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内阁的贪婪
推荐阅读:我在古代日本当剑豪绪方逸势阿町、我在古代日本当剑豪漱梦实、绪方逸势阿町、我在古代日本当剑豪、人类更新计划兰泽张荷、人类更新计划冰山下的传说、兰泽张荷、人类更新计划、剑照诸天赵政、剑照诸天听朝去听潮、
吴启晨也是没有办法,陛下这都开口逼着问了,不给也得给啊。
吴启晨硬着头皮回道:“若是有半年时间,内阁能再拿出三千万两银子。”
周遇吉不满了:“三千万两,你打发要饭的呢!”
吴启晨看了他一眼:“你家给要饭的都是三千万?你那么有钱还找我要干嘛?”
周遇吉被噎的无话可说。想了半天又眼巴巴的看着朱慈烺,朱慈烺也想让内阁发行这个债券,可是终究是开不了口。
内阁并不是吴启晨一个人说了算的,内阁需要安抚,需要协调,吴启晨不过是算一个有脸面的协调人罢了。
要是什么都逼着硬来,那吴启晨这个首相以后管内阁就不好管了,吴启晨不好管,那也就代表着他朱慈烺再内阁的权威也下降了。
其实说动内阁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只要朱慈烺愿意付出利益就行了。
朱慈烺沉吟半晌开口道:“最近因为流放人员之事,发现了大明制度上还有很多漏洞,粗放的管理导致了很多的腐败产生。
所以朕决定今年开始在内阁组建一个新的部门,巡查部,主要就是对关内关外地区进行巡查监督,若是有百姓鸣冤告状也可一并受理交由各司督办。”
这个部门并不算什么新鲜,历朝历代都有巡查督查,严格意义上来说钦差实际上也是巡查制度的一部分,这个时代的巡抚的命名实际上就参考了这个,巡抚就是巡视各府的意思。
所以所谓的制度创新不必要搞一个以前没有见过的稀奇古怪的东西,大明乃是文明古国,国家制度,那是经过上下五千年的不断演进尝试最后才确定的。
这个制度的漏洞历代都在不停尝试补全,又不断的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在所谓的欧式制度眼里,这是封建的,不科学的,但是他里面每一个职位在现在依旧能找到延续和传承。
朱慈烺一度取消了这个巡查制度,因为崇祯朝乃至以前,各地的巡查事物都是御史再做。
而朱慈烺对于御史那就是完全没有好感了,这群人夸夸其谈专司挑拨之能事,又加上党派政治,御史基本上成为了各派相互攻讦的工具,丧失了监督职能。
朱慈烺又觉得自己手里握着锦衣卫这个大杀器,加上报纸的发行,就算没有这个巡查制度,没有御史,大明一样能正常运转,而且运转的很好。
现在出事了,朱慈烺才发现,其实每个制度都有它的道理,不吸取历史教训是要吃大亏的。
接受教训之后朱慈烺特意吩咐人收集了历朝历代包括大明以前有的部门现在没有的,对照一下,看看有什么是自己忘了的。
这一查还真发现很多问题,例如以前国家每年都会花钱让各县修县志,每隔几年各县还要把自己最新绘制的地图上报京城一份。
然后京城在根据最新的地图地理数据从新修订舆图。
这个从复兴历开始朱慈烺就取消了,因为朱慈烺觉得既然有军队专门绘制舆图了,那这个部门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
可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之后发现,军队绘制地图,往往主要是对热点地区和将要开战的地区派出的人力物力多一点。
而一些安定地区,像关内这样的,往往几年也不进行一次绘制。
大的地形改变肯定要去勘探的,但是一些小的往往就被忽略了。
例如各地的山泉泉眼变化,各地的水井水渠信息,山体滑坡泥石流引起的道路阻断改道。
还有一些十米宽以下小型河流的改道,村镇上桥梁的新建和拆除,新修道路的延伸等等。
别看这些都是小问题,但是真的要到战争的时候,本来地图上显示的那里有水,结果跑到没有了。
