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反抗】
推荐阅读:网游之箭神无双、神医傻妃狠嚣张、叶辰萧初然、重生七零:糙汉老公掐腰宠、龙腾兵王、赘婿神皇、皇帝卸磨杀驴,从边疆开始造反、我以道种铸永生、替嫁新婚夜,植物人老公要离婚、修仙从神秘小鼎开始、
于是拉开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反隋大起义的序幕。这个时候很多人都想趁机浑水摸鱼,包括朝廷官员,杨广的那些下属。李渊当然也有浑水摸鱼的想法,但是他看清楚了当时的情势,认为时机还不成熟,现在起兵的结果只有一个——失败。
毕竟杨广还是隋朝的皇帝,隋朝这台国家机器也没有到报废的年纪。他能做的只有等,等那个叫做“时机”的东西到来。
终于时机来了,他看出来隋朝这台国家机器有了报废的迹象。李渊又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活动,在经过无数个夜晚,无数次的深思熟虑后李渊决定起兵。他之所以做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只有像李世民那样的少年人,才容易冲动。
很显然,李渊已不再年轻,无情的岁月吹白了他的发鬓,他经历了很多,失去了很多,童年丧父,中年丧妻,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同时也使他更加具有智慧。只有经过实践与思考得来的智慧,才是管用的智慧。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朱熹如是说。也许后来的李世民比李渊更有能力,但是现在的李世民只是在他父亲的□,肩膀下学习成长。
太原首义李世民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注意不是主要作用,这一点要知道。在经历了后来的那场巨大失败后,李世民在军事上才由成长变为成熟。
至于政治上的成熟,要归功于他的好哥哥和好弟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后来李建成与李世民的交锋中。不仅是李世民逐渐走向政治的成熟,李建成也慢慢走向政治的成熟。
兄弟两一同成长。却只能有一个人活下去,这是一种悲哀。一种权利与利益的悲哀。胜负的关键在于最后一刻谁先下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句话有道理。
到底谁对谁错?我说不清。我只说,权利的斗争可以用道德的观点来评价,但不能只有道德的观点来评价。说的有点多,有点hold不住了。
我想说,起兵反隋已经成了那个时代天下大势的一部分,李渊作为隋朝的皇亲国戚(杨广的表哥)准备充分后起兵,不打反隋旗号。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李渊占了天时。上面说过。一旦李渊大军进入关中,他们便占据了地利。下面说人和。
李渊占据了天时,即将占据地利,也占据人和。为什么说李渊占据人和呢?第一,在李渊起兵前有很多人劝说李渊起兵,说明李渊的起兵是符合人心,是有支持者的。第二,在李渊进兵关中的过程中,不断有义军和隋朝官员向李渊投降。
第三。李渊集团内部同心同德,虽然大家都抱着投机的目的,能看出来他们对李渊很有信心,他们相信李渊一定能够带给他们想要的荣华富贵。李渊拿出你的勇气。向前冲吧,很多人都在看着你呢,胜利是属于你的。
前提是无论遇见多么大磨难。无论前途都么的坎坷,你都不要回头。好马不吃回头草。有的人,一辈子也不能走回头路。李渊以前不是这种人。现在他变成了这种人。因为回头就意味着——死亡。
