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
推荐阅读:师兄请认真修仙、蛮荒记、重生后和顶流影帝组cp、仙侠世界、我有一座无敌城、鬼吹灯II、盗墓之敲棺、炼气之修真者、诸天从让子弹飞开始、宋翔、
茶道
茶道
目录•【基本介绍】
•【茶道法则】
•【表现形式】
•【茶道历史】
•【各家说法】
•【各国茶道】
•【茶艺茶道】
•【佛教茶道】
•【凡人茶道】
•【十大名茶】
【读音】:茶道(ch-d-o)
【基本介绍】
[teanety;sado]烹茶饮茶的艺术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茶道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3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道历史】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各家说法】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茶道学者金刚石提出: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各国茶道】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朝鲜茶道】
清、敬、和、乐朝鲜与中国土相连自古关系密切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朝鲜影响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茶礼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创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禅师张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劝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知识浅薄却到处炫耀自己什么也没有却假装拥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应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从而使消极的生活方式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使悲观的生活态度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应成为人效中的生活准则(尹炳相:《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载于《农业考古》1997年2期)。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也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亦可见朝鲜的茶礼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
廉、美、和、敬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只是到了2o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o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具体内容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大约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199o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
四字来表述:
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1982年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两位专家还认为: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台湾茶文化论》43页“探求茶艺的根本精神”台湾碧山出版公司出版。)范先生的茶艺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虽未加以详细解释但其含义仍不难理解与前述几位专家的意见相去不远。
更早一点在1982年台湾的国学大量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其具体解释如下: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气度。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境的器具都必须美观而且要调和。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信茶德。”
健----“‘健康’一项是治茶的大本。茶叶必精选劣茶不宜用变质不可饮;不洁的水不可用水温要讲究冲和注均须把握时间。治茶当事人本身必健康轻如风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权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劳。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问的。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
性----“‘养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与茶之性相近却因为人类受生活环境所污染于是性天积垢与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树生于灵山得雨露日月光华的灌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誉为尘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尖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挥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恒可以参悟禅理得天地清和之气为已用释氏所称彼岸可求于明窗净几之一壶中。”
伦----“‘明伦’是儒家至宝系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不坠。茶之功用是敦睦耸关系的津梁: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今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蔡荣章《现代茶艺》2oo页台湾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7版)
此外台湾的周渝先生近年来也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周渝:《从自然到个人主体与文化再生的探寻》《农业考古》1999年2期)
以上各家对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归纳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着: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陈香白:《中国茶文化》4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香港的叶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说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茶艺报》19页香港茶艺中心1993年出版)。
【茶艺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评论】
1、在中国“道”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而不是这些生活的枝叶。反观日本它从中国拿过去的一些皮毛就堂而皇之地称之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国而其展之路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反观日本茶道强调的是以下三个观点:
(一)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一提这四个字人们马上就会和茶道联系起来。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诸形式。
(二)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中“一期”指“一期一命”“一生”“一辈子”的意思。一期一会是说一生只见一次再不会有第二次的相会这是日本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所应抱的心态。这种观点来自佛教的无常观。佛教的无常观督促茶人们尊重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举行茶事时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时至今日日本茶人仍忠实地遵守着一期一会的信念十分珍惜每一次茶事从每一次紧张的茶事中获得生命的充实感。
