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危如累卵的大明
推荐阅读:我在古代日本当剑豪绪方逸势阿町、我在古代日本当剑豪漱梦实、绪方逸势阿町、我在古代日本当剑豪、人类更新计划兰泽张荷、人类更新计划冰山下的传说、兰泽张荷、人类更新计划、剑照诸天赵政、剑照诸天听朝去听潮、
大明政策的大变战场上体现是最明显的,首先大明招募靖安军不再局限于波斯湾地区,而是所有大明占领的地方都开始靖安军的招募。
初春开始的战争对奥斯曼地区的农业生产影响非常大,粮价进入四月下旬开始已经疯涨,跟大明同一纬度的地区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而大明为了确保统治地区的稳定,除了出手平抑粮价之外,还给予靖安军这样的为大明办事的人以粮票,可以到大明各城市的粮食仓库提取粮食。
在大明消失了好些年的粮票制度再次启用,对于被统治区的百姓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何况除了粮票之外,大明还承诺有其他福利,例如新兵期间一两半的军饷,正式列编后的二两半军饷,这俨然已经到了当地中高收入人群的标准吗。
只要加入靖安军,立刻成为人上人,吃着大明发的免费粮食,还单独发了军饷,在加上发的其他福利,这实际综合收入甚至超过每月四两银子。
其他福利就很多了,例如在当地优先分土地分房子,优先加入大明公民籍,家属可以提前进入关内生活,子女可以到大明关内读书等等。
总之当大明已经决定结束进攻态势,那么对靖安军的扶持力度就空前强大了。
除了靖安军之外,大明也开始渗透一些非奥斯曼人民族,鼓动他们的独立浪潮,给钱、给枪、给炮,甚至帮忙训练指导打仗。
反正奥斯曼人在战场上遗留了大把的装备,大明又不屑用,正好武装这些人。
离大明近的大明直接送到手上,离大明远一点的,直接飞艇运送,甚至军部还派出了很多的精锐的特种部队帮助他们打仗。
当真的准备不打的时候,大明的战术反而灵活了很多,各地军队也不再变着法的往前线集结,转而维护后方的安宁。
大明要是放弃进攻态势,前线放三五个师,奥斯曼就别想攻破,至于相互渗透,那就看谁的渗透能力更强了。
明军突然安静下来,不着急了,一下子奥斯曼帝国那边反而无所适从,进攻了几次无不是灰头土脸。
而大明则到处开花,虽然大战略上开始停止进攻步伐,但是小的方面从来没有停止。
例如在路上占据中东北部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关隘,把整个防线变成一个整体。
再例如爱琴海上大明的进攻并没有停止,不给对方压力,对方怎么会乖乖的坐到谈判桌上来。
这次海军不仅占领了爱琴海上的十多个重要岛屿,还成功登陆了巴尔干半岛。
在奥斯曼背后开辟第二战场是假,扶持当地的各族独立是真。
大明只需要出兵几千人,就能实现这一目的,就能使得奥斯曼感觉如芒在背。
而大明登陆巴尔干半岛的行为也成为了压垮沙俄的最后一根稻草,奥斯曼和沙俄之间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微妙起来。
当大明军事情报部送来相关情报之后,朱慈烺直接傻眼,虽然知道有一天对方会背叛,但是没有想到对方会在战场上直接背叛。
果然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谁也不希望出现一个世界的统治者骑在自己的头上,哪怕这个国家曾经是自己的朋友。
朋友是一回事,你要是想当我的领导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好在大明已经提前准备,提前进入了防守,靖安军已经又招募了三十多万,使得大明十多万军队可以在半个月之后调往前线。
而对方即使脱离接触,然后奥斯曼调兵到大明对面这个时间也要一个月左右的准备。
所以朱慈烺直接吩咐军部,打好这最后一战,要打的对方失去信心,打的对方低头求和。