很残酷,是吗?是的。但是,要想看到人生的瑰丽,要想看到人生中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就得放弃一些东西,就得忍受一些东西,包括时时刻刻死亡的威胁,包括没有回头路。有的人,不是人。他们似乎超越了人。七月八日,李渊抵达西河郡,慰劳隋朝的官员和百姓,赈济那些穷苦的人民。
李渊这一笼络人心的做法,果然收到了好的效果。下一站——霍邑,霍邑没有西河郡那么简单,有政府正规军驻守,守将宋老生,精兵二万。宋老生这个人不需要过多了解,他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
七月十四日,李渊驻军贾胡堡(今陕西省汾西东),贾胡堡位于霍邑西北,距霍邑五十里,傍山临汾水,是个险要之地。李渊估计宋老生会在这里依险据守,但出乎意料,结果令李渊很失望,宋老生并没有李渊想的那样聪明。
贾胡堡不仅没有大军驻扎防守,连一个侦察兵李渊都没有看到,李渊大军顺利通过贾胡堡,逼近霍邑。对手竟然是这个水平的,李渊很有信心一举攻破霍邑。但这只是他的一个美好的愿景,很快老天告诉他,他的这个愿景不能够很快的实现,要等一段时间(半个月)。
老天似乎要考验一下李渊的信心和决心,下起了连绵大雨,一发不可收拾,老天爷看来是只管下不管停的。眼瞅着军粮一天比一天少,李渊想要是这么拖下去,自己不被宋老生打死,也得在这饿死。
于是他命令沈叔安回太原运粮,以解燃眉之急。屋漏偏逢连夜雨,刘文静出使突厥没有回来,粮食也没有运到,这时传来了一个更加要命的消息,刘武周联合突厥进攻太原。粮食没了,还可以再运,要是老窝被人家给端了,那可是得不偿失。李渊连忙召开军事会议,会议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以裴寂为代表,主张撤军会太原。
理由有四点:一,宋老生不容易被打败;二刘武周奸诈,突厥贪婪,有很大的可能性干出袭击太原的事来;三,义军的家属都在太原,太原是咱们的根本,所以应该回救太原;四,大军粮草将尽。
另一种意见以李建成、李世民为代表,主张不撤兵。理由也有四点:一,现在遍地都是庄稼,怎么能说没有粮食呢(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那就是抢)?;二,宋老生轻率急躁,一战就可以擒获;三,刘武周与突厥外表上和和气气,内心里互
双方说的都很有道理。把皮球又踢给了李渊,关键时刻还得领导拿主意。李渊思索了一会。决定不撤兵。李渊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不是在赌。
不是赌刘武周和突厥不敢攻打太原(如果那样的话。李渊就不是李渊了,是算命先生),而是经过仔细认真的分析后,认定太原没有危险。
事实证明,裴寂的主意是听不得的,我就弄不明白了,这哥们总出馊主意,还怎么那么乐意出主意。应该是,他自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吧。
总的作战方针制定了。剩下的也就好办了。就是一个字——等。等老天爷哪天心情好,自己早上起来睁开眼睛,听不见外面有下雨的声音。
等沈叔安早点把粮草运来。没有等多久,李渊等的东西就来了。七月二十八日,沈叔安回来了,当然还有足够的粮草。八月一号,在连续下了半个多月的大雨后,玉皇大帝终于命令雨神收工。也意味着对于李渊同学的第一场考核。李渊同学得了满分。他要是回太原,所得的分数肯定是零分。没有商量。不是满分,就是零分。
雨停了,天晴了,到李渊大展拳脚的时候了。已经憋了半个多月的唐军,就像从山上下来的猛虎一样,斗志昂扬。李渊认为凭借这支军队。自己足以横行天下。雨过天晴,人的心情总是变得很好。心情好也就更加有信心。认为天下的事没有什么能够难倒自己的。
八月二日,李渊命全军在太阳下暴晒铠甲、武器、衣服和装备。此时的宋老生不知道在干什么?
