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安史之乱7】
推荐阅读:网游之箭神无双、神医傻妃狠嚣张、叶辰萧初然、重生七零:糙汉老公掐腰宠、龙腾兵王、赘婿神皇、皇帝卸磨杀驴,从边疆开始造反、我以道种铸永生、替嫁新婚夜,植物人老公要离婚、修仙从神秘小鼎开始、
这次相谈甚欢的经历使得安禄山给李隆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次会面不久,安禄山进位骠骑大将军(从一品)。骠骑大将军是武散官中最高阶,类似于现在的上将军衔。
“小试牛刀”并尝到甜头的安禄山决心在阿谀奉承和溜须拍马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隆基又突发奇想地改“年”为“载”。李隆基与隋炀帝越来越像了,因为他们恨不得把一切都改了。
范阳节度使裴宽进京担任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而他向李隆基推荐的继任人选便是安禄山!
安禄山身兼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两镇节度使。虽然范阳节度使统帅的兵马未必是实力最强的,但却是各大军区中兵力最多的。
在李隆基的心中,活跃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和活跃在东北地区的奚和契丹是两股最危险的敌人。一直战斗在抗击吐蕃入侵第一线的河西、陇右两镇将士和保卫东北最前沿的范阳镇无疑是唐帝国战斗经验最为丰富的部队。
安禄山怀着喜悦的心情再次进京面圣谢恩。这次,他受到朝廷更高的礼遇。
※︾,
离别之际,李隆基特意命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正员长官以及御史中丞前往鸿胪亭为安禄山饯行。
第二年,东北地区的形势日趋缓和。契丹首领和奚族首领归附唐帝国。
为了笼络这两个曾经兵戎相见的敌人,李隆基将外孙女静乐公主嫁给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怀节;将另外一个孙女宜芳公主嫁给奚族首领、饶乐都督李廷宠。
李隆基本想通过和亲为东北地区带来和平和宁静。可是这个美好的愿望却落空了,因为和平恰恰是安禄山不希望看到的。
安禄山的升迁得益于战争,受宠得益于战争。他就像呵护自己的生命那样呵护着战争,因为战争是他从一个成功走向成功的原动力。
安禄山奉行的原则是“有事平事,没事找事”。有叛乱要平叛立功,没有叛乱创造叛乱也要平叛立功。
奚和契丹对于安禄山持续不断的军事骚扰终于让两个酋长愤怒了。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恼羞成怒的李怀节和李廷宠杀死了唐朝公主,再次站在了唐帝国的对立面。
“赔了孙女又折兵”的李隆基也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因为他感觉唐帝国此刻颜面无存!
这正是安禄山期待的!厉兵秣马的安禄山终于可以明目张胆地发动进攻了!
实力今非昔比的奚和契丹自然难以抵抗唐军的犀利进攻。
在李隆基最渴望胜利的时候,蓄谋已久的安禄山自然奉献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
太给我长脸了!果然是良将!
李隆基对于安禄山赏识有上升了一个层次。
安禄山后来因为肥胖而很少直接领兵作战。可是他向仍旧不忘向朝廷进献胡人的头颅。
阴险狡诈的安禄山将酒桌当成新的战场。觥筹交错的宴席间风生水起!推杯换盏的谈笑间杀机四伏。
契丹诸部落那些头脑简单的酋长们根本就不会想到危险正在一步步地向他们走进!