本来某地有一条山路,结果被山体滑坡冲垮了,十米的河流看着不宽,但是也跳不过去啊,要是因为提前不知道,又没有准备架桥工具,那岂不是耽误事情了。
还有这桥梁和道路的新修,不再地图上标注那不是要多走冤枉路。
这些信息以前都是当地修订县志舆图的时候上报,现在没有了这个渠道军部的制图人员又不能一直跑。
大明的村庄几十上百万个,加上关外的不少于五百万,每个村子每年总要修一些小工程,有点小改变,要是指望军部的人制图。
那大明光养活这些制图的都要养活几十万人以上。显然大明的军事制图人员连这个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再加上县志这个东西,你说他没用吧,这个东西还真的很有历史研究价值。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那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把前朝批的啥都不是,标榜自己的高光伟正的那不是一个两个的。
所以鲁某说过,二十四史就是帝王的家史,还是请自己的仇人帮自己写的家史。
故而这研究历史的人往往都要结合小说、游记、县志等等资料还原历史的真相。
尤其是县志这一块,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无可估量。
大明并不是欧罗巴土著,他们历史本来就没有多少年,知道自己比不过所以闭口不谈这个。
大明可不行,大明是历史文明古国,这种有益于历史的事情要是不重视,那最后肯定导致文化空心。
一个小小的县志舆图就发现了这么多问题,更不要说其他地方了。
再例如yin祠,这并不是开车的那个祠的意思,而是指不再法定范围内建造的供奉的非国家承认的神像的庙宇。
洪武三年,明太祖就在诏书中给这种祠下了定义:“天下神祠,无功于民,不应祭典者,即yin祠也,有司无得致祭。”
意思就是说,那些对百姓没有功劳的,不再官方祭典范围内的,都不算正规庙宇。
复兴历以前大明对于这种庙宇发现一个捣毁一个,一般都是地方上上报然后巡抚批示捣毁,或者地方官员自行捣毁无需上报。
可是复兴历之后,朱慈烺要求所有事务都要列入预算才给拨付钱财,这个事情没有列入预算过自然就没有人过问。
原因也很简单,崇祯年的时候,朱慈烺为了拉拢欧罗巴的传教士为大明的科学事业服务,当时承诺过允许他们在大明传教。
后来还多次重审过大明信仰自由,只要不危害国家危害朝廷,朱慈烺一般都是放任。
在到复兴历之后,大明国土急速扩张,新纳入的地区有大教云集的莫卧儿地区,有西亚欧罗巴那些宗教鼎盛区。
还有山林里的土著神和草原上的长生天,各种图腾各种神庙不知凡几,大明基本上没有人管这件事。
这就导致这些年来各种乱七八糟的神和宗教都在各地传教,随着大明公民申请开放,这些信仰乱七八糟的人又进入关内。
这下子各地官员更分不清哪些信仰是对大明有利的那些对大明是有害的了。
搞不清楚,那就不要给自己自找麻烦,干脆就不管,反正上面也没有拨款,爱咋咋地吧。
唯一对这种事情有一点管辖关系的也就是锦衣卫了,但是锦衣卫捣毁这种庙宇的原则就是出现叛乱,危害了大明的国家安全。
而在大明军事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这些庙宇神仙往往伴随着经济犯罪更多。
一些人往往利用这些宗教装神弄鬼,骗取百姓钱财,方式多种多样,而且举行邪教祭祀,甚至血祭人祭婴儿祭等等问题时有发生。
愚民受到邪教蛊惑之后,对于这种骗钱甚至祭祀活动不仅不认为有害,反而帮着隐瞒助纣为虐。
在这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想要查询这些信息,分辨这些庙宇神灵的真伪善恶那更是千难万难的,除非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
以前大明和历代都有这样一个机构,专门管理宗教事务。
