第482章 一笑了之
推荐阅读:魔鬼的契约、死神传说、变身异界行、虎狼传说、布衣王爷、猎杀、神奇宝贝之阿龙的传说、麒麟神格、最强教皇、异世毒医、
当然了,作为一种重要的科研学术的交流方式,王建东在这次桥梁大会上的收获当然远远不只仅止于此。
除开了解到了领域内的前沿研究动态、分享到了大师们的研究成果,启发了自己科研思路,开拓了眼界,------,等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体会之外,王建东觉还得,在这次参加学术会议过程中,听别人报告、看别人成果,更是一次提高鉴赏能力,重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过程。
毕竟来说,这是王建东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如果用大开眼界、大有所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再讲一则王建东在这次大会上亲身经历过的一次比较糟糕的Q&A的故事。
中间有一次会议上,一个国外的博士生做了一个蛮不错的presentation,幻灯片做的很炫酷,过程讲得很流畅,研究问题也很有趣。
总体而言,王建东一直都觉得这位博士在Q&A环节之前的presentation都是相当成功的。
然而到问答环节,却开始出现状况了。
先是有一个在场的教授发言,给这位博士提了一个小小的建议,大体意思就是说他分析的方法还不够完备,可以进一步尝试使用另一个方法,甚至还具体指出了如何使用另一个方法的这样一个建议。
到这里,应该还是一种非常正常的Q&A的交流。
按照王建东的理解,不要说博士生,即使再厉害的专家学者也不可能做出百分百完美的研究,总是可以有提高和改进空间的。况且,演讲者来present的一大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反馈和建议。
所以讲,有专家学者在这个环节提出来的一些有益的建议,其实应该说是很正常的。又有什么不妥的呢?
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形却还是发生了。
这位博士生,在听完了那位教授的建议之后,却并没有任何接受的态度,哪怕只是言语上的一句简单的“谢谢”都没有。
不仅如此,他还一再强调说他觉得自己的这个方法就已经完备了。
按理说,这位博士这么讲,也还不至于有什么特别不恰当,只要他能说得出来让人信服的理由。
但是,----。
但是,最关键的是,他却并没有同时说清楚为什么自己的方法就是已经完备了,而仅仅只是嘴上反复不停的说他觉得这个方法是完全可以和正确的。
见博士这样,那个提问的教授一开始大概还以为他并没有没听懂自己的话,于是就进一步指出他的那个方法哪些地方是有漏洞的。
这位可怜的博士听了之后依然不停辩解说我觉得这个方法就是好,就是正确。不过仍然说不出来到底好在哪里,正确在哪里的正当理由。
这一下,事情突然间就搞大了。
接着就有好几个在场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言。
这个说他这个问题就是是需要改进的;那个说除此之外,他还需要改进其他几个方面,;还有人说他的这个方法为什么是站不住脚的,为什么必须要重视--------,
会场一下子变得有些不可控制。
可怜的博士生面对所有问题,从头到尾都做出了defensive的姿态,虽然没有很失态地反驳,但是直到最后也没有接受几位发言者的建议,也没有解释自己的方法为什么就是站得住脚的。
会议场面一度颇为尴尬,然后,------,然后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这一场的presentation。
王建东全程参与了这一次的讲座。
他也在底下一边尴尬症发作,一边暗暗地琢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明明这可以是一个原本很好的presentation啊,可最后为什么闹成了这样的结局?
一起吃晚饭的时候,王建东和两位领导讲述了这一次会议的经过。
“那,小王你当时心里是什么想法?”听完后,林总问王建东。
王建东想了想,认真的说道,我当时的想法,从这一次的“事故”,至少可以看得出来,收尾的Q&A环节真是不容小觑的。而且因为Q&A是没有办法准备的部分,所以往往尤其在这一环节,甚至可以看出来一个学者的水平。
林总点头。
他接着就事论事分析,说,作为presenter要想做到在Q&A环节上从容以对,我们在心理层面上还要想明白Q&A的本质-----要记得我们在学术会议上的问答环节不是作为学生在为自己的论文答辩,不是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也不是作为某种选手在回答评委提问-----
我们是在做学者和学者之间的探讨和交流。你可能在present的时候还是学生身份,可是当你走上学术会议的讲台,底下的人并不会把你看成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而是看成一个独立的“研究者”。
“这位博士生presenter其实犯了一个presenter的大忌,就是”getdefensive”,或者说是“takeittoopersonally”。”
林总笑了笑,直截了当的说道,“外国人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爱说这一句:Don’ttakeitpersonally,意思是你不要把别人对你工作的反馈和评价看成了是对你这个人的评价。”
作为事件的亲身经历者,王建东对林总的说法深以为然。
林总继续往下说。
很多时候人们的意见是对事不对人的,不是针对你,真的不是针对你,而只是针对这件事。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都有ego。比方讲,我们自己做了很久的引以为傲的研究,当然希望所有人都说我们做的好,当然希望得到肯定,所以我们往往听到批评或建议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你这是否定了我的工作,也就是否定了我的方法,也就是否定了我得价值,就是否定了我。
林总说道,如果在这时候听到别人的不同意见,于是很容易带着小脾气开始不理智地反驳起来,变成了“为了defend自己而defend自己”,最后进入了停不下来的“defensive”模式-------这也是那个博士生当时陷入的一种情况。
“对的,林总分析很有道理。”
朱总也同意林总的观点。他说道,
其实成为一个优秀学者的第一步大概就是有胸怀去接受别人的意见。所有你看到的在台上光鲜亮丽学富五车举止优雅的学术牛人,我敢向你保证他们无一例外的都经历过大大小小数不过来的质疑。”
TimFerrisss就曾经说:“Aperson’ssuccessinlifecanusuallybemeasuredbythenumberofuncomfortableconversationsheorsheiswillingtohave”。
“你甚至可以这样想,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是你作为研究者的正常工作的一部分。”朱总说道。
王建东不做声。内心里却在快速消化两位领导难得一回的亲身说教。
见王建东不做声。林总却笑着问他:“如果要是碰到同样的情况,你是那个博士生的话,该如何回答?”
