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最薄、最白、最佳
推荐阅读:乔斯年叶佳期、重生之我真没想当男神章楠楠乔琳琳蒋婷苏浅浅、重生之我真没想当男神周一口鸟、章楠楠乔琳琳蒋婷苏浅浅、重生之我真没想当男神、跟乔爷撒个娇、那就做个海军吧东苟、青葫剑仙梁言、那就做个海军吧刘狗.、东苟、
用高足盘来盛放食物,肯定是后来的用法。
最开始出现的高足盘,肯定是祭器。
因为古代所有好东西,都是从神到人的过程。
在之后,就是从贵族到平民的过程。
而高足盘到了宋代,已经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的器物。
从考古资料来看,高足盘最早见于南北朝,北齐天统三年(567年)。
那时的墓葬中,即出土青釉高足盘。
目前发现隋代烧造高足盘的瓷窑,有北河的贾壁窑,南河的安阳窑、巩义窑,徽省的淮南窑,南湖的湘阴窑,川省的邛窑等。
上述瓷窑主要烧造青釉高足盘,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见胎上的黑点杂质。
南河的巩义窑,在唐代还烧造三彩高足盘。
这种器物在隋代比较流行,同一时代的壁画、绘画上,都有所出现。
目前,惠市尚未发现唐代窑址,这件1986年在惠市,城区狮头山出土的唐高足盘,因其浅而敞口,应是盛放物品的器物。
虽然是一件造型简练、朴实无华的日用品,但从不同的侧面,也反映了唐代时期当时的生活环境状况。
这也证明了生活这一地区的古代居民,由于社会发展及日常生活需要,在唐代跟其外地已有物资流通、贸易的情况。
青釉高足盘、三彩高足盘,陈文哲都有着现成的手艺,制作起来并不难。
他的青釉瓷烧制水平最高,唐三彩技术就只能算是一般。
但是,就这种一般,也肯定达到大师级水平。
随着仿制的古瓷越来越多,陈文哲学到的手艺也越来越多。
就像是现在,随着一件器物延伸,只要是能被他想到的,他几乎都能随手做出来。
最麻烦的反而是挑选矿料,调配釉料,至于工艺,对他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
现在对他来说,反而是金装定器更加麻烦。
因为采用支圈覆烧的定窑器,都是有芒口的,这些后期都需要镶嵌金银扣。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只要采用这种工艺烧制,芒口就必然会出现。
但是,要想烧制定窑精品,却又必须要支圈覆烧。
这种烧制瓷器的方法,其匣钵中的器物,皆由特别的环形支圈固定。
待烧制的瓷器,也都是倒转覆放。
也正因为覆放,器物的口沿部分,都要剐去一圈釉层,使其露出胎骨,这样才能安置于支圈上。
而最后烧成之后,器物随之形成“芒口”。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支圈覆烧工艺并不只是单单为了扩大产量。
定瓷的一些大型盘碗口,器壁轻薄如云,却很少变形,这也必须归功于支圈覆烧的新工艺。
覆烧工艺在扩大产量的同时,也让定窑所烧瓷器更趋向规整。
然而,毕竟使器物口沿失釉,形成了“芒口”。
挑剔者认为这种不光滑的“芒口”,破坏器物整体的美观。
粱同书《古铜瓷器考古窑器考》记载,宋仁宗在看过进贡的覆烧定瓷之后下旨:“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窑。”
为解决这种缺陷,定窑工匠在一些失釉的器口,以及圈足部分,镶以金属边缘。
最高贵者用金银镶边,使得器物更显高雅华贵,这种工艺称之为金银扣。
而相应的器物,则名为“金装定器”。
不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定瓷中的金银扣工艺,出现远早于覆烧工艺。
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有“芒口”之弊,才有金银扣。
事实上许多金装定器,都是仰烧产品,其口沿部分有釉,而并不是“芒口”。
静志寺地宫白釉“官”款金装口盘,静众院地宫带银盖镶银足的白釉莲纹长颈瓶,就是这种“金装定器”中的佼佼者。
也就是说,有时候没有芒口,也可以镶嵌上一圈的金银扣。
当然,只要是能够进宫的定窑瓷器,都肯定是珍品,就算没有金装,价值也很高。
但是,有着这层金装的定窑瓷器,价值肯定更高就是了。
既然是好东西,那就肯定要多仿制几只。