历史上最初对宗教主要是佛教事务管理的机构是由朝廷鸿胪寺兼管。但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僧尼人数的不断增多,国家便从僧人中选拔任命僧官,协助政府管理佛教僧尼事务。
到了隋朝,隋文帝重建鸿胪寺,并下设典客、司仪、崇玄三署,其中崇玄署主管佛、道二教事务。初唐承隋制。
宋承唐制。元朝在中央管理宗教事务上设置宣政院。
到了大明之后,京城由礼部统管宗教事务。僧录司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礼部还设有道录司管理全国道教事务。
大明对于外来宗教也有管理,例如对伊教实行政教分离、政法分离的政策,取消伊教“哈的”(教法官)职务,司法权统归朝廷掌握,教工只管传教事务。
这一切到了朱慈烺这里就没有了,朱慈烺为了打压儒家,曾经把儒家定为儒教,然后派到莫卧儿去和当地争夺信仰。
后来又派佛教和道教也到莫卧儿去传教。这种派遣基本上是半强制的。也是朱慈烺对于宗教这一块仅有的管理。
这就导致大明关内地区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受到了抑制,而其他宗教得以繁荣。
这个以前看着好像没啥问题,现在再排查一遍朱慈烺就发现问题大了,这思想的问题可不能轻忽。
而且大明关内还只是小乱,关外地区这些寺庙神灵要是不管理,那问题就大了。
稍微一整理就会发现,每年教派冲突,邪教诈骗害人的案件一直是高发,因为没有机构管理所以没人重视。
仅仅是这两个就有那么重大的漏洞,其他的制度补充更是如此。
当然今天把巡查制度拿来说事,也是朱慈烺恢复御史制度的一个前奏,也标志着朱慈烺对内阁进一步放权,加强对关外地区的控制。
这对于内阁来说也是重大利好。
一直以来内阁在关外地区只有司法和税收的权力,现在又加上监督,监督的是谁?那自然是皇明商号,军部和锦衣卫的不法行为了。
以前关外地区就相当于大明的法外之地,皇明商号、军部和锦衣卫在那边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因为没人管所以做起事来嚣张跋扈,基本上不把内阁放在眼里。
内阁要是能够监督,这帮人肯定要收敛一些。
果然朱慈烺把这个事情说出来之后,吴启晨立刻有了兴趣。
吴启晨认真思考之后拱手:“陛下,要是只有这一个巡查制度怕是堵不住内阁众人的嘴。
臣建议陛下还是和上次一样,拿出一部分资产交给内阁收购,以此为凭借内阁发行国债。
这样对于内阁和百姓都是一个交代。”
朱慈烺摸摸鼻子,又看了看朱姬润,朱姬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朱慈烺也是心疼的厉害,这吴启晨转了一圈不是还是要朱慈烺自己出钱。
朱慈烺就推脱了一句:“内库这两年也很紧张啊,军费连年升高,但是内库的钱增加主要就靠出售产业维持。
这要是这么个搞法,等仗打完了,内库就成穷光蛋了,到时候军部在想要军费补充那可就没有了。
而且现在皇明商号的产业都在支持战争消耗,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轻易变动。”
吴启晨倒是不介意:“军费的事情陛下不用担心,等陛下把内库的产业都过度给内阁,内阁不就有钱支付军费了么。
至于哪个产业,陛下内阁有人提议,苏伊士运河就是一个不错的资产,陛下要是愿意,内阁愿意以两亿两的价格购入。”
朱慈烺直呼好家伙,这帮人原来搁这等着他呢,这苏伊士运河朱慈烺自己到手还没有一个月呢,还没有见到一分回头钱呢,内阁就想着搞走这还真是贪得无厌。
而且苏伊士运河怎么会只值两亿,这条水道每年至少有上千万两的航运收入,这个是稳定收入,可以传给子孙吃用不尽的生意。
不要说两亿了,就是五亿六亿朱慈烺都不舍得。
朱慈烺还准备把这个传给儿孙作为内库的基础收入之一呢!
什么时候这吴启晨也学着跟前己任一样天天盯着他内库的那些产业了?