以坚定的进攻消灭对方的主力部队,让对方绝望。
但是又不能太过深入,在确保前两个阶段进攻成果的同时,给予这些新藩国一个落脚点。
意思就是再打下来的地盘就送给藩国了,剩下的难啃的骨头大明自己不啃了,而是丢给狗,看着狗咬狗了。
欧罗巴那边,联盟比预想的要快的多,这些国家前往结盟谈判甚至都没有不同意的。
到了奥斯曼和沙俄和谈的时候,整个欧罗巴已经组成了文明世界联盟,并且开始讨论对奥斯曼的支援和新的十字军东征计划。
这让朱慈烺很不安,看来没有人是傻子,这帮欧罗巴人也是苦大明久矣。
打到现在和谈,朱慈烺还是很遗憾的,欧罗巴那边人口多,土地上,已经没啥抢头了。
但是还掌控在两颗牙手里的南美洲那边还有大片的雨林,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大明还没有捞到手呢,尤其是那些银矿铜矿,真是看着他们赚钱比自己亏钱还难受。
而打一场世界大战,大明是真的没有准备好。
当然朱慈烺非常确信,只要打下去,赢得肯定是大明,因为大个三四年,大明新生代的劳动力就成长了,大明的国力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就是不知道这么耗下去,这天下有多少人称王,几人称帝了,大明自己的烂摊子又要多少年才能收拾好。
以前朱慈烺始终不能理解,强大的大英日不落帝国怎么会打输布尔战争这种小仗?
不过动用了二十多万正规军而已,这就撑不住了?
现在直到自己手握比日不落更大的领土,更多的军队,但是区区出动五十万军队就导致自己其余地区的兵力捉襟见肘。
还导致了敌人的联盟更大的战争的酝酿。
而第二次布尔战争之后,世界局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例如在布尔战争刚结束,约翰牛和高卢鸡就签订了协约。
殖民矛盾从世界殖民地的争夺转移到欧罗巴本土的较量。
大明现在不知道会不会导致两个集团的对抗,但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双方的对抗对于大明来说是好事。
无论是经济、人口、资源、科技、工业、军事各个方面大明都要优于欧罗巴很多,全面对抗对方只能是把本就不宽裕的资源投入到军事对抗之中。
五月中旬,经过一个月培训的三十万靖安军陆续上岗,大明奥斯曼地区的军队开始调动。
而沙俄也在月中宣布加入欧罗巴联盟,结束了跟奥斯曼帝国的战争。
欧罗巴诸国虽然没有直接援助奥斯曼,但是为了表示诚意共同撤出了边界驻军,使得奥斯曼能够全心全意的应对大明的威胁。
奥斯曼帝国这边军队调动频繁,西奈大公亲自担任国防大臣,打算一举从巴尔干和中东地区一举击溃大明。
而大明也在积极的准备这最后一战,按照军部的说法,这一战将奠定以后至少十年的世界格局。
打的好了,所谓的欧罗巴联盟只会乖乖的在自己的地盘上叫嚣着当缩头乌龟,要是打的不好,那大明就会非常麻烦。
奥斯曼为了这一战役,先后动用了新兵老兵七十万人,已经是倾国之力。
大明这边军部也是在本就不富裕的兵力中支援了三个战区六个师,加上各地抽调的兵力,大明实际的一线作战正规军兵力四十万。
然后还有藩国军十万协助。
双方都在积极准备,预计五月底六月初将会开打,也会在半个月到一个月之内决出胜负。
大明这边朱慈烺正式任命了李信为奥斯曼战役总负责人,升任征西大元帅,为大明复兴历以来首位大元帅,而黄得功和杨嗣昌为副元帅,组成前线战役指挥部。
朱慈烺心心念念的电报也在五月中旬紧急铺设完成,而且成立了军情快报小组,使得前线的战况能在两个小时之内传到京城。
这又是一次百万人以上规模的战役,当年在莫卧儿的时候,周遇吉是总兵官,指挥过这种规模的战役,那么时候李信是他的手下,也是他最欣赏的弟子,感觉最合适自己的接班人。
十多年之后没想到又一场百万人规模的战役,真的由李信来指挥,不得不说,这些战略家的眼光真的让人佩服。
而李信也有资本担任这个职位,这些年抡起打仗经验丰富,大明众多军官中没有一个能出其又的。
