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班车(一)
推荐阅读:铁雪云烟庞钠文、铁雪云烟、青衫誓、大秦答题直播间、农门弃女狠又彪、直播:道长别装了,你就是在修仙江云、直播:道长别装了,你就是在修仙倒霉啊倒霉、江云、直播:道长别装了,你就是在修仙、全球首富:从四大家鱼开始陆帆、
牛洼乡由于处在山区,虽然通往县城的路,全程都铺了柏油,但多数路段都是蜿蜒的盘山路,时间一长,西川县的财政又不是很好,路面养护跟不上,很多柏油路面都脱了皮。
常年的车碾风吹,让路面上的柏油,一坨一坨的四散开来,路上的小石子松松散散,也是随处可见,有些路段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洼,晴天车一过,全是土,雨天车一过,全是泥,要是碰上个下雪天,那更精彩,车轮压进坑里,就别想再出来。
路面上的柏油和石子,自然损失的成分其实也并不大,更多的则是人为,住的偏了,也就少人管,当地老百姓看到路面开裂,就拉个架子车,把开裂的柏油混着石子一起拉回家去,在自己庄子的院里院外铺上一圈,铺完一看,还不错,防水防尘还防雪,于是就洋洋得意起来,普遍的效仿起来,这样一来,通往牛洼乡的路面,质量就更差了。
每年年底,县里有个检查啥的,各局办的司机一听到牛洼,都愁的摇头,这路可是真不好走啊。
久而久之,能来牛洼,想来牛洼的人就越来越少,能促进牛洼发展的机会自然也就跟着变少了。
乡穷地偏,资源奇缺,好像这里除了山色和山货,人类文明的物质产物都不愿意进到这里,
时至今日,刘荣还记得,当初人社局通知,说自己被分配到了牛洼乡,身边很多人都说,那地方可不敢去,偏僻不说,那里的人都还柳着呢。
刘荣并不清楚,说那里的人都柳着是什么意思,开始还以为是什么脸绿的意思,也是到了后来,工作一年多之后,才知道柳着原来是说牛洼乡的人腿拐的意思。
腿拐为啥要说成是柳着,当地人的解释是用柳木做的拐杖本身就不直,弯弯曲曲,所以在形容一个人腿不直,走路腿拐,就说这个人柳着,是柳拐子。
原来在解放初,由于牛洼乡自然饮水的问题,导致了当地很多人天生腿就不直,刘荣明白这是一种骨病,后来各村都给接入了自来水,慢慢的也就改变了这种现状。
牛洼乡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这里的人出门,多会拿一根棍子,第一次接触到这个现象,是刘荣在去牛洼报到的路上。
从县城到牛洼的班车只有一辆,刘荣报到的那一天,就坐的这辆车。
当时,刘荣的家里人本来是想专程去送,但刚脱下军装的刘荣,觉得这种事情谁也别去最好,免得被别人说闲话,再说了,堂堂三尺男儿,本就应该身体力行,那些迎来送往在刘荣看来都是一种麻烦。
为此,他特意去车站打听了去牛洼乡的班车时间,自己一个人早早准备了铺盖被褥,用部队带回来的背包绳捆扎了个结实,没跟家里人打招呼,就悄悄的溜到了车站,坐上了发往牛洼的班车。
班车从县城启动,一路上都没有几个人,刘荣看出来,开车的司机和卖票的乘务员是两口子,人很开朗,男的瘦瘦高高,女的圆圆润润,穿的也挺干净。
车子驶上了塬面,坐车的人三三两两,渐渐的多了起来,由于是第一次去牛洼,刘荣对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很新奇,注意力也就相当的集中,他发现,经营这班车的两口子,和坐车的好多人都很熟络,一路上有说有笑,车里的氛围很是融洽。
一直到了牛洼乡的地界,车子开始一个弯一个弯的走盘山路,沿路搭车的群众很少,但刘荣注意到,凡是搭车的人,手里大多都无一例外的拿根棍子。
他正好奇,车里一个乘客说了句“唉,一到这山里,人的面色就都变了。”
坐在班车引擎盖子上的女售票员笑着接了话茬:“山里人都朴实的很,和前塬上的人自然不一样。”
那乘客继续说道:“山里出门就得拿个棍子,这就是典型的标配。”
女售票员:“出门走山路,提个棍子既能防狼还能拄拐杖。”
乘客接着叹了口气,说道:“这到底不一样。”
女售票员:“那你领导把咱们这山里面貌给改变改变,叫人出门都不了拿棍了。”