(三)独坐观念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汤一会集》。“独坐”指客人走后独自坐在茶室里“观念”是“熟思”、“静思”的意思。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日不会重演。茶人的心里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作“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在日本茶道中刻意地淡化了人的存在而一味地强求对茶的突出。这正是两国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中国茶文化的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展的特点是在广度上以求博大所谓之:茶文化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讲把中国茶文化从儒家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研究是不现实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同时又由于在中国文化中“道”是一种非常神圣、非常严肃的事情。所以中国对于茶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茶文化”或“茶艺”而不敢奢谈“茶道”。
反观日本从一开始茶的传播就是自上而下的上层社会将茶上升为一中莫名其妙的宗教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某种需求将茶套入一个神圣的光环中务精务细不能不说拘泥于表象而沦落为形式了。在茶道中人已经沦为茶的奴仆似乎是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表象上看自近代以来中国的茶文化趋向于没落反而不及日本这家后来者了;但从深层次上看来这是由两国的民族心态和文化底蕴所决定的:在中国茶只是一门艺术是从属于人的一种文化现象;而日本则是神圣、严肃的大“道”。
【佛教茶道】
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展到创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佛教的传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初在封建统治阶级中间流行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等教义。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硝烟四起人民生命涂炭劳苦大众富贵荣禄者都可以从佛教教义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统治阶级则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因而传播很快。
佛教的传播者认识到要使佛教在中国扎根必须与中国国情相揉合。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求生存与展还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教义上竭力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并互相渗透互为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调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贞)调合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以“五常”(仁、义礼、智、信)调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安言)力图两者相融台调台儒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宋元明清时代更加注意调合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还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
【二、茶道的创立与佛教的渗透茶道的创立】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光辉绚丽但“茶道”一词很长被人们所遗忘竟展到日本学者曾向国人提出“中国有没有茶道?”荒谬而富讽刺的笑话。
对中国茶道的创立学术界说法下一。有引6羽《茶经》“精行俭德”四字。有引《封氏见闻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请注意时在晚唐)有“中国明初朱权自创的茶道”等等。百花齐放可见大家都在深入的研究形势喜人。6羽擅长种菜种茶创饼茶炙烤“三沸”煮饮法对茶的功效论述甚详对茶的品饮他侧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无疑他是我国茶道的奠基人。但遗憾的是他在《茶经》中没有明确提出“茶道”这个词令人费解。
根据笔者手中资料“茶道”一词最早是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明确提出来的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是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饮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不但明确提出了“茶道”一词而且使茶道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为中心的茶文化圈内任何僧侣、文人所不可匹敌的。结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动所以笔者认为皎然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创立者。由于秘藏了11oo多年的唐代宫廷茶具在法门寺重现天日学术界认为唐代实际存在着宫廷茶道、僧侣茶道、文人茶道等多元化各具风格的茶道从而论证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辉煌璀璨这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但在三种茶道中笔眷认为僧侣茶道是主要的其魅力和影响力都过前二种茶道。佛教对茶道的渗透史料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丹丘和东晋名憎慧远嗜茶的记载。可见“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但形成气候笔者认为始启中唐。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浓烈僧侣敬神、坐禅、念经、会友终日高不开茶。禅茶道体现了良然、朴素、养性、修心、见性的气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礼仪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金银系列茶具从设计、塑造和摆设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后室)更令人信眼地认识到“茶禅一味”的真谛。禅宗茶道到宋代展到鼎盛时期移值到日、韩等国现在已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
【三、中国茶道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月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6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6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第一节禅茶一味
一、‘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二、佛教对茶道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对茶道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
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三、‘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茶联四幅
1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苏东坡
2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
3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4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上饶6羽泉联
茶诗四
1题德玄上人院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2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灵一和尚(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3失题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4茶与中国文化展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读了这几茶诗、茶联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
•第二节茶道中的佛典与禅语
‘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水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会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诗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于天地同存不依大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大摩来否。
【凡人茶道】