就算李定国也是没有参与藩国对葡萄牙战争和苏伊士运河战争,而且莫卧儿战争李定国的资历也不够。
黄得功和杨嗣昌也没有什么不满,按照大明的规矩,他们回去之后就要解甲归田了,而李信不出意外的话就是下一任军部总参了。
无论是为了培养后辈,还是为大明荐才的角度,李信都令两人满意。
大明这边虽然没有狂妄到一汉当五胡,但是从这几个月的战争来看,正面战场奥斯曼还从来没有赢过。
更何况李信制定的是防守反击,以攻城略地为辅,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目标。
反正这后面占领的土地大明都不打算要了,所以占领多少没有啥意义。
复兴十四年六月,对于大明来说战争已经五个半月了,战场上已经很久没有大胜的消息传来了,有些百姓都忽略了战争的存在。
今年的日子比去年难过了一些,虽然工钱上涨了一点,但是物价也上涨了,尤其是物资供应量上面今年也没有去年充足,一些物资还出现了紧缺的现象。
虽然因为朝廷的调节,物资很快就供应了上来,但是大明工业生产明显是受到了战争的巨大影响。
大明还一直执行着非公民不得参与重要的工业生产的制度,所以即使海外劳工增多,但是对于工业品的制造并没有多大促进。
民间感觉还不明显,工业生产环节上,今年的蒸汽机购买明显比往年困难,大量的钢材被用于铁路和轮船的制造,使得明年铁价也上升了百分之三十。
大量征用民船导致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大涨,工厂不涨价就没有利润,这一涨价就是全行业的涨价。
朱慈烺也考虑过成立一个什么物价管理机构限制乱涨价的行为,但是大明还真的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朱慈烺也怕这种逆市场的管理导致大明的生产畸形发展。
如果原材料和运输成本以及人工成本都上涨了,偏偏国家规定物价不能涨,那工厂能怎么办?要么因为利润微薄倒闭,要么就以次充好。
所以大明这边只限制物价暴涨,对于市场上低幅度的涨价行为一般不会过问,这物价一天涨一点,日积月累也是不小的幅度。
内阁连续两次的发行债券,抽取了市场的流动资金,尤其是一部分商会商行,流动资金被占用,生产扩张行为就减少了。
本质上来说,这种债券不过是把皇明商号的资产倒卖给内阁,然后内阁找商会借钱。
整个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生产,新的利润,而拿到的钱又被用于战争消耗掉,完全就是一种消耗社会财富的行为。
怪不得两次世界大战都统计多少万亿的损失,确实这种行为完完全全的就是一种消耗。
好在大明底子厚,关内地区粮食生产稳定,粮价也一直稳定,其余的东西稍微涨价对于百姓来说还能接收。
对于大明百姓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吃的东西,一种是吃的以外的东西。
只要能吃饱饭,关内地区还是非常稳定的。
不过关外地区,粮价就不那么稳定了,各地动乱又扰乱了经济,阻断了交通,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关内地区雪上加霜。
尤其是一些发生在灾害地区的叛乱,直接导致大明救援困难,而不及时的救助又导致新的叛乱发生。
大明无力内外兼顾,只能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奥斯曼战场上,关外地区以维持稳定为主。
原本以为这已经是最坏情况,谁知道倭六国本岛那边也发生了暴乱。
虽然禁卫第三师在那边驻扎,但是这些乱民全都聚集在山林,或者攻占村寨和小城镇,根本不去触碰禁卫第三师驻扎的城市。
而且一旦禁卫第三师前去围剿,这些人立刻一哄而散,换个地方继续闹事。
倭六国因为大量的本土兵力被抽调一时难以完成剿匪,这让大明陷入了新的被动,这动乱都快波及的家门口了!