估计也就是幻想着李渊大军久攻不下霍邑后。黯然退兵。八月三日,一切准备就绪,李渊将要采取军事行动。天刚亮,李渊率领骑兵沿着东南山麓小路,直驱霍邑城下。到城东五六里处停下,等待后续的步兵主力。李渊最担心的是宋老生闭门守城,以致旷日持久,贻误战机。
于是李渊命令李建成、李世民各率数十骑近城观察地形,扬鞭挥舞,比比划划,像要包围城池,同时又不失时机的骂了一通宋老生。估计也不会是什么好话,宋老生果然被激怒,率领士兵出城迎战。
宋老生刚出城,李建成、李世民就帅军向后撤。宋老生心想,你两小子刚骂完我,就想走,天下间那有那么好的事,看我追上你,不剁死你们。于是宋老生骑马跑在前头,率领大军追击李建成、李世民。要的就是你追,不怕你追,就怕你不追。
你追,就有办法让你回不去。此时后续的步兵主力已经在殷开山的带领下和李渊会师,李渊军势大振。李建成和李世民退到李渊所在的位置,就回身和宋老生作战
李渊想把宋老生往死里整,又让李建成率领左军断宋老生的南门归路,李世民率领右军断宋老生的东门归路。宋老生军与李渊军进行激战,别看宋老生脑袋不怎么灵光,就是一个二杆子,被人骂两句,就忘了自己姓啥。打仗倒是一位勇将,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隋军在宋老生的带领下士气高昂,唐军明显有些支持不住了。看到这种情况的李渊很是着急,突然间眼中精光一闪,一条计策映入脑中。李渊高喊:“宋老生已经被杀了。”要知道,在战场上并不是每一个士兵都和主帅在一起的,而是大多数士兵都是和主帅分开各自为战的。
这一消息动摇了隋军的军心。所以有的士兵一听见这个消息便没有了斗志,于是随军溃乱,唐军趁机反击,大败隋军。宋老生在乱军中被李渊手下大将刘弘基斩杀(另一种说法是被卢君谔杀死)。
至死宋老生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失败的。唐军大获全胜,隋军全军覆没(数里之间,血流蔽地,僵尸相枕),偶尔有漏网之鱼,也被李建成和李世民包了饺子。
李渊命令军队乘胜攻城,当时没有什么攻城器械,士兵们用身体攻打城池,城内守军见宋老生已死,斗志全无。只象征性的守了四个小时,霍邑便被李渊攻下。李世民在这次战役中非常勇猛,史书记载,亲手杀死数十人。两把刀都出现缺口,衣袖里都是血。甩干了继续做战。(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仗打完,出现了一个问题?
在李渊的军队中有很多奴隶,他们参与作战,并且建立了军功,问题是他们是否应该和其他士兵得到一样的赏赐。问题提交到了李渊那里。李渊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答复:“打仗的时候不分贵贱,论功勋的时候,也不能分等级。”
明白的告诉手下的人,奴隶和其他士兵要同等赏赐。李渊的这个命令。也是使得唐军的战斗力高于其他诸侯军的原因之一。毕竟奴隶在军队中不是少数,李渊的公平赏赐能够激发他们作战的积极性。
他们知道勇猛杀敌能够证明自己。霍邑的守将宋老生是个二杆子,被人骂两句就受不了了。李渊拿下霍邑很容易,下一站西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因为驻守西河的是隋朝的名将屈突通。屈突通被称为名将绝对不是吹的,那可是靠实力说话才得来的名头。
李渊前进吧,下一站还有个更强大的敌人等着你呢。八月二十五日,李渊帅军抵达龙门,这个时候。李渊的老战友——刘文静回来了。还带了一个人,突厥始比可汗的大将康鞘利,外加五百名士兵和两千匹马。李渊很高兴,当即夸奖刘文静:“突厥人来的这么晚。就不怕他们抢战功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刘文静嘴上很谦虚的说:“我也没做什么。”其实心里非常高兴,默默的算着自己为李渊立了多少功劳。算上作战方针总路线,应该两个了。
而且这两个功劳都是别人无法比拟的。刘文静很骄傲。他认为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够成为李渊建国的第一功臣,像汉朝丞相萧何一样。名垂后世。