茶道是好东西按照茶道的要求来饮茶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绝对是好处多多的。但是我们老百姓平时并没有多少可能按照茶道在规则来饮茶。我们平时饮茶时可以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列举如下试做为我们的“凡人茶道”:
•1.水与茶的比例
直接的反应就是茶的浓淡。浓淡要合适才好使我们能够品赏到茶的色和香同时适当的浓淡对于茶叶中的物质的浸出是有影响的这不但影响到茶水的色、香也影响到茶水对人体的影响作用。浓淡可以科学计测但是平时没人去理会这一指标的还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浓。大致上说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重量比为1∶8o。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叶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两克。
2.泡茶的水温
对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温应视不同类茶的级别而定。但是我们经常不注意这一点总喜欢用很烫的水来冲泡。一般说来红茶、绿茶、乌龙茶用沸水冲泡还是较好的可以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迅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绿茶如龙井茶应用8oc~85c的开水冲泡使茶水绿翠明亮香气纯正、滋味甘醇。
3.浸泡的时间长短
一般也就是3到1o分钟左右不宜久泡。
【十大名茶】
•中国十大名茶
1、龙井茶
龙井茶是我国的第一名茶产于浙江省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有‘西湖龙井‘、梅坞龙井‘、‘狮峰龙井‘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狮峰龙井‘最佳。龙井茶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2、铁观音
产于闽南安溪县。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颜色砂绿起霜质地重如铁美如观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带有独特的‘观音韵‘。素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以西坪松林头魏荫铁观音源地所产最佳为乌龙茶之上品。
3、武夷岩茶
产于闽北武夷山。九十九岩岩岩有一茶一茶一名独特采制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肉桂‘等名枞。岩茶外形条索粗壮紧实呈钉状色砂绿蜜黄鲜润光泽泛‘宝色‘。花果香浓郁高长滋味浓醇高爽具独特的‘岩韵‘。
4、碧螺春
康熙所名。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卷曲呈螺银毫遍布香浓芬芳滋味醇厚汤色嫩绿明亮茶之珍品。‘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
5、黄山毛峰
产于安微黄山桃花溪。宋代贡茶。特级黄山毛峰堪称我国毛峰之极品其形似雀舌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6、君山银针
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外形芽头壮实笔直茸毛披盖色泽金黄光亮称为‘金镶玉‘;内质香气高纯汤色杏黄明澈滋味爽甜。冲泡时芽头在玻璃杯中直挺竖立状似群笋出土又如尖刀直立能三起三落继而徐徐下沉杯底极为美观。
7、六安瓜片
产于安微六安地区齐灵山外形似瓜子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均匀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依采制季节可分三个品种:谷雨前提采的称‘提片‘品质最优;其后采制的称‘瓜片‘;梅雨季节采制的称‘梅片‘品质最差。
8、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区的信阳县。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内质清香汤绿味浓。
9、都匀毛尖
产于贵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县。‘三绿三黄‘是都匀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带黄。诗云:‘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似神仙‘。
1o、祁门红茶
产于安微省祁门县。祁门红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黑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永叶底嫩软红亮。
茶道
目录•【基本介绍】
•【茶道法则】
•【表现形式】
•【茶道历史】
•【各家说法】
•【各国茶道】
•【茶艺茶道】
•【佛教茶道】
•【凡人茶道】
•【十大名茶】
【读音】:茶道(ch-d-o)
【基本介绍】
[teanety;sado]烹茶饮茶的艺术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茶道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3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道历史】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各家说法】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茶道学者金刚石提出: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各国茶道】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朝鲜茶道】
清、敬、和、乐朝鲜与中国土相连自古关系密切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朝鲜影响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茶礼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创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禅师张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劝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知识浅薄却到处炫耀自己什么也没有却假装拥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应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从而使消极的生活方式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使悲观的生活态度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应成为人效中的生活准则(尹炳相:《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载于《农业考古》1997年2期)。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也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亦可见朝鲜的茶礼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
廉、美、和、敬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只是到了2o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o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具体内容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大约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199o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
四字来表述:
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1982年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两位专家还认为: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台湾茶文化论》43页“探求茶艺的根本精神”台湾碧山出版公司出版。)范先生的茶艺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虽未加以详细解释但其含义仍不难理解与前述几位专家的意见相去不远。
更早一点在1982年台湾的国学大量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其具体解释如下: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气度。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境的器具都必须美观而且要调和。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信茶德。”