纷乱的形势下,朱慈烺顶着压力等着前线的最后一战的最新消息。
初春开始的战争对奥斯曼地区的农业生产影响非常大,粮价进入四月下旬开始已经疯涨,跟大明同一纬度的地区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而大明为了确保统治地区的稳定,除了出手平抑粮价之外,还给予靖安军这样的为大明办事的人以粮票,可以到大明各城市的粮食仓库提取粮食。
在大明消失了好些年的粮票制度再次启用,对于被统治区的百姓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何况除了粮票之外,大明还承诺有其他福利,例如新兵期间一两半的军饷,正式列编后的二两半军饷,这俨然已经到了当地中高收入人群的标准吗。
只要加入靖安军,立刻成为人上人,吃着大明发的免费粮食,还单独发了军饷,在加上发的其他福利,这实际综合收入甚至超过每月四两银子。
其他福利就很多了,例如在当地优先分土地分房子,优先加入大明公民籍,家属可以提前进入关内生活,子女可以到大明关内读书等等。
总之当大明已经决定结束进攻态势,那么对靖安军的扶持力度就空前强大了。
除了靖安军之外,大明也开始渗透一些非奥斯曼人民族,鼓动他们的独立浪潮,给钱、给枪、给炮,甚至帮忙训练指导打仗。
反正奥斯曼人在战场上遗留了大把的装备,大明又不屑用,正好武装这些人。
离大明近的大明直接送到手上,离大明远一点的,直接飞艇运送,甚至军部还派出了很多的精锐的特种部队帮助他们打仗。
当真的准备不打的时候,大明的战术反而灵活了很多,各地军队也不再变着法的往前线集结,转而维护后方的安宁。
大明要是放弃进攻态势,前线放三五个师,奥斯曼就别想攻破,至于相互渗透,那就看谁的渗透能力更强了。
明军突然安静下来,不着急了,一下子奥斯曼帝国那边反而无所适从,进攻了几次无不是灰头土脸。
而大明则到处开花,虽然大战略上开始停止进攻步伐,但是小的方面从来没有停止。
例如在路上占据中东北部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关隘,把整个防线变成一个整体。
再例如爱琴海上大明的进攻并没有停止,不给对方压力,对方怎么会乖乖的坐到谈判桌上来。
这次海军不仅占领了爱琴海上的十多个重要岛屿,还成功登陆了巴尔干半岛。
在奥斯曼背后开辟第二战场是假,扶持当地的各族独立是真。
大明只需要出兵几千人,就能实现这一目的,就能使得奥斯曼感觉如芒在背。
而大明登陆巴尔干半岛的行为也成为了压垮沙俄的最后一根稻草,奥斯曼和沙俄之间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微妙起来。
当大明军事情报部送来相关情报之后,朱慈烺直接傻眼,虽然知道有一天对方会背叛,但是没有想到对方会在战场上直接背叛。
果然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谁也不希望出现一个世界的统治者骑在自己的头上,哪怕这个国家曾经是自己的朋友。
朋友是一回事,你要是想当我的领导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好在大明已经提前准备,提前进入了防守,靖安军已经又招募了三十多万,使得大明十多万军队可以在半个月之后调往前线。
而对方即使脱离接触,然后奥斯曼调兵到大明对面这个时间也要一个月左右的准备。
所以朱慈烺直接吩咐军部,打好这最后一战,要打的对方失去信心,打的对方低头求和。
以坚定的进攻消灭对方的主力部队,让对方绝望。
但是又不能太过深入,在确保前两个阶段进攻成果的同时,给予这些新藩国一个落脚点。
意思就是再打下来的地盘就送给藩国了,剩下的难啃的骨头大明自己不啃了,而是丢给狗,看着狗咬狗了。
欧罗巴那边,联盟比预想的要快的多,这些国家前往结盟谈判甚至都没有不同意的。
到了奥斯曼和沙俄和谈的时候,整个欧罗巴已经组成了文明世界联盟,并且开始讨论对奥斯曼的支援和新的十字军东征计划。
这让朱慈烺很不安,看来没有人是傻子,这帮欧罗巴人也是苦大明久矣。
打到现在和谈,朱慈烺还是很遗憾的,欧罗巴那边人口多,土地上,已经没啥抢头了。
但是还掌控在两颗牙手里的南美洲那边还有大片的雨林,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大明还没有捞到手呢,尤其是那些银矿铜矿,真是看着他们赚钱比自己亏钱还难受。
而打一场世界大战,大明是真的没有准备好。
当然朱慈烺非常确信,只要打下去,赢得肯定是大明,因为大个三四年,大明新生代的劳动力就成长了,大明的国力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就是不知道这么耗下去,这天下有多少人称王,几人称帝了,大明自己的烂摊子又要多少年才能收拾好。
以前朱慈烺始终不能理解,强大的大英日不落帝国怎么会打输布尔战争这种小仗?