碗盘碟这种瓷器,做起来都很简单,既然盘子都做了,小碟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好静志寺地宫出土的白釉“官”款对蝉纹碟,就跟之前的那只盘子差不多,做起来也简单。
白釉“官”款对蝉纹碟,口径12.4厘米,底径8.5厘米。
六曲花形敞口,斜腹略鼓,平底。
胎极薄,仅0.2厘米。
胎质坚细,釉白莹润,略见闪黄垂釉痕,外底露胎。
内底划饰工整纤细,而且是一对蝉纹。
外底刻行书“官”字,并墨书“供养舍利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五月廿二日施主男弟子吴成训钱叁拾足陌”5行28字。
碟仿金银器器型,口部无釉。
太平兴国二年也就是公元977年,而这一年可不简单。
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是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一个年号,共计近8年。
而吴越忠懿王钱俶,亦用该年号纪年,他的存在时间是976年十二月-978年五月)。
在这里,因为后面的施主男弟子吴成训钱叁拾足陌,可以证明,这里的年号不是宋的年号,而是吴越国。
五代十国之吴越国,号称: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
其国更是著名的秘色釉瓷的出产地,这里出现定窑瓷器肯定不同寻常。
但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只有一次。
比如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的父钱宽和母水秋氏的墓葬中,就藏有多件定瓷,从此也可见其珍贵程度。
临安晚唐钱宽墓,出土的是定窑白瓷海棠杯。
临安晚唐水秋氏墓,出土的是“金装定器”白瓷云龙把杯。
从此可见,当时定窑器的名声,远大于其他窑口。
而这肯定是因为其规整的工艺、优美的造型、巧夺天工的装饰,使其名噪一时,享誉四方。
就是因为定窑器的美好,让当时的各地瓷窑,群起效仿之,但还是定窑的瓷器最薄、最白、最佳!
比如我们现代人闻名遐迩的景镇,到现在虽然还号为瓷都,但是在当年,却只以“南定”为名。
最开始出现的高足盘,肯定是祭器。
因为古代所有好东西,都是从神到人的过程。
在之后,就是从贵族到平民的过程。
而高足盘到了宋代,已经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的器物。
从考古资料来看,高足盘最早见于南北朝,北齐天统三年(567年)。
那时的墓葬中,即出土青釉高足盘。
目前发现隋代烧造高足盘的瓷窑,有北河的贾壁窑,南河的安阳窑、巩义窑,徽省的淮南窑,南湖的湘阴窑,川省的邛窑等。
上述瓷窑主要烧造青釉高足盘,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见胎上的黑点杂质。
南河的巩义窑,在唐代还烧造三彩高足盘。
这种器物在隋代比较流行,同一时代的壁画、绘画上,都有所出现。
目前,惠市尚未发现唐代窑址,这件1986年在惠市,城区狮头山出土的唐高足盘,因其浅而敞口,应是盛放物品的器物。
虽然是一件造型简练、朴实无华的日用品,但从不同的侧面,也反映了唐代时期当时的生活环境状况。
这也证明了生活这一地区的古代居民,由于社会发展及日常生活需要,在唐代跟其外地已有物资流通、贸易的情况。
青釉高足盘、三彩高足盘,陈文哲都有着现成的手艺,制作起来并不难。
他的青釉瓷烧制水平最高,唐三彩技术就只能算是一般。
但是,就这种一般,也肯定达到大师级水平。
随着仿制的古瓷越来越多,陈文哲学到的手艺也越来越多。
就像是现在,随着一件器物延伸,只要是能被他想到的,他几乎都能随手做出来。
最麻烦的反而是挑选矿料,调配釉料,至于工艺,对他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
现在对他来说,反而是金装定器更加麻烦。
因为采用支圈覆烧的定窑器,都是有芒口的,这些后期都需要镶嵌金银扣。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只要采用这种工艺烧制,芒口就必然会出现。
但是,要想烧制定窑精品,却又必须要支圈覆烧。
这种烧制瓷器的方法,其匣钵中的器物,皆由特别的环形支圈固定。