但是他不知道,他最终只能算个韩信式的人物,挺悲哀的,而且很勉强才能算上。他对未来很有信心,这个信心来源于他那无人可以比拟的功劳。他想李渊是不会亏待他的。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不懂。
他不懂为什么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泛舟太湖;他不懂为什么张良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归隐山林。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没有错。
有些人,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共富贵,这句话也没有错。在龙门有三件事令李渊高兴,第一件,刘文静回来了;第二件,刘文静这么晚才回来;第三件,不仅刘文静回来了,还带来了突厥的两千匹马。
当时李渊的部队,不缺士兵,因为不断有隋朝的散兵游勇前来投靠,不断有吃不上饭的普通百姓从军,不断有黑社会组织集体前来混饭。李渊的部队最缺的就是马,准确的说,是缺少有着很高战斗力的骑兵部队。
有了这些马,李渊就可以建立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没有坦克,没有三八大盖,士兵们作战只能靠刀枪剑戟,斧钺勾岔等冷兵器。在那样的情况下,运动速度极快的骑兵部队,就显现出来了他的威力。骑兵刚一出现,对方的士兵,刀还没有拔出来,就被骑兵砍了脑袋。虽然有点夸张,不过足以说明骑兵对步兵作战的优势。
在冷兵器时代的名将多能够独立灵活运用骑兵作战,包括:李世民、李靖、李勣(就是民间传说的徐茂公,历史上的本人虽然不如民间传说的那么神机妙算,却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侯君集等人都是此道的高手。
在以后的漫长的大唐王朝统一战争中,会上演一幕幕名将灵活运用骑兵作战的大戏,主角当然是上面提到的几位了。李渊对于建立一支独立的正规的骑兵部队是非常渴望的,但是当突厥人送来两千匹马的时候,李渊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举动,只要了一半,就是一千匹,剩下的一千匹,怎么办?
送回去。对于李渊的举动很多人不了解,当然包括他手下的士兵,有的士兵也许是太想建功立业了,非常激动的对李渊说,要用自己的钱买突厥人的马。这时李渊才不得不说出谜底。谜底很简单。
原来这些马,不是白送的,而是要花钱买的,这可以理解,毕竟人家突厥人也不是活雷锋,凭什么将辛辛苦苦的养的马白送给你李渊呢。
对于满脑子琢磨事的李渊,意识到一点,突厥人的马是无限的,而自己的钱是有限的,如果自己把这些马都买了下来,那么下次突厥再送马来,自己怎么办?怎么办都不好办,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这次不全部买下他们的马,告诉他们自己现在很穷,已经没有多余的钱买剩余的马了。
据我分析,也有可能是,李渊和突厥人做的买卖并不公平。李渊扮演的当然是不利的角色。谁让你有事求人家了,就得吃点亏。偏偏李渊又不想吃亏,于是李渊就想出了这样一个计谋,只买一半。不得不佩服李渊的小聪明。(未完待续。。)
毕竟杨广还是隋朝的皇帝,隋朝这台国家机器也没有到报废的年纪。他能做的只有等,等那个叫做“时机”的东西到来。
终于时机来了,他看出来隋朝这台国家机器有了报废的迹象。李渊又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活动,在经过无数个夜晚,无数次的深思熟虑后李渊决定起兵。他之所以做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只有像李世民那样的少年人,才容易冲动。
很显然,李渊已不再年轻,无情的岁月吹白了他的发鬓,他经历了很多,失去了很多,童年丧父,中年丧妻,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同时也使他更加具有智慧。只有经过实践与思考得来的智慧,才是管用的智慧。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朱熹如是说。也许后来的李世民比李渊更有能力,但是现在的李世民只是在他父亲的□,肩膀下学习成长。