“说老实话,要是我碰到当时那样的状况,虽然说可能不会去死犟,但是在那么多的专家学者的批评下,我也可能也会手足无措。”
停顿了一下下,王建东想了想,这才又认真回答,
“不过,我想,当初讨论一开始的时候,我会坚持一点,就是,不管那些专家学者提到什么问题,我自己能回答什么就答什么,该解释的就充分解释,如果提问人有更好的建议,我也可以当场拿笔记录下来并表示感谢。当然了,如果有关于自己研究记不清楚的细节,坦诚地向提问者道歉,表示‘Imgoingtolookintothat.Icangetbacktoyoulater’。”
“对喽。公道自在人心嘛。”林总对王建东的回答显然很满意。
他笑道:“自信而不自傲,自谦而不自卑。这时候一定要摆正学习的心态,哪怕会场上出现sillyquestion或sillycomments,其实你也不必太在意。”
“再告诉你一个实用的办法,凡是能用幽默解决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一笑了之。”这时候朱总在旁边笑着插了一句。
“这是一个好办法,一个万能的好办法。”
林总首先笑出声来,“实际上,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时候,一笑了之,其实就是一个化解尴尬和窘境的万全之策。”
除开了解到了领域内的前沿研究动态、分享到了大师们的研究成果,启发了自己科研思路,开拓了眼界,------,等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体会之外,王建东觉还得,在这次参加学术会议过程中,听别人报告、看别人成果,更是一次提高鉴赏能力,重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过程。
毕竟来说,这是王建东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如果用大开眼界、大有所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再讲一则王建东在这次大会上亲身经历过的一次比较糟糕的Q&A的故事。
中间有一次会议上,一个国外的博士生做了一个蛮不错的presentation,幻灯片做的很炫酷,过程讲得很流畅,研究问题也很有趣。
总体而言,王建东一直都觉得这位博士在Q&A环节之前的presentation都是相当成功的。
然而到问答环节,却开始出现状况了。
先是有一个在场的教授发言,给这位博士提了一个小小的建议,大体意思就是说他分析的方法还不够完备,可以进一步尝试使用另一个方法,甚至还具体指出了如何使用另一个方法的这样一个建议。
到这里,应该还是一种非常正常的Q&A的交流。
按照王建东的理解,不要说博士生,即使再厉害的专家学者也不可能做出百分百完美的研究,总是可以有提高和改进空间的。况且,演讲者来present的一大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反馈和建议。
所以讲,有专家学者在这个环节提出来的一些有益的建议,其实应该说是很正常的。又有什么不妥的呢?
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形却还是发生了。
这位博士生,在听完了那位教授的建议之后,却并没有任何接受的态度,哪怕只是言语上的一句简单的“谢谢”都没有。
不仅如此,他还一再强调说他觉得自己的这个方法就已经完备了。
按理说,这位博士这么讲,也还不至于有什么特别不恰当,只要他能说得出来让人信服的理由。
但是,----。
但是,最关键的是,他却并没有同时说清楚为什么自己的方法就是已经完备了,而仅仅只是嘴上反复不停的说他觉得这个方法是完全可以和正确的。
见博士这样,那个提问的教授一开始大概还以为他并没有没听懂自己的话,于是就进一步指出他的那个方法哪些地方是有漏洞的。
这位可怜的博士听了之后依然不停辩解说我觉得这个方法就是好,就是正确。不过仍然说不出来到底好在哪里,正确在哪里的正当理由。
这一下,事情突然间就搞大了。
接着就有好几个在场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言。
这个说他这个问题就是是需要改进的;那个说除此之外,他还需要改进其他几个方面,;还有人说他的这个方法为什么是站不住脚的,为什么必须要重视--------,
会场一下子变得有些不可控制。
可怜的博士生面对所有问题,从头到尾都做出了defensive的姿态,虽然没有很失态地反驳,但是直到最后也没有接受几位发言者的建议,也没有解释自己的方法为什么就是站得住脚的。
会议场面一度颇为尴尬,然后,------,然后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这一场的presentation。
王建东全程参与了这一次的讲座。
他也在底下一边尴尬症发作,一边暗暗地琢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明明这可以是一个原本很好的presentation啊,可最后为什么闹成了这样的结局?