看着朱慈烺怀疑的眼神,吴启晨只能无奈的拱手:“陛下莫怪,在其位谋其政,我各人是站在陛下这边的。
但是我身为内阁首相,我的话也是内阁集体意见的传递者,陛下前面已经把他们的胃口养出来了,现在他们变得贪婪也没有办法。
当然陛下也不是非拿这个抵押不可,也有人觉得陛下要把整个波斯湾纳入皇庄,这个事情从来没有过,下面肯定有让陛下心动的好东西。
要是陛下愿意分一部分波斯湾的土地出来,内阁也可以出钱购买。”
吴启晨硬着头皮回道:“若是有半年时间,内阁能再拿出三千万两银子。”
周遇吉不满了:“三千万两,你打发要饭的呢!”
吴启晨看了他一眼:“你家给要饭的都是三千万?你那么有钱还找我要干嘛?”
周遇吉被噎的无话可说。想了半天又眼巴巴的看着朱慈烺,朱慈烺也想让内阁发行这个债券,可是终究是开不了口。
内阁并不是吴启晨一个人说了算的,内阁需要安抚,需要协调,吴启晨不过是算一个有脸面的协调人罢了。
要是什么都逼着硬来,那吴启晨这个首相以后管内阁就不好管了,吴启晨不好管,那也就代表着他朱慈烺再内阁的权威也下降了。
其实说动内阁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只要朱慈烺愿意付出利益就行了。
朱慈烺沉吟半晌开口道:“最近因为流放人员之事,发现了大明制度上还有很多漏洞,粗放的管理导致了很多的腐败产生。
所以朕决定今年开始在内阁组建一个新的部门,巡查部,主要就是对关内关外地区进行巡查监督,若是有百姓鸣冤告状也可一并受理交由各司督办。”
这个部门并不算什么新鲜,历朝历代都有巡查督查,严格意义上来说钦差实际上也是巡查制度的一部分,这个时代的巡抚的命名实际上就参考了这个,巡抚就是巡视各府的意思。
所以所谓的制度创新不必要搞一个以前没有见过的稀奇古怪的东西,大明乃是文明古国,国家制度,那是经过上下五千年的不断演进尝试最后才确定的。
这个制度的漏洞历代都在不停尝试补全,又不断的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在所谓的欧式制度眼里,这是封建的,不科学的,但是他里面每一个职位在现在依旧能找到延续和传承。
朱慈烺一度取消了这个巡查制度,因为崇祯朝乃至以前,各地的巡查事物都是御史再做。
而朱慈烺对于御史那就是完全没有好感了,这群人夸夸其谈专司挑拨之能事,又加上党派政治,御史基本上成为了各派相互攻讦的工具,丧失了监督职能。
朱慈烺又觉得自己手里握着锦衣卫这个大杀器,加上报纸的发行,就算没有这个巡查制度,没有御史,大明一样能正常运转,而且运转的很好。
现在出事了,朱慈烺才发现,其实每个制度都有它的道理,不吸取历史教训是要吃大亏的。
接受教训之后朱慈烺特意吩咐人收集了历朝历代包括大明以前有的部门现在没有的,对照一下,看看有什么是自己忘了的。
这一查还真发现很多问题,例如以前国家每年都会花钱让各县修县志,每隔几年各县还要把自己最新绘制的地图上报京城一份。
然后京城在根据最新的地图地理数据从新修订舆图。
这个从复兴历开始朱慈烺就取消了,因为朱慈烺觉得既然有军队专门绘制舆图了,那这个部门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
可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之后发现,军队绘制地图,往往主要是对热点地区和将要开战的地区派出的人力物力多一点。
而一些安定地区,像关内这样的,往往几年也不进行一次绘制。
大的地形改变肯定要去勘探的,但是一些小的往往就被忽略了。
例如各地的山泉泉眼变化,各地的水井水渠信息,山体滑坡泥石流引起的道路阻断改道。
还有一些十米宽以下小型河流的改道,村镇上桥梁的新建和拆除,新修道路的延伸等等。
别看这些都是小问题,但是真的要到战争的时候,本来地图上显示的那里有水,结果跑到没有了。
本来某地有一条山路,结果被山体滑坡冲垮了,十米的河流看着不宽,但是也跳不过去啊,要是因为提前不知道,又没有准备架桥工具,那岂不是耽误事情了。
还有这桥梁和道路的新修,不再地图上标注那不是要多走冤枉路。
这些信息以前都是当地修订县志舆图的时候上报,现在没有了这个渠道军部的制图人员又不能一直跑。