安禄山派人偷偷地在酒中放入毒药。美酒的醇香中透着血腥的味道。
酒酣耳热之际,毒性发作的酋长们纷纷昏倒在地。
安禄山一挥手。埋伏在四周的士兵一拥而上,迅速地砍下他们的首级。然后将他们的尸体扔进事先挖好的大坑之中。
安禄山将这些人的首级作为战利品送往都城长安。
蒙在鼓里的李隆基以至于形成这样的错觉:契丹和奚时刻威胁着帝国的东北边境,而唯有安禄山可以保证帝国边陲平安无事。
李隆基的好大喜功导致边镇将帅们为了求取边功不惜穷兵黩武甚至弄虚作假。这无疑给帝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安禄山兼任御史大夫。在唐代,虽然兼任宪衔的官员不实际主持监察机关御史台的事务。可是顶着监察部长的头衔无疑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
李隆基亲自主持为安禄山在都城长安营建住宅。他对监工的宦官说:“你们要妥善地完成这项工作。安禄山的眼光很高。千万不要让他小看了朝廷。”
李隆基精心为安禄山建造的宅邸豪华气派,不仅不惜花费重金,甚至不惜超越礼制。唐代并不是有钱就什么都可以办到的。
帷幕全是缇绣的。
榜筐全是金银的。
爪篱都是金银的。
豪华气派程度甚至超越了皇家。
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安禄山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李隆基将天下划分为十五道。河北道包括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史学界对于安史之乱前节度使是否拥有行政权一直存在争议。由于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所以宋朝人编写唐朝史书时往往按照唐中后期的情形推测安史之乱之前的情形。
其实,节度使在安史之乱前只负责军事指挥和对外作战,之所以给后人留下似乎拥有行政权的假象主要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许多州的刺史兼任驻扎在本辖区内的军队的负责人即某某军使,如沧州刺史兼任横海军使。他参加范阳节度使召集的军事会议是以横海军使的身份参加。节度使可以指挥军使进行军事部署。但不等于有权干涉刺史的行政权力。
第二,有些节度使兼任本道采访使,这样便可以对辖区内诸州刺史的履职情况进行监察,但是不是每个节度使都兼任采访使。这与唐朝中后期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安禄山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无疑可以插手河北道地方行政事务。安插亲信,排斥异己,从而为日后的叛乱进行战略部署。
这也是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河北各郡县望风而降的重要原因。
这一年五月。安禄山受封东平郡王。节度使封王自唐朝建国以来尚属首例。
在唐朝开国功臣中,秦琼(字叔宝)和尉迟恭(字敬德)无疑是知名度最高的两员大将。
他们被民间尊奉为门神。两人为缔造唐帝国出生入死,可是他们不过才被封为比郡王低一档的国公。
安禄山凭借严重掺水的战绩居然封为郡王,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众说纷纭的惊人绯闻
扶摇直上的安禄山居然传出了绯闻,而绯闻的女主角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杨玉环。
杨玉环是谜一般的传奇人物。很多人知道她的人生结局扑朔迷离,可是他的身世也是迷雾重重。
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明确记载杨玉环的亲生父亲是杨玄琰。这有什么可争论的呢?
《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爆出一个爆炸性新闻:正史的记载并不是历史真实!
容州普宁县在哪里呢?普宁县位于今广西玉林市容县。
杨玉环原本是容州平民杨维的女儿。这个出身贫寒的俊秀小女孩引起了一个名叫杨康的小军官的关注。杨康强行用财物将她买到家中充当养女。
在杨康的悉心培养下,杨玉环出落成一个才貌出众的小姑娘。可是她却引起了养父上司杨玄琰的垂涎。求女心切地杨玄琰强行将她收为自己的养女。
可是杨玉环十岁左右的时候,养父杨玄琰因病去世。杨玉环由杨玄琰的弟弟杨玄璬抚养成人。杨玉环的身世可谓一波三折!
如此离奇的记载可信吗?不会是哪个狗仔队为吸引眼球而故意炮制的假新闻吧?
《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由唐帝国四门助教许子真撰写。许子真可不是什么娱记,而是在国家最高科研教育部门国子监工作的国家公务员。身为学术权威的他不可能凭空捏造杨玉环的身世。
更为关键的是杨玉环可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高贵的皇室成员。如果杨玉环擅自捏造她的虚假身世,那可是掉脑袋的事情!许子真应该不会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干这件没有意义的事。
既然如此,杨玉环为什么从来不提自己的亲生父亲呢?
我要提拔才华横溢的牛仙客,你坚决反对!
我要废除图谋不轨的太子。你也坚决反对!
我要惩处触犯国法的王元琰。你又坚决反对!
李隆基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那个极为担忧而又极为厌恶的词“结党”。
这一系列事件明白无误地表明张九龄利用职务便利培植亲信,排斥异己,尤其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朝宰相居然与太子纠缠在一起。
李隆基随即罢免了张九龄与裴耀卿宰相职务。忧愤难言的两个人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结果,因为这就是政治!