待烧制的瓷器,也都是倒转覆放。
也正因为覆放,器物的口沿部分,都要剐去一圈釉层,使其露出胎骨,这样才能安置于支圈上。
而最后烧成之后,器物随之形成“芒口”。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支圈覆烧工艺并不只是单单为了扩大产量。
定瓷的一些大型盘碗口,器壁轻薄如云,却很少变形,这也必须归功于支圈覆烧的新工艺。
覆烧工艺在扩大产量的同时,也让定窑所烧瓷器更趋向规整。
然而,毕竟使器物口沿失釉,形成了“芒口”。
挑剔者认为这种不光滑的“芒口”,破坏器物整体的美观。
粱同书《古铜瓷器考古窑器考》记载,宋仁宗在看过进贡的覆烧定瓷之后下旨:“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窑。”
为解决这种缺陷,定窑工匠在一些失釉的器口,以及圈足部分,镶以金属边缘。
最高贵者用金银镶边,使得器物更显高雅华贵,这种工艺称之为金银扣。
而相应的器物,则名为“金装定器”。
不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定瓷中的金银扣工艺,出现远早于覆烧工艺。
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有“芒口”之弊,才有金银扣。
事实上许多金装定器,都是仰烧产品,其口沿部分有釉,而并不是“芒口”。
静志寺地宫白釉“官”款金装口盘,静众院地宫带银盖镶银足的白釉莲纹长颈瓶,就是这种“金装定器”中的佼佼者。
也就是说,有时候没有芒口,也可以镶嵌上一圈的金银扣。
当然,只要是能够进宫的定窑瓷器,都肯定是珍品,就算没有金装,价值也很高。
但是,有着这层金装的定窑瓷器,价值肯定更高就是了。
既然是好东西,那就肯定要多仿制几只。
碗盘碟这种瓷器,做起来都很简单,既然盘子都做了,小碟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好静志寺地宫出土的白釉“官”款对蝉纹碟,就跟之前的那只盘子差不多,做起来也简单。
白釉“官”款对蝉纹碟,口径12.4厘米,底径8.5厘米。
六曲花形敞口,斜腹略鼓,平底。
胎极薄,仅0.2厘米。
胎质坚细,釉白莹润,略见闪黄垂釉痕,外底露胎。
内底划饰工整纤细,而且是一对蝉纹。
外底刻行书“官”字,并墨书“供养舍利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五月廿二日施主男弟子吴成训钱叁拾足陌”5行28字。
碟仿金银器器型,口部无釉。
太平兴国二年也就是公元977年,而这一年可不简单。
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是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一个年号,共计近8年。
而吴越忠懿王钱俶,亦用该年号纪年,他的存在时间是976年十二月-978年五月)。
在这里,因为后面的施主男弟子吴成训钱叁拾足陌,可以证明,这里的年号不是宋的年号,而是吴越国。
五代十国之吴越国,号称: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
其国更是著名的秘色釉瓷的出产地,这里出现定窑瓷器肯定不同寻常。
但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只有一次。
比如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的父钱宽和母水秋氏的墓葬中,就藏有多件定瓷,从此也可见其珍贵程度。
临安晚唐钱宽墓,出土的是定窑白瓷海棠杯。
临安晚唐水秋氏墓,出土的是“金装定器”白瓷云龙把杯。
从此可见,当时定窑器的名声,远大于其他窑口。
而这肯定是因为其规整的工艺、优美的造型、巧夺天工的装饰,使其名噪一时,享誉四方。
就是因为定窑器的美好,让当时的各地瓷窑,群起效仿之,但还是定窑的瓷器最薄、最白、最佳!
比如我们现代人闻名遐迩的景镇,到现在虽然还号为瓷都,但是在当年,却只以“南定”为名。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4/4436/210427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