健----“‘健康’一项是治茶的大本。茶叶必精选劣茶不宜用变质不可饮;不洁的水不可用水温要讲究冲和注均须把握时间。治茶当事人本身必健康轻如风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权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劳。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问的。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
性----“‘养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与茶之性相近却因为人类受生活环境所污染于是性天积垢与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树生于灵山得雨露日月光华的灌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誉为尘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尖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挥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恒可以参悟禅理得天地清和之气为已用释氏所称彼岸可求于明窗净几之一壶中。”
伦----“‘明伦’是儒家至宝系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不坠。茶之功用是敦睦耸关系的津梁: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今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蔡荣章《现代茶艺》2oo页台湾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7版)
此外台湾的周渝先生近年来也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周渝:《从自然到个人主体与文化再生的探寻》《农业考古》1999年2期)
以上各家对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归纳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着: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陈香白:《中国茶文化》4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香港的叶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说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茶艺报》19页香港茶艺中心1993年出版)。
【茶艺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评论】
1、在中国“道”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而不是这些生活的枝叶。反观日本它从中国拿过去的一些皮毛就堂而皇之地称之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国而其展之路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反观日本茶道强调的是以下三个观点:
(一)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一提这四个字人们马上就会和茶道联系起来。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诸形式。
(二)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中“一期”指“一期一命”“一生”“一辈子”的意思。一期一会是说一生只见一次再不会有第二次的相会这是日本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所应抱的心态。这种观点来自佛教的无常观。佛教的无常观督促茶人们尊重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举行茶事时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时至今日日本茶人仍忠实地遵守着一期一会的信念十分珍惜每一次茶事从每一次紧张的茶事中获得生命的充实感。
(三)独坐观念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汤一会集》。“独坐”指客人走后独自坐在茶室里“观念”是“熟思”、“静思”的意思。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日不会重演。茶人的心里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作“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在日本茶道中刻意地淡化了人的存在而一味地强求对茶的突出。这正是两国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中国茶文化的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展的特点是在广度上以求博大所谓之:茶文化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讲把中国茶文化从儒家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研究是不现实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同时又由于在中国文化中“道”是一种非常神圣、非常严肃的事情。所以中国对于茶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茶文化”或“茶艺”而不敢奢谈“茶道”。
反观日本从一开始茶的传播就是自上而下的上层社会将茶上升为一中莫名其妙的宗教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某种需求将茶套入一个神圣的光环中务精务细不能不说拘泥于表象而沦落为形式了。在茶道中人已经沦为茶的奴仆似乎是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表象上看自近代以来中国的茶文化趋向于没落反而不及日本这家后来者了;但从深层次上看来这是由两国的民族心态和文化底蕴所决定的:在中国茶只是一门艺术是从属于人的一种文化现象;而日本则是神圣、严肃的大“道”。
【佛教茶道】
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展到创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佛教的传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初在封建统治阶级中间流行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等教义。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硝烟四起人民生命涂炭劳苦大众富贵荣禄者都可以从佛教教义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统治阶级则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因而传播很快。
佛教的传播者认识到要使佛教在中国扎根必须与中国国情相揉合。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求生存与展还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教义上竭力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并互相渗透互为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调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贞)调合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以“五常”(仁、义礼、智、信)调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安言)力图两者相融台调台儒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宋元明清时代更加注意调合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还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
【二、茶道的创立与佛教的渗透茶道的创立】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光辉绚丽但“茶道”一词很长被人们所遗忘竟展到日本学者曾向国人提出“中国有没有茶道?”荒谬而富讽刺的笑话。
对中国茶道的创立学术界说法下一。有引6羽《茶经》“精行俭德”四字。有引《封氏见闻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请注意时在晚唐)有“中国明初朱权自创的茶道”等等。百花齐放可见大家都在深入的研究形势喜人。6羽擅长种菜种茶创饼茶炙烤“三沸”煮饮法对茶的功效论述甚详对茶的品饮他侧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无疑他是我国茶道的奠基人。但遗憾的是他在《茶经》中没有明确提出“茶道”这个词令人费解。