“一雕挟两兔”的李林甫无疑成为最大的赢家。兼任中书令的李林甫一跃成为“首相”。
首度跻身宰相行列的牛仙客自然对李林甫俯首听命。
张九龄的罢相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属于李林甫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了。这也成为唐帝国由政治清明转为政治黑暗的转折点。
李林甫从此主政达十六年之久。这段时间无疑成为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
虽然经济继续发展,可是社会贫富分化却日益加剧,以至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文化继续昌盛。可是明哲保身和阿谀奉承的实用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潮。
树欲静而风不止。权力是命运的主宰。掌握权力不仅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可以主宰别人的命运。
失去权力的张九龄犹如风浪中随波逐流的浮萍。
第二年初夏时节。监察御史周子谅上书李隆基,牛仙客根本不是当宰相的材料。
否定牛仙客就意味着否定李隆基的用人政策。
愤怒的李隆基竟然为此杀了周子谅。
李林甫趁机说,周子谅不过是张九龄手中的一枚棋子。张九龄才是这起政治事件的主谋。
张九龄被贬出京,改任荆州长史,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张九龄带着无限的遗憾和悲怆走了,而且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
惶恐不安的太子李瑛感受到切肤之痛。
虽然冬季的冷酷已经被明媚的阳光一扫而光,可是太子李瑛却感觉不到一丝温暖,因为从此之后,他将独自面对险恶的政治风云。
太子李瑛的厄运很快就来了。
武惠妃以宫中出现盗贼为由征召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身披盔甲入宫缉拿盗贼。
当三人如约进宫后,武惠妃却向李隆基诬陷他们披甲入宫图谋不轨。
李隆基急忙派遣心腹宦官前去查看,果然如武惠妃所言,所以李隆基对武惠妃之言确信不疑。
《新唐书》中的这段记载颇为值得怀疑。与《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同时代的著名史学家的司马光也对此提出异议。
经过上次风波,太子与武惠妃的矛盾已经明朗化和激烈化。太子等人肯定会谨言慎行,绝不会如此轻信武惠妃之言做出身披盔甲入宫这样明显不合时宜而又授人以柄的举动。
尽管如此,武惠妃诬陷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阴谋造反却是事实。
上次,武惠妃诬陷三人对李隆基不满,企图谋害他们母子,而这次武惠妃的诬陷升级了!
武惠妃指控他们三人对李隆基的不满而且还要付诸行动。
李隆基会信吗?
会!皇帝与太子早已不是简单的父子关系,而是被权力异化了,相互猜忌并且相互防范。
怒不可遏的李隆基急忙召集宰相商议如何处理此事,因为太子的废立可是帝国的大事。
狡猾的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微臣不便表态!
李林甫早已从李隆基的愤怒的表情中猜出了他将会如何处置自己的这三个儿子,而他不表态实际上就是推波助澜!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被废为庶人,不久被赐死。
《慎子》记载:“一兔走街,百人逐之,积兔于市,过者不顾。”
一旦名份归属确定,人们在**面前不得不止步。
太子宝座突然出现空缺,一轮激烈的争夺也随之展开。(未完待续。。)
“小试牛刀”并尝到甜头的安禄山决心在阿谀奉承和溜须拍马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隆基又突发奇想地改“年”为“载”。李隆基与隋炀帝越来越像了,因为他们恨不得把一切都改了。
范阳节度使裴宽进京担任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而他向李隆基推荐的继任人选便是安禄山!
安禄山身兼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两镇节度使。虽然范阳节度使统帅的兵马未必是实力最强的,但却是各大军区中兵力最多的。
在李隆基的心中,活跃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和活跃在东北地区的奚和契丹是两股最危险的敌人。一直战斗在抗击吐蕃入侵第一线的河西、陇右两镇将士和保卫东北最前沿的范阳镇无疑是唐帝国战斗经验最为丰富的部队。
安禄山怀着喜悦的心情再次进京面圣谢恩。这次,他受到朝廷更高的礼遇。
※︾,
离别之际,李隆基特意命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正员长官以及御史中丞前往鸿胪亭为安禄山饯行。
第二年,东北地区的形势日趋缓和。契丹首领和奚族首领归附唐帝国。
为了笼络这两个曾经兵戎相见的敌人,李隆基将外孙女静乐公主嫁给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怀节;将另外一个孙女宜芳公主嫁给奚族首领、饶乐都督李廷宠。
李隆基本想通过和亲为东北地区带来和平和宁静。可是这个美好的愿望却落空了,因为和平恰恰是安禄山不希望看到的。
安禄山的升迁得益于战争,受宠得益于战争。他就像呵护自己的生命那样呵护着战争,因为战争是他从一个成功走向成功的原动力。
安禄山奉行的原则是“有事平事,没事找事”。有叛乱要平叛立功,没有叛乱创造叛乱也要平叛立功。
奚和契丹对于安禄山持续不断的军事骚扰终于让两个酋长愤怒了。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恼羞成怒的李怀节和李廷宠杀死了唐朝公主,再次站在了唐帝国的对立面。
“赔了孙女又折兵”的李隆基也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因为他感觉唐帝国此刻颜面无存!