乘客呵呵笑了起来,周边坐着的几个人和女售票员也跟着都笑了起来,车里的场面显得很是让人温暖。
刘荣坐的不远,也许是被大家的笑声感染,原本不大爱说话的他面上也微微带了笑容。
到了牛洼乡的街道,班车停在了路边,刘荣扛着行李下车,正想打问乡政府的位置在哪里,车上的女售票员跟了过来,主动问道:“你是到乡上报到的吧?以前没见过你。”
刘荣回道:“就是,第一次来牛洼。”
女售票员一指那会在车上被他唤做领导的那人,说道:“你跟上那个人走,前面不远就是乡政府,那个人就是你乡上的。”
刘荣忙道了声谢,向着女售票员手指的方向跟了上去。
后来报到后,刘荣才知道,在车上遇到的乘客是牛洼乡上的经办主任,姓曾。
日子久了,刘荣对牛洼乡的环境也渐渐的熟悉起来。
发往牛洼乡的班车,每天早上发往县城,中午从县城出发,下午五点左右又返回到牛洼乡,日复一日。
经营班车的两口子,男的是一名退役军人,女的具体情况,刘荣也不清楚,只知道,两口子待人很是热忱。
因为常年在这一路跑车,对乡上和周边经常坐车的人基本都很熟悉,大家有个啥事,比如往县城捎个东西之类,两口子都会很热情的帮忙。
有一次,刘荣坐车去城里办事,那天,天气阴沉,坐车的人好像也挺多,刘荣坐在车子的最后几排,车子一路颠簸,刘荣也是昏昏沉沉,感觉有些犯困。
可能是天气的原因,不光是刘荣觉的犯困,车上好些人都是眯着眼睛,脑袋随着车子的晃动有规律的左摇右摆的迷糊着。
差不多还有十几里地就要进城的时候,车上上来了几个人,两男一女,嗑着瓜子,看穿着还挺时髦。
几个人上车后,并没有着急落座,而是站在过道上看了好一会,才前前后后的分别找了座位坐下。
【作者题外话】:《811109+乡镇十年》的故事太有时代沧桑感,一个个极具历史性和可读性的事例,既真实又颠覆你的三观。本书没有噱头,不大开脑洞,却用寻常的故事让你看到乡土,读懂乡间。文中因方言缘故,音译字较多,个别错别字和语句问题因为是一手稿的原因请忽略。牛奶面包吃多了,品一品乡间的小杂粮才能更养人。推荐您收藏订阅《乡镇十年》,每日必读,天天向上!也欢迎与作者互动,评论必回!
另请各位大大注意!银票最好是在最新章节打赏哦,否则不算追更票,谢谢啦!有你们的支持,才是我鞠躬尽瘁,不断更新的源动力!谢谢你们!!!
常年的车碾风吹,让路面上的柏油,一坨一坨的四散开来,路上的小石子松松散散,也是随处可见,有些路段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洼,晴天车一过,全是土,雨天车一过,全是泥,要是碰上个下雪天,那更精彩,车轮压进坑里,就别想再出来。
路面上的柏油和石子,自然损失的成分其实也并不大,更多的则是人为,住的偏了,也就少人管,当地老百姓看到路面开裂,就拉个架子车,把开裂的柏油混着石子一起拉回家去,在自己庄子的院里院外铺上一圈,铺完一看,还不错,防水防尘还防雪,于是就洋洋得意起来,普遍的效仿起来,这样一来,通往牛洼乡的路面,质量就更差了。
每年年底,县里有个检查啥的,各局办的司机一听到牛洼,都愁的摇头,这路可是真不好走啊。
久而久之,能来牛洼,想来牛洼的人就越来越少,能促进牛洼发展的机会自然也就跟着变少了。
乡穷地偏,资源奇缺,好像这里除了山色和山货,人类文明的物质产物都不愿意进到这里,
时至今日,刘荣还记得,当初人社局通知,说自己被分配到了牛洼乡,身边很多人都说,那地方可不敢去,偏僻不说,那里的人都还柳着呢。
刘荣并不清楚,说那里的人都柳着是什么意思,开始还以为是什么脸绿的意思,也是到了后来,工作一年多之后,才知道柳着原来是说牛洼乡的人腿拐的意思。
腿拐为啥要说成是柳着,当地人的解释是用柳木做的拐杖本身就不直,弯弯曲曲,所以在形容一个人腿不直,走路腿拐,就说这个人柳着,是柳拐子。
原来在解放初,由于牛洼乡自然饮水的问题,导致了当地很多人天生腿就不直,刘荣明白这是一种骨病,后来各村都给接入了自来水,慢慢的也就改变了这种现状。
牛洼乡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这里的人出门,多会拿一根棍子,第一次接触到这个现象,是刘荣在去牛洼报到的路上。