不过动用了二十多万正规军而已,这就撑不住了?
现在直到自己手握比日不落更大的领土,更多的军队,但是区区出动五十万军队就导致自己其余地区的兵力捉襟见肘。
还导致了敌人的联盟更大的战争的酝酿。
而第二次布尔战争之后,世界局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例如在布尔战争刚结束,约翰牛和高卢鸡就签订了协约。
殖民矛盾从世界殖民地的争夺转移到欧罗巴本土的较量。
大明现在不知道会不会导致两个集团的对抗,但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双方的对抗对于大明来说是好事。
无论是经济、人口、资源、科技、工业、军事各个方面大明都要优于欧罗巴很多,全面对抗对方只能是把本就不宽裕的资源投入到军事对抗之中。
五月中旬,经过一个月培训的三十万靖安军陆续上岗,大明奥斯曼地区的军队开始调动。
而沙俄也在月中宣布加入欧罗巴联盟,结束了跟奥斯曼帝国的战争。
欧罗巴诸国虽然没有直接援助奥斯曼,但是为了表示诚意共同撤出了边界驻军,使得奥斯曼能够全心全意的应对大明的威胁。
奥斯曼帝国这边军队调动频繁,西奈大公亲自担任国防大臣,打算一举从巴尔干和中东地区一举击溃大明。
而大明也在积极的准备这最后一战,按照军部的说法,这一战将奠定以后至少十年的世界格局。
打的好了,所谓的欧罗巴联盟只会乖乖的在自己的地盘上叫嚣着当缩头乌龟,要是打的不好,那大明就会非常麻烦。
奥斯曼为了这一战役,先后动用了新兵老兵七十万人,已经是倾国之力。
大明这边军部也是在本就不富裕的兵力中支援了三个战区六个师,加上各地抽调的兵力,大明实际的一线作战正规军兵力四十万。
然后还有藩国军十万协助。
双方都在积极准备,预计五月底六月初将会开打,也会在半个月到一个月之内决出胜负。
大明这边朱慈烺正式任命了李信为奥斯曼战役总负责人,升任征西大元帅,为大明复兴历以来首位大元帅,而黄得功和杨嗣昌为副元帅,组成前线战役指挥部。
朱慈烺心心念念的电报也在五月中旬紧急铺设完成,而且成立了军情快报小组,使得前线的战况能在两个小时之内传到京城。
这又是一次百万人以上规模的战役,当年在莫卧儿的时候,周遇吉是总兵官,指挥过这种规模的战役,那么时候李信是他的手下,也是他最欣赏的弟子,感觉最合适自己的接班人。
十多年之后没想到又一场百万人规模的战役,真的由李信来指挥,不得不说,这些战略家的眼光真的让人佩服。
而李信也有资本担任这个职位,这些年抡起打仗经验丰富,大明众多军官中没有一个能出其又的。
就算李定国也是没有参与藩国对葡萄牙战争和苏伊士运河战争,而且莫卧儿战争李定国的资历也不够。
黄得功和杨嗣昌也没有什么不满,按照大明的规矩,他们回去之后就要解甲归田了,而李信不出意外的话就是下一任军部总参了。
无论是为了培养后辈,还是为大明荐才的角度,李信都令两人满意。
大明这边虽然没有狂妄到一汉当五胡,但是从这几个月的战争来看,正面战场奥斯曼还从来没有赢过。
更何况李信制定的是防守反击,以攻城略地为辅,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目标。
反正这后面占领的土地大明都不打算要了,所以占领多少没有啥意义。
复兴十四年六月,对于大明来说战争已经五个半月了,战场上已经很久没有大胜的消息传来了,有些百姓都忽略了战争的存在。