这正是安禄山期待的!厉兵秣马的安禄山终于可以明目张胆地发动进攻了!
实力今非昔比的奚和契丹自然难以抵抗唐军的犀利进攻。
在李隆基最渴望胜利的时候,蓄谋已久的安禄山自然奉献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
太给我长脸了!果然是良将!
李隆基对于安禄山赏识有上升了一个层次。
安禄山后来因为肥胖而很少直接领兵作战。可是他向仍旧不忘向朝廷进献胡人的头颅。
阴险狡诈的安禄山将酒桌当成新的战场。觥筹交错的宴席间风生水起!推杯换盏的谈笑间杀机四伏。
契丹诸部落那些头脑简单的酋长们根本就不会想到危险正在一步步地向他们走进!
安禄山派人偷偷地在酒中放入毒药。美酒的醇香中透着血腥的味道。
酒酣耳热之际,毒性发作的酋长们纷纷昏倒在地。
安禄山一挥手。埋伏在四周的士兵一拥而上,迅速地砍下他们的首级。然后将他们的尸体扔进事先挖好的大坑之中。
安禄山将这些人的首级作为战利品送往都城长安。
蒙在鼓里的李隆基以至于形成这样的错觉:契丹和奚时刻威胁着帝国的东北边境,而唯有安禄山可以保证帝国边陲平安无事。
李隆基的好大喜功导致边镇将帅们为了求取边功不惜穷兵黩武甚至弄虚作假。这无疑给帝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安禄山兼任御史大夫。在唐代,虽然兼任宪衔的官员不实际主持监察机关御史台的事务。可是顶着监察部长的头衔无疑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
李隆基亲自主持为安禄山在都城长安营建住宅。他对监工的宦官说:“你们要妥善地完成这项工作。安禄山的眼光很高。千万不要让他小看了朝廷。”
李隆基精心为安禄山建造的宅邸豪华气派,不仅不惜花费重金,甚至不惜超越礼制。唐代并不是有钱就什么都可以办到的。
帷幕全是缇绣的。
榜筐全是金银的。
爪篱都是金银的。
豪华气派程度甚至超越了皇家。
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安禄山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李隆基将天下划分为十五道。河北道包括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史学界对于安史之乱前节度使是否拥有行政权一直存在争议。由于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所以宋朝人编写唐朝史书时往往按照唐中后期的情形推测安史之乱之前的情形。
其实,节度使在安史之乱前只负责军事指挥和对外作战,之所以给后人留下似乎拥有行政权的假象主要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许多州的刺史兼任驻扎在本辖区内的军队的负责人即某某军使,如沧州刺史兼任横海军使。他参加范阳节度使召集的军事会议是以横海军使的身份参加。节度使可以指挥军使进行军事部署。但不等于有权干涉刺史的行政权力。
第二,有些节度使兼任本道采访使,这样便可以对辖区内诸州刺史的履职情况进行监察,但是不是每个节度使都兼任采访使。这与唐朝中后期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安禄山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无疑可以插手河北道地方行政事务。安插亲信,排斥异己,从而为日后的叛乱进行战略部署。
这也是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河北各郡县望风而降的重要原因。
这一年五月。安禄山受封东平郡王。节度使封王自唐朝建国以来尚属首例。
在唐朝开国功臣中,秦琼(字叔宝)和尉迟恭(字敬德)无疑是知名度最高的两员大将。
他们被民间尊奉为门神。两人为缔造唐帝国出生入死,可是他们不过才被封为比郡王低一档的国公。
安禄山凭借严重掺水的战绩居然封为郡王,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众说纷纭的惊人绯闻
扶摇直上的安禄山居然传出了绯闻,而绯闻的女主角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杨玉环。
杨玉环是谜一般的传奇人物。很多人知道她的人生结局扑朔迷离,可是他的身世也是迷雾重重。
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明确记载杨玉环的亲生父亲是杨玄琰。这有什么可争论的呢?
《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爆出一个爆炸性新闻:正史的记载并不是历史真实!
容州普宁县在哪里呢?普宁县位于今广西玉林市容县。
杨玉环原本是容州平民杨维的女儿。这个出身贫寒的俊秀小女孩引起了一个名叫杨康的小军官的关注。杨康强行用财物将她买到家中充当养女。
在杨康的悉心培养下,杨玉环出落成一个才貌出众的小姑娘。可是她却引起了养父上司杨玄琰的垂涎。求女心切地杨玄琰强行将她收为自己的养女。
可是杨玉环十岁左右的时候,养父杨玄琰因病去世。杨玉环由杨玄琰的弟弟杨玄璬抚养成人。杨玉环的身世可谓一波三折!