从县城到牛洼的班车只有一辆,刘荣报到的那一天,就坐的这辆车。
当时,刘荣的家里人本来是想专程去送,但刚脱下军装的刘荣,觉得这种事情谁也别去最好,免得被别人说闲话,再说了,堂堂三尺男儿,本就应该身体力行,那些迎来送往在刘荣看来都是一种麻烦。
为此,他特意去车站打听了去牛洼乡的班车时间,自己一个人早早准备了铺盖被褥,用部队带回来的背包绳捆扎了个结实,没跟家里人打招呼,就悄悄的溜到了车站,坐上了发往牛洼的班车。
班车从县城启动,一路上都没有几个人,刘荣看出来,开车的司机和卖票的乘务员是两口子,人很开朗,男的瘦瘦高高,女的圆圆润润,穿的也挺干净。
车子驶上了塬面,坐车的人三三两两,渐渐的多了起来,由于是第一次去牛洼,刘荣对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很新奇,注意力也就相当的集中,他发现,经营这班车的两口子,和坐车的好多人都很熟络,一路上有说有笑,车里的氛围很是融洽。
一直到了牛洼乡的地界,车子开始一个弯一个弯的走盘山路,沿路搭车的群众很少,但刘荣注意到,凡是搭车的人,手里大多都无一例外的拿根棍子。
他正好奇,车里一个乘客说了句“唉,一到这山里,人的面色就都变了。”
坐在班车引擎盖子上的女售票员笑着接了话茬:“山里人都朴实的很,和前塬上的人自然不一样。”
那乘客继续说道:“山里出门就得拿个棍子,这就是典型的标配。”
女售票员:“出门走山路,提个棍子既能防狼还能拄拐杖。”
乘客接着叹了口气,说道:“这到底不一样。”
女售票员:“那你领导把咱们这山里面貌给改变改变,叫人出门都不了拿棍了。”
乘客呵呵笑了起来,周边坐着的几个人和女售票员也跟着都笑了起来,车里的场面显得很是让人温暖。
刘荣坐的不远,也许是被大家的笑声感染,原本不大爱说话的他面上也微微带了笑容。
到了牛洼乡的街道,班车停在了路边,刘荣扛着行李下车,正想打问乡政府的位置在哪里,车上的女售票员跟了过来,主动问道:“你是到乡上报到的吧?以前没见过你。”
刘荣回道:“就是,第一次来牛洼。”
女售票员一指那会在车上被他唤做领导的那人,说道:“你跟上那个人走,前面不远就是乡政府,那个人就是你乡上的。”
刘荣忙道了声谢,向着女售票员手指的方向跟了上去。
后来报到后,刘荣才知道,在车上遇到的乘客是牛洼乡上的经办主任,姓曾。
日子久了,刘荣对牛洼乡的环境也渐渐的熟悉起来。
发往牛洼乡的班车,每天早上发往县城,中午从县城出发,下午五点左右又返回到牛洼乡,日复一日。
经营班车的两口子,男的是一名退役军人,女的具体情况,刘荣也不清楚,只知道,两口子待人很是热忱。
因为常年在这一路跑车,对乡上和周边经常坐车的人基本都很熟悉,大家有个啥事,比如往县城捎个东西之类,两口子都会很热情的帮忙。
有一次,刘荣坐车去城里办事,那天,天气阴沉,坐车的人好像也挺多,刘荣坐在车子的最后几排,车子一路颠簸,刘荣也是昏昏沉沉,感觉有些犯困。
可能是天气的原因,不光是刘荣觉的犯困,车上好些人都是眯着眼睛,脑袋随着车子的晃动有规律的左摇右摆的迷糊着。
差不多还有十几里地就要进城的时候,车上上来了几个人,两男一女,嗑着瓜子,看穿着还挺时髦。
几个人上车后,并没有着急落座,而是站在过道上看了好一会,才前前后后的分别找了座位坐下。
【作者题外话】:《811109+乡镇十年》的故事太有时代沧桑感,一个个极具历史性和可读性的事例,既真实又颠覆你的三观。本书没有噱头,不大开脑洞,却用寻常的故事让你看到乡土,读懂乡间。文中因方言缘故,音译字较多,个别错别字和语句问题因为是一手稿的原因请忽略。牛奶面包吃多了,品一品乡间的小杂粮才能更养人。推荐您收藏订阅《乡镇十年》,每日必读,天天向上!也欢迎与作者互动,评论必回!
另请各位大大注意!银票最好是在最新章节打赏哦,否则不算追更票,谢谢啦!有你们的支持,才是我鞠躬尽瘁,不断更新的源动力!谢谢你们!!!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4/4055/143598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