一起吃晚饭的时候,王建东和两位领导讲述了这一次会议的经过。
“那,小王你当时心里是什么想法?”听完后,林总问王建东。
王建东想了想,认真的说道,我当时的想法,从这一次的“事故”,至少可以看得出来,收尾的Q&A环节真是不容小觑的。而且因为Q&A是没有办法准备的部分,所以往往尤其在这一环节,甚至可以看出来一个学者的水平。
林总点头。
他接着就事论事分析,说,作为presenter要想做到在Q&A环节上从容以对,我们在心理层面上还要想明白Q&A的本质-----要记得我们在学术会议上的问答环节不是作为学生在为自己的论文答辩,不是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也不是作为某种选手在回答评委提问-----
我们是在做学者和学者之间的探讨和交流。你可能在present的时候还是学生身份,可是当你走上学术会议的讲台,底下的人并不会把你看成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而是看成一个独立的“研究者”。
“这位博士生presenter其实犯了一个presenter的大忌,就是”getdefensive”,或者说是“takeittoopersonally”。”
林总笑了笑,直截了当的说道,“外国人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爱说这一句:Don’ttakeitpersonally,意思是你不要把别人对你工作的反馈和评价看成了是对你这个人的评价。”
作为事件的亲身经历者,王建东对林总的说法深以为然。
林总继续往下说。
很多时候人们的意见是对事不对人的,不是针对你,真的不是针对你,而只是针对这件事。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都有ego。比方讲,我们自己做了很久的引以为傲的研究,当然希望所有人都说我们做的好,当然希望得到肯定,所以我们往往听到批评或建议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你这是否定了我的工作,也就是否定了我的方法,也就是否定了我得价值,就是否定了我。
林总说道,如果在这时候听到别人的不同意见,于是很容易带着小脾气开始不理智地反驳起来,变成了“为了defend自己而defend自己”,最后进入了停不下来的“defensive”模式-------这也是那个博士生当时陷入的一种情况。
“对的,林总分析很有道理。”
朱总也同意林总的观点。他说道,
其实成为一个优秀学者的第一步大概就是有胸怀去接受别人的意见。所有你看到的在台上光鲜亮丽学富五车举止优雅的学术牛人,我敢向你保证他们无一例外的都经历过大大小小数不过来的质疑。”
TimFerrisss就曾经说:“Aperson’ssuccessinlifecanusuallybemeasuredbythenumberofuncomfortableconversationsheorsheiswillingtohave”。
“你甚至可以这样想,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是你作为研究者的正常工作的一部分。”朱总说道。
王建东不做声。内心里却在快速消化两位领导难得一回的亲身说教。
见王建东不做声。林总却笑着问他:“如果要是碰到同样的情况,你是那个博士生的话,该如何回答?”
“说老实话,要是我碰到当时那样的状况,虽然说可能不会去死犟,但是在那么多的专家学者的批评下,我也可能也会手足无措。”
停顿了一下下,王建东想了想,这才又认真回答,
“不过,我想,当初讨论一开始的时候,我会坚持一点,就是,不管那些专家学者提到什么问题,我自己能回答什么就答什么,该解释的就充分解释,如果提问人有更好的建议,我也可以当场拿笔记录下来并表示感谢。当然了,如果有关于自己研究记不清楚的细节,坦诚地向提问者道歉,表示‘Imgoingtolookintothat.Icangetbacktoyoulater’。”
“对喽。公道自在人心嘛。”林总对王建东的回答显然很满意。
他笑道:“自信而不自傲,自谦而不自卑。这时候一定要摆正学习的心态,哪怕会场上出现sillyquestion或sillycomments,其实你也不必太在意。”
“再告诉你一个实用的办法,凡是能用幽默解决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一笑了之。”这时候朱总在旁边笑着插了一句。
“这是一个好办法,一个万能的好办法。”
林总首先笑出声来,“实际上,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时候,一笑了之,其实就是一个化解尴尬和窘境的万全之策。”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9/9961/441941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