如此离奇的记载可信吗?不会是哪个狗仔队为吸引眼球而故意炮制的假新闻吧?
《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由唐帝国四门助教许子真撰写。许子真可不是什么娱记,而是在国家最高科研教育部门国子监工作的国家公务员。身为学术权威的他不可能凭空捏造杨玉环的身世。
更为关键的是杨玉环可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高贵的皇室成员。如果杨玉环擅自捏造她的虚假身世,那可是掉脑袋的事情!许子真应该不会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干这件没有意义的事。
既然如此,杨玉环为什么从来不提自己的亲生父亲呢?
我要提拔才华横溢的牛仙客,你坚决反对!
我要废除图谋不轨的太子。你也坚决反对!
我要惩处触犯国法的王元琰。你又坚决反对!
李隆基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那个极为担忧而又极为厌恶的词“结党”。
这一系列事件明白无误地表明张九龄利用职务便利培植亲信,排斥异己,尤其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朝宰相居然与太子纠缠在一起。
李隆基随即罢免了张九龄与裴耀卿宰相职务。忧愤难言的两个人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结果,因为这就是政治!
“一雕挟两兔”的李林甫无疑成为最大的赢家。兼任中书令的李林甫一跃成为“首相”。
首度跻身宰相行列的牛仙客自然对李林甫俯首听命。
张九龄的罢相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属于李林甫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了。这也成为唐帝国由政治清明转为政治黑暗的转折点。
李林甫从此主政达十六年之久。这段时间无疑成为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
虽然经济继续发展,可是社会贫富分化却日益加剧,以至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文化继续昌盛。可是明哲保身和阿谀奉承的实用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潮。
树欲静而风不止。权力是命运的主宰。掌握权力不仅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可以主宰别人的命运。
失去权力的张九龄犹如风浪中随波逐流的浮萍。
第二年初夏时节。监察御史周子谅上书李隆基,牛仙客根本不是当宰相的材料。
否定牛仙客就意味着否定李隆基的用人政策。
愤怒的李隆基竟然为此杀了周子谅。
李林甫趁机说,周子谅不过是张九龄手中的一枚棋子。张九龄才是这起政治事件的主谋。
张九龄被贬出京,改任荆州长史,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张九龄带着无限的遗憾和悲怆走了,而且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
惶恐不安的太子李瑛感受到切肤之痛。
虽然冬季的冷酷已经被明媚的阳光一扫而光,可是太子李瑛却感觉不到一丝温暖,因为从此之后,他将独自面对险恶的政治风云。
太子李瑛的厄运很快就来了。
武惠妃以宫中出现盗贼为由征召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身披盔甲入宫缉拿盗贼。
当三人如约进宫后,武惠妃却向李隆基诬陷他们披甲入宫图谋不轨。
李隆基急忙派遣心腹宦官前去查看,果然如武惠妃所言,所以李隆基对武惠妃之言确信不疑。
《新唐书》中的这段记载颇为值得怀疑。与《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同时代的著名史学家的司马光也对此提出异议。
经过上次风波,太子与武惠妃的矛盾已经明朗化和激烈化。太子等人肯定会谨言慎行,绝不会如此轻信武惠妃之言做出身披盔甲入宫这样明显不合时宜而又授人以柄的举动。
尽管如此,武惠妃诬陷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阴谋造反却是事实。
上次,武惠妃诬陷三人对李隆基不满,企图谋害他们母子,而这次武惠妃的诬陷升级了!
武惠妃指控他们三人对李隆基的不满而且还要付诸行动。
李隆基会信吗?
会!皇帝与太子早已不是简单的父子关系,而是被权力异化了,相互猜忌并且相互防范。
怒不可遏的李隆基急忙召集宰相商议如何处理此事,因为太子的废立可是帝国的大事。
狡猾的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微臣不便表态!
李林甫早已从李隆基的愤怒的表情中猜出了他将会如何处置自己的这三个儿子,而他不表态实际上就是推波助澜!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被废为庶人,不久被赐死。
《慎子》记载:“一兔走街,百人逐之,积兔于市,过者不顾。”
一旦名份归属确定,人们在**面前不得不止步。
太子宝座突然出现空缺,一轮激烈的争夺也随之展开。(未完待续。。)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4/4003/296639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