太原首义李世民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注意不是主要作用,这一点要知道。在经历了后来的那场巨大失败后,李世民在军事上才由成长变为成熟。
至于政治上的成熟,要归功于他的好哥哥和好弟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后来李建成与李世民的交锋中。不仅是李世民逐渐走向政治的成熟,李建成也慢慢走向政治的成熟。
兄弟两一同成长。却只能有一个人活下去,这是一种悲哀。一种权利与利益的悲哀。胜负的关键在于最后一刻谁先下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句话有道理。
到底谁对谁错?我说不清。我只说,权利的斗争可以用道德的观点来评价,但不能只有道德的观点来评价。说的有点多,有点hold不住了。
我想说,起兵反隋已经成了那个时代天下大势的一部分,李渊作为隋朝的皇亲国戚(杨广的表哥)准备充分后起兵,不打反隋旗号。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李渊占了天时。上面说过。一旦李渊大军进入关中,他们便占据了地利。下面说人和。
李渊占据了天时,即将占据地利,也占据人和。为什么说李渊占据人和呢?第一,在李渊起兵前有很多人劝说李渊起兵,说明李渊的起兵是符合人心,是有支持者的。第二,在李渊进兵关中的过程中,不断有义军和隋朝官员向李渊投降。
第三。李渊集团内部同心同德,虽然大家都抱着投机的目的,能看出来他们对李渊很有信心,他们相信李渊一定能够带给他们想要的荣华富贵。李渊拿出你的勇气。向前冲吧,很多人都在看着你呢,胜利是属于你的。
前提是无论遇见多么大磨难。无论前途都么的坎坷,你都不要回头。好马不吃回头草。有的人,一辈子也不能走回头路。李渊以前不是这种人。现在他变成了这种人。因为回头就意味着——死亡。
很残酷,是吗?是的。但是,要想看到人生的瑰丽,要想看到人生中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就得放弃一些东西,就得忍受一些东西,包括时时刻刻死亡的威胁,包括没有回头路。有的人,不是人。他们似乎超越了人。七月八日,李渊抵达西河郡,慰劳隋朝的官员和百姓,赈济那些穷苦的人民。
李渊这一笼络人心的做法,果然收到了好的效果。下一站——霍邑,霍邑没有西河郡那么简单,有政府正规军驻守,守将宋老生,精兵二万。宋老生这个人不需要过多了解,他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
七月十四日,李渊驻军贾胡堡(今陕西省汾西东),贾胡堡位于霍邑西北,距霍邑五十里,傍山临汾水,是个险要之地。李渊估计宋老生会在这里依险据守,但出乎意料,结果令李渊很失望,宋老生并没有李渊想的那样聪明。
贾胡堡不仅没有大军驻扎防守,连一个侦察兵李渊都没有看到,李渊大军顺利通过贾胡堡,逼近霍邑。对手竟然是这个水平的,李渊很有信心一举攻破霍邑。但这只是他的一个美好的愿景,很快老天告诉他,他的这个愿景不能够很快的实现,要等一段时间(半个月)。
老天似乎要考验一下李渊的信心和决心,下起了连绵大雨,一发不可收拾,老天爷看来是只管下不管停的。眼瞅着军粮一天比一天少,李渊想要是这么拖下去,自己不被宋老生打死,也得在这饿死。
于是他命令沈叔安回太原运粮,以解燃眉之急。屋漏偏逢连夜雨,刘文静出使突厥没有回来,粮食也没有运到,这时传来了一个更加要命的消息,刘武周联合突厥进攻太原。粮食没了,还可以再运,要是老窝被人家给端了,那可是得不偿失。李渊连忙召开军事会议,会议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以裴寂为代表,主张撤军会太原。
理由有四点:一,宋老生不容易被打败;二刘武周奸诈,突厥贪婪,有很大的可能性干出袭击太原的事来;三,义军的家属都在太原,太原是咱们的根本,所以应该回救太原;四,大军粮草将尽。