根据笔者手中资料“茶道”一词最早是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明确提出来的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是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饮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不但明确提出了“茶道”一词而且使茶道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为中心的茶文化圈内任何僧侣、文人所不可匹敌的。结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动所以笔者认为皎然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创立者。由于秘藏了11oo多年的唐代宫廷茶具在法门寺重现天日学术界认为唐代实际存在着宫廷茶道、僧侣茶道、文人茶道等多元化各具风格的茶道从而论证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辉煌璀璨这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但在三种茶道中笔眷认为僧侣茶道是主要的其魅力和影响力都过前二种茶道。佛教对茶道的渗透史料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丹丘和东晋名憎慧远嗜茶的记载。可见“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但形成气候笔者认为始启中唐。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浓烈僧侣敬神、坐禅、念经、会友终日高不开茶。禅茶道体现了良然、朴素、养性、修心、见性的气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礼仪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金银系列茶具从设计、塑造和摆设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后室)更令人信眼地认识到“茶禅一味”的真谛。禅宗茶道到宋代展到鼎盛时期移值到日、韩等国现在已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
【三、中国茶道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月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6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6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第一节禅茶一味
一、‘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二、佛教对茶道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对茶道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
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三、‘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茶联四幅
1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苏东坡
2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
3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4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上饶6羽泉联
茶诗四
1题德玄上人院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2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灵一和尚(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3失题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4茶与中国文化展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读了这几茶诗、茶联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
•第二节茶道中的佛典与禅语
‘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水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会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诗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于天地同存不依大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大摩来否。
【凡人茶道】
茶道是好东西按照茶道的要求来饮茶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绝对是好处多多的。但是我们老百姓平时并没有多少可能按照茶道在规则来饮茶。我们平时饮茶时可以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列举如下试做为我们的“凡人茶道”:
•1.水与茶的比例
直接的反应就是茶的浓淡。浓淡要合适才好使我们能够品赏到茶的色和香同时适当的浓淡对于茶叶中的物质的浸出是有影响的这不但影响到茶水的色、香也影响到茶水对人体的影响作用。浓淡可以科学计测但是平时没人去理会这一指标的还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浓。大致上说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重量比为1∶8o。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叶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两克。
2.泡茶的水温
对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温应视不同类茶的级别而定。但是我们经常不注意这一点总喜欢用很烫的水来冲泡。一般说来红茶、绿茶、乌龙茶用沸水冲泡还是较好的可以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迅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绿茶如龙井茶应用8oc~85c的开水冲泡使茶水绿翠明亮香气纯正、滋味甘醇。
3.浸泡的时间长短
一般也就是3到1o分钟左右不宜久泡。
【十大名茶】
•中国十大名茶
1、龙井茶
龙井茶是我国的第一名茶产于浙江省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有‘西湖龙井‘、梅坞龙井‘、‘狮峰龙井‘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狮峰龙井‘最佳。龙井茶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2、铁观音
产于闽南安溪县。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颜色砂绿起霜质地重如铁美如观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带有独特的‘观音韵‘。素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以西坪松林头魏荫铁观音源地所产最佳为乌龙茶之上品。
3、武夷岩茶
产于闽北武夷山。九十九岩岩岩有一茶一茶一名独特采制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肉桂‘等名枞。岩茶外形条索粗壮紧实呈钉状色砂绿蜜黄鲜润光泽泛‘宝色‘。花果香浓郁高长滋味浓醇高爽具独特的‘岩韵‘。
4、碧螺春
康熙所名。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卷曲呈螺银毫遍布香浓芬芳滋味醇厚汤色嫩绿明亮茶之珍品。‘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
5、黄山毛峰
产于安微黄山桃花溪。宋代贡茶。特级黄山毛峰堪称我国毛峰之极品其形似雀舌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6、君山银针
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外形芽头壮实笔直茸毛披盖色泽金黄光亮称为‘金镶玉‘;内质香气高纯汤色杏黄明澈滋味爽甜。冲泡时芽头在玻璃杯中直挺竖立状似群笋出土又如尖刀直立能三起三落继而徐徐下沉杯底极为美观。
7、六安瓜片
产于安微六安地区齐灵山外形似瓜子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均匀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依采制季节可分三个品种:谷雨前提采的称‘提片‘品质最优;其后采制的称‘瓜片‘;梅雨季节采制的称‘梅片‘品质最差。
8、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区的信阳县。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内质清香汤绿味浓。
9、都匀毛尖
产于贵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县。‘三绿三黄‘是都匀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带黄。诗云:‘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似神仙‘。
1o、祁门红茶
产于安微省祁门县。祁门红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黑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永叶底嫩软红亮。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6/6534/251416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