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十三小说网无弹窗免费阅读 > 军史小说 > 大唐天子 > 第六十七章 大唐军事学院

第六十七章 大唐军事学院

推荐阅读:资本江湖的最后一个大佬洪荒人祖,开局加入聊天群李洛洪荒人祖,开局加入聊天群三色杯奶茶李洛洪荒人祖,开局加入聊天群摊牌了我真是封号斗罗许笙妖妖不可欺港综一代枭雄陈志辉港综一代枭雄没人爱的小兽陈志辉

    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无比辉煌,能与之相比者,少之又少。
    之所以如此辉煌,就在于李隆基发现并重用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张嘉贞、李元绂等人。
    在这些名垂千古的开元名相中,论刚直肯定是宋璟最为了得。要论到敢“言”,就不是刚直的宋璟了,而是韩休。
    韩休的敢“言”到哪种程度了呢?说一件事,朋友们就知道了。
    韩休敢说别人不敢说,不敢言的事儿,哪怕触怒了李隆基,让李隆基暴跳如雷,当着韩休的面砸东西,他该说的还是要说,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不会因为李隆基发怒了就不说。
    若是换作别人,李隆基如此大怒了,肯定是闭嘴了,韩休却不如此,由此可见他敢言到哪种程度了。
    而且,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
    尽管韩休多次触怒李隆基,李隆基也曾大骂过韩休,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李隆基对韩休的信任一点也没有减少。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信任了。
    有人就觉得这不可思议,就问李隆基,韩休如此过份,多次触怒陛下,不如把他贬出京去,眼不见为净,你为何要留着他?
    李隆基一听这话,大是不悦,把说这话的人给训了一顿。然后,李隆基才说明原因。
    他说,与韩休争吵,那是为了天下,这种争吵只有公义,没有私心。韩休敢于触怒于我,敢言别人不敢言,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那是因为他一心为公。
    你知道吗?我与韩休争吵了之后,睡得特别香。若是一天不与韩休争吵,我就会失眠,总是在想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开元时期,李隆基正是有着如此宏大的度量,再发现了并重用了韩休这样的能臣诤臣,才铸就了辉煌的开元盛世。
    后人指责李隆基没有度量,说他开元之世的几大名相都没有长期任用,其实,这话不对。应该说,这正是李隆基的精明之处。
    开元盛世的几大名相,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只当了几年丞相,就被李隆基贬出去了,他为什么这么做?
    应该说李隆基这是一番好意,他为的是保护这些人。
    纵观历史,凡是长期把持朝政的人,不管他的品德有多好,才干有多突出,大多难以善终。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
    因为理政的时间长了,就会门生故吏满天下,最后形成一种势力,可以左右朝政。到了最后,皇帝为了解决这事,不得不大开杀戒,清除他的势力。
    每一个丞相只当几年,差不多了就找个借口把他贬出京城,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了。
    这一点,不是李隆基的发明,而是汉光武帝的发明。汉光武帝光复汉朝,有“云台二十八将”,这二十八人功勋昭著,但汉光武帝几乎把他们全部保全下来了。
    因为汉光武帝采用的办法是,除了少数几人外,其余的全部不再启用,让他们赋闲在家。处理国家大事,就启用一批有担当,有才华的年轻人。
    汉光武帝并没有忘掉这些功臣,每当逢年过节,或是有重大庆典,都会想到他们,让他们参加,还给予他们很高的礼遇。
    若是有外国进贡的奇物异物,汉光武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功臣,会赏赐给他们。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功臣有功而无权,无法左右朝政。新进的官员有权,却还在建功,没有势力,也无法左右朝政。
    这就造成了汉光武帝不杀功臣的美名。
    李隆基的做法就是因此而来,在贬出京城,与抄家灭门之间,谁好谁坏,这不需要说了。
    望着坐在锦墩上的韩休,一众读书人个个眼里一片火热,恨不得与他换换。
    韩休这是拔了头筹,谁不艳慕?
    韩休也是自豪,昂头挺胸,激动得很。这种际遇,一辈子能有几次?谁能不激动?
    接下来的考验,这些读书人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其中张九龄、张嘉贞、李元绂最是超凡,李隆基大为满意。
    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张嘉贞、李元绂,这些开元年间的名相齐聚到一起,意味着盛世可期,李隆基能不满意?