今年的日子比去年难过了一些,虽然工钱上涨了一点,但是物价也上涨了,尤其是物资供应量上面今年也没有去年充足,一些物资还出现了紧缺的现象。
虽然因为朝廷的调节,物资很快就供应了上来,但是大明工业生产明显是受到了战争的巨大影响。
大明还一直执行着非公民不得参与重要的工业生产的制度,所以即使海外劳工增多,但是对于工业品的制造并没有多大促进。
民间感觉还不明显,工业生产环节上,今年的蒸汽机购买明显比往年困难,大量的钢材被用于铁路和轮船的制造,使得明年铁价也上升了百分之三十。
大量征用民船导致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大涨,工厂不涨价就没有利润,这一涨价就是全行业的涨价。
朱慈烺也考虑过成立一个什么物价管理机构限制乱涨价的行为,但是大明还真的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朱慈烺也怕这种逆市场的管理导致大明的生产畸形发展。
如果原材料和运输成本以及人工成本都上涨了,偏偏国家规定物价不能涨,那工厂能怎么办?要么因为利润微薄倒闭,要么就以次充好。
所以大明这边只限制物价暴涨,对于市场上低幅度的涨价行为一般不会过问,这物价一天涨一点,日积月累也是不小的幅度。
内阁连续两次的发行债券,抽取了市场的流动资金,尤其是一部分商会商行,流动资金被占用,生产扩张行为就减少了。
本质上来说,这种债券不过是把皇明商号的资产倒卖给内阁,然后内阁找商会借钱。
整个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生产,新的利润,而拿到的钱又被用于战争消耗掉,完全就是一种消耗社会财富的行为。
怪不得两次世界大战都统计多少万亿的损失,确实这种行为完完全全的就是一种消耗。
好在大明底子厚,关内地区粮食生产稳定,粮价也一直稳定,其余的东西稍微涨价对于百姓来说还能接收。
对于大明百姓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吃的东西,一种是吃的以外的东西。
只要能吃饱饭,关内地区还是非常稳定的。
不过关外地区,粮价就不那么稳定了,各地动乱又扰乱了经济,阻断了交通,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关内地区雪上加霜。
尤其是一些发生在灾害地区的叛乱,直接导致大明救援困难,而不及时的救助又导致新的叛乱发生。
大明无力内外兼顾,只能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奥斯曼战场上,关外地区以维持稳定为主。
原本以为这已经是最坏情况,谁知道倭六国本岛那边也发生了暴乱。
虽然禁卫第三师在那边驻扎,但是这些乱民全都聚集在山林,或者攻占村寨和小城镇,根本不去触碰禁卫第三师驻扎的城市。
而且一旦禁卫第三师前去围剿,这些人立刻一哄而散,换个地方继续闹事。
倭六国因为大量的本土兵力被抽调一时难以完成剿匪,这让大明陷入了新的被动,这动乱都快波及的家门口了!
纷乱的形势下,朱慈烺顶着压力等着前线的最后一战的最新消息。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7/7593/286078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