大明的村庄几十上百万个,加上关外的不少于五百万,每个村子每年总要修一些小工程,有点小改变,要是指望军部的人制图。
那大明光养活这些制图的都要养活几十万人以上。显然大明的军事制图人员连这个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再加上县志这个东西,你说他没用吧,这个东西还真的很有历史研究价值。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那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把前朝批的啥都不是,标榜自己的高光伟正的那不是一个两个的。
所以鲁某说过,二十四史就是帝王的家史,还是请自己的仇人帮自己写的家史。
故而这研究历史的人往往都要结合小说、游记、县志等等资料还原历史的真相。
尤其是县志这一块,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无可估量。
大明并不是欧罗巴土著,他们历史本来就没有多少年,知道自己比不过所以闭口不谈这个。
大明可不行,大明是历史文明古国,这种有益于历史的事情要是不重视,那最后肯定导致文化空心。
一个小小的县志舆图就发现了这么多问题,更不要说其他地方了。
再例如yin祠,这并不是开车的那个祠的意思,而是指不再法定范围内建造的供奉的非国家承认的神像的庙宇。
洪武三年,明太祖就在诏书中给这种祠下了定义:“天下神祠,无功于民,不应祭典者,即yin祠也,有司无得致祭。”
意思就是说,那些对百姓没有功劳的,不再官方祭典范围内的,都不算正规庙宇。
复兴历以前大明对于这种庙宇发现一个捣毁一个,一般都是地方上上报然后巡抚批示捣毁,或者地方官员自行捣毁无需上报。
可是复兴历之后,朱慈烺要求所有事务都要列入预算才给拨付钱财,这个事情没有列入预算过自然就没有人过问。
原因也很简单,崇祯年的时候,朱慈烺为了拉拢欧罗巴的传教士为大明的科学事业服务,当时承诺过允许他们在大明传教。
后来还多次重审过大明信仰自由,只要不危害国家危害朝廷,朱慈烺一般都是放任。
在到复兴历之后,大明国土急速扩张,新纳入的地区有大教云集的莫卧儿地区,有西亚欧罗巴那些宗教鼎盛区。
还有山林里的土著神和草原上的长生天,各种图腾各种神庙不知凡几,大明基本上没有人管这件事。
这就导致这些年来各种乱七八糟的神和宗教都在各地传教,随着大明公民申请开放,这些信仰乱七八糟的人又进入关内。
这下子各地官员更分不清哪些信仰是对大明有利的那些对大明是有害的了。
搞不清楚,那就不要给自己自找麻烦,干脆就不管,反正上面也没有拨款,爱咋咋地吧。
唯一对这种事情有一点管辖关系的也就是锦衣卫了,但是锦衣卫捣毁这种庙宇的原则就是出现叛乱,危害了大明的国家安全。
而在大明军事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这些庙宇神仙往往伴随着经济犯罪更多。
一些人往往利用这些宗教装神弄鬼,骗取百姓钱财,方式多种多样,而且举行邪教祭祀,甚至血祭人祭婴儿祭等等问题时有发生。
愚民受到邪教蛊惑之后,对于这种骗钱甚至祭祀活动不仅不认为有害,反而帮着隐瞒助纣为虐。
在这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想要查询这些信息,分辨这些庙宇神灵的真伪善恶那更是千难万难的,除非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
以前大明和历代都有这样一个机构,专门管理宗教事务。
历史上最初对宗教主要是佛教事务管理的机构是由朝廷鸿胪寺兼管。但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僧尼人数的不断增多,国家便从僧人中选拔任命僧官,协助政府管理佛教僧尼事务。
到了隋朝,隋文帝重建鸿胪寺,并下设典客、司仪、崇玄三署,其中崇玄署主管佛、道二教事务。初唐承隋制。
宋承唐制。元朝在中央管理宗教事务上设置宣政院。