    “你们很不错,朕满意。”李隆基对这些读书人很是欣赏,道:“你们已经知道了,大唐正在准备,要击破大食,解决西边的巨患。大食,是大唐遇到的最为强大的对手,是一个劲敌,不容小视。要想击破大食,不仅仅需要强大的军队,还需要一大批有才华的年轻官员,需要他们前去异域历练,处理政务,你们可愿前去?”
    李隆基决定把他们放到异域去历练历练,让他们积累足够的经验,也让他们开开眼界,长长见识,他们就会更加了得。
    “愿意。”韩休、张九龄他们欣然同意。
    唐人无不以立军功为荣,若是能到异域去出力,谁能不愿意呢?
    “那好,朕就派你们去异域。”李隆基当即下旨,安排好后,这些读书人赶去异域。
    韩休、张九龄去了天竺,张嘉贞和李元绂去了西域。张柬之虽然了得,毕竟年纪大了,难以支持几年,派两人前去很有必要。
    国策方面铺开,进展顺利,又招揽了人才,李隆基认为应该处置军略了。
    这天,李隆基把姚崇、宋璟、张说、狄仁杰、王孝杰、钟绍京和刘幽求召集到一起,商议军略。
    “张说入主兵部后,大力革新,风生水起,各项措置顺利推进,朕满意。”李隆基肯定了张说的努力。
    张说的才干真的没得说,他入主兵部后,得心应手,在他的推动下,各项改革顺利进行。最为主要的就是用蓦兵制取消府兵制,让唐朝的兵员更广。
    “嗯。”众人重重点头,大为赞许。
    就是与张说不对眼的姚崇,也是出奇的没有挑刺。
    “可有一件,张说忽略了。”李隆基道。
    “敢问陛下,何事?”张说一愣。
    他入主兵部后,大力整顿,凡能想到的方面都在做,怎会有他忽略的呢?
    “是呀,陛下。”众人也是一愣。
    “朕以为,你忽略了训练将领、校尉。”李隆基提醒道。
    “这……陛下,将军是需要天赋的,也需要明师。”张说想了想,道:“卫国公把兵法传给苏定方,苏定方再传给裴行俭,方有三代名将。若是没有明师,要培养将军,不容易呀。”
    将军是很难培养的,读几部兵书就会用兵了?那是不可能的。
    要成为一代名将,不仅需要过人的天赋,更是需要明师指点。在唐朝,最有名的就是李靖兵法的传人了。
    李靖是盖世名将,他的兵法非凡了得,唐太宗就曾让他传授给诸将。侯君集以为李靖藏私,到唐太宗面前告状。李靖就说,他所传兵法足够用了,侯君集还不满足,他这是要造反。唐太宗把这话当笑话听的,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后来,侯君集还真的造反了,唐太宗这才知道李靖竟然有未卜先知之能。
    后来,李靖把他的兵法传给苏定方,苏定方由此而成为名将,灭了西突厥。苏定方再把李靖兵法传给裴行俭,裴行俭也成为名将,黑山一战打得突厥伤亡惨重。
    李靖兵法,造就出三代名将,这是美谈。
    “张说,你说得没错,却并不全面。”李隆基既赞成张说的话,也点出其缺陷。
    众人的眼睛瞪圆,耳朵竖得老高,静听李隆基解释。
    “你想想,天下间,那么多的读书人,能学而优则仕的又有几人?”李隆基开始剖析,道:“大唐大建学馆,每个县都有学馆,学风鼎盛,能成为朝廷顶梁柱的并不多。但是,却可以培养很多吏员,很多能做实务的官员。这些人,并不是大唐的顶梁柱,但他们依然能发挥作用,为大唐出力。”
    略一停顿,道:“是以,大唐可以借鉴学馆,办一所专门培养将领、校尉的学馆。培养出来的,并不一定都是名将,却会使得他们更加了得,打起仗来,更加得心应手。”
    成为名将,是需要天赋的。若是没有过人的天赋,也是没用的。
    但是,一个名将若是没有一帮子用得顺手的部下,那也不可能成功。办军事学院,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这些部下。
    “有道理。”众人齐声赞同。
    “王孝杰,你曾经一度,想要把你的兵法传给朕……”李隆基冲王孝杰道。
    在当初李隆基初上战场时,王孝杰就想收李隆基为徒,传他的兵法。
    “陛下,你这是取笑臣。臣是有眼无珠,不知陛下殆天授。”王孝杰有些不好意思,老脸一红。
    他当时想要收李隆基为徒,却是没有想到,李隆基竟然不比他差,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王孝杰这才息了此念。
    “不!”李隆基摇头,道:“你这一想法很好。若是能让更多的人学到你的兵法,那就更好了。”
    “陛下的意思是说,大唐要办一所这样的学馆,由臣来授徒?”王孝杰眼睛放光。
    “没错。”李隆基肯定一句,道:“不仅你可以授徒,就是刘幽求、钟绍京、张说都可以去授徒。”
    刘幽求能掌管万骑,其才能不是盖的,在军事方面很有一手。
    钟绍京虽是文士出身,毕竟在万骑多年,学到不少东西,由他来课徒,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张说更不用说了,他亲自指挥了很多大战,比如说屠尽突厥百万之众,灭吐蕃一战,打败古太白,都是他指挥的。
    他既有大局观,又有指挥大规模作战的经验,他来授徒,会有很好的反响。
    “陛下的意思是说,只要我们办起这样的学馆,凡在兵道方面有所建树者,都可以授徒。凡想立军功,头脑灵活者,都可以学习兵法。”张说是一个不错的总结者,一语概括。r1152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6/6981/262411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