到了大明之后,京城由礼部统管宗教事务。僧录司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礼部还设有道录司管理全国道教事务。
大明对于外来宗教也有管理,例如对伊教实行政教分离、政法分离的政策,取消伊教“哈的”(教法官)职务,司法权统归朝廷掌握,教工只管传教事务。
这一切到了朱慈烺这里就没有了,朱慈烺为了打压儒家,曾经把儒家定为儒教,然后派到莫卧儿去和当地争夺信仰。
后来又派佛教和道教也到莫卧儿去传教。这种派遣基本上是半强制的。也是朱慈烺对于宗教这一块仅有的管理。
这就导致大明关内地区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受到了抑制,而其他宗教得以繁荣。
这个以前看着好像没啥问题,现在再排查一遍朱慈烺就发现问题大了,这思想的问题可不能轻忽。
而且大明关内还只是小乱,关外地区这些寺庙神灵要是不管理,那问题就大了。
稍微一整理就会发现,每年教派冲突,邪教诈骗害人的案件一直是高发,因为没有机构管理所以没人重视。
仅仅是这两个就有那么重大的漏洞,其他的制度补充更是如此。
当然今天把巡查制度拿来说事,也是朱慈烺恢复御史制度的一个前奏,也标志着朱慈烺对内阁进一步放权,加强对关外地区的控制。
这对于内阁来说也是重大利好。
一直以来内阁在关外地区只有司法和税收的权力,现在又加上监督,监督的是谁?那自然是皇明商号,军部和锦衣卫的不法行为了。
以前关外地区就相当于大明的法外之地,皇明商号、军部和锦衣卫在那边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因为没人管所以做起事来嚣张跋扈,基本上不把内阁放在眼里。
内阁要是能够监督,这帮人肯定要收敛一些。
果然朱慈烺把这个事情说出来之后,吴启晨立刻有了兴趣。
吴启晨认真思考之后拱手:“陛下,要是只有这一个巡查制度怕是堵不住内阁众人的嘴。
臣建议陛下还是和上次一样,拿出一部分资产交给内阁收购,以此为凭借内阁发行国债。
这样对于内阁和百姓都是一个交代。”
朱慈烺摸摸鼻子,又看了看朱姬润,朱姬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朱慈烺也是心疼的厉害,这吴启晨转了一圈不是还是要朱慈烺自己出钱。
朱慈烺就推脱了一句:“内库这两年也很紧张啊,军费连年升高,但是内库的钱增加主要就靠出售产业维持。
这要是这么个搞法,等仗打完了,内库就成穷光蛋了,到时候军部在想要军费补充那可就没有了。
而且现在皇明商号的产业都在支持战争消耗,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轻易变动。”
吴启晨倒是不介意:“军费的事情陛下不用担心,等陛下把内库的产业都过度给内阁,内阁不就有钱支付军费了么。
至于哪个产业,陛下内阁有人提议,苏伊士运河就是一个不错的资产,陛下要是愿意,内阁愿意以两亿两的价格购入。”
朱慈烺直呼好家伙,这帮人原来搁这等着他呢,这苏伊士运河朱慈烺自己到手还没有一个月呢,还没有见到一分回头钱呢,内阁就想着搞走这还真是贪得无厌。
而且苏伊士运河怎么会只值两亿,这条水道每年至少有上千万两的航运收入,这个是稳定收入,可以传给子孙吃用不尽的生意。
不要说两亿了,就是五亿六亿朱慈烺都不舍得。
朱慈烺还准备把这个传给儿孙作为内库的基础收入之一呢!
什么时候这吴启晨也学着跟前己任一样天天盯着他内库的那些产业了?
看着朱慈烺怀疑的眼神,吴启晨只能无奈的拱手:“陛下莫怪,在其位谋其政,我各人是站在陛下这边的。
但是我身为内阁首相,我的话也是内阁集体意见的传递者,陛下前面已经把他们的胃口养出来了,现在他们变得贪婪也没有办法。
当然陛下也不是非拿这个抵押不可,也有人觉得陛下要把整个波斯湾纳入皇庄,这个事情从来没有过,下面肯定有让陛下心动的好东西。
要是陛下愿意分一部分波斯湾的土地出来,内阁也可以出钱购买。”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7/7593/28607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