另一种意见以李建成、李世民为代表,主张不撤兵。理由也有四点:一,现在遍地都是庄稼,怎么能说没有粮食呢(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那就是抢)?;二,宋老生轻率急躁,一战就可以擒获;三,刘武周与突厥外表上和和气气,内心里互
双方说的都很有道理。把皮球又踢给了李渊,关键时刻还得领导拿主意。李渊思索了一会。决定不撤兵。李渊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不是在赌。
不是赌刘武周和突厥不敢攻打太原(如果那样的话。李渊就不是李渊了,是算命先生),而是经过仔细认真的分析后,认定太原没有危险。
事实证明,裴寂的主意是听不得的,我就弄不明白了,这哥们总出馊主意,还怎么那么乐意出主意。应该是,他自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吧。
总的作战方针制定了。剩下的也就好办了。就是一个字——等。等老天爷哪天心情好,自己早上起来睁开眼睛,听不见外面有下雨的声音。
等沈叔安早点把粮草运来。没有等多久,李渊等的东西就来了。七月二十八日,沈叔安回来了,当然还有足够的粮草。八月一号,在连续下了半个多月的大雨后,玉皇大帝终于命令雨神收工。也意味着对于李渊同学的第一场考核。李渊同学得了满分。他要是回太原,所得的分数肯定是零分。没有商量。不是满分,就是零分。
雨停了,天晴了,到李渊大展拳脚的时候了。已经憋了半个多月的唐军,就像从山上下来的猛虎一样,斗志昂扬。李渊认为凭借这支军队。自己足以横行天下。雨过天晴,人的心情总是变得很好。心情好也就更加有信心。认为天下的事没有什么能够难倒自己的。
八月二日,李渊命全军在太阳下暴晒铠甲、武器、衣服和装备。此时的宋老生不知道在干什么?
估计也就是幻想着李渊大军久攻不下霍邑后。黯然退兵。八月三日,一切准备就绪,李渊将要采取军事行动。天刚亮,李渊率领骑兵沿着东南山麓小路,直驱霍邑城下。到城东五六里处停下,等待后续的步兵主力。李渊最担心的是宋老生闭门守城,以致旷日持久,贻误战机。
于是李渊命令李建成、李世民各率数十骑近城观察地形,扬鞭挥舞,比比划划,像要包围城池,同时又不失时机的骂了一通宋老生。估计也不会是什么好话,宋老生果然被激怒,率领士兵出城迎战。
宋老生刚出城,李建成、李世民就帅军向后撤。宋老生心想,你两小子刚骂完我,就想走,天下间那有那么好的事,看我追上你,不剁死你们。于是宋老生骑马跑在前头,率领大军追击李建成、李世民。要的就是你追,不怕你追,就怕你不追。
你追,就有办法让你回不去。此时后续的步兵主力已经在殷开山的带领下和李渊会师,李渊军势大振。李建成和李世民退到李渊所在的位置,就回身和宋老生作战
李渊想把宋老生往死里整,又让李建成率领左军断宋老生的南门归路,李世民率领右军断宋老生的东门归路。宋老生军与李渊军进行激战,别看宋老生脑袋不怎么灵光,就是一个二杆子,被人骂两句,就忘了自己姓啥。打仗倒是一位勇将,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隋军在宋老生的带领下士气高昂,唐军明显有些支持不住了。看到这种情况的李渊很是着急,突然间眼中精光一闪,一条计策映入脑中。李渊高喊:“宋老生已经被杀了。”要知道,在战场上并不是每一个士兵都和主帅在一起的,而是大多数士兵都是和主帅分开各自为战的。
这一消息动摇了隋军的军心。所以有的士兵一听见这个消息便没有了斗志,于是随军溃乱,唐军趁机反击,大败隋军。宋老生在乱军中被李渊手下大将刘弘基斩杀(另一种说法是被卢君谔杀死)。
至死宋老生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失败的。唐军大获全胜,隋军全军覆没(数里之间,血流蔽地,僵尸相枕),偶尔有漏网之鱼,也被李建成和李世民包了饺子。
李渊命令军队乘胜攻城,当时没有什么攻城器械,士兵们用身体攻打城池,城内守军见宋老生已死,斗志全无。只象征性的守了四个小时,霍邑便被李渊攻下。李世民在这次战役中非常勇猛,史书记载,亲手杀死数十人。两把刀都出现缺口,衣袖里都是血。甩干了继续做战。(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仗打完,出现了一个问题?
在李渊的军队中有很多奴隶,他们参与作战,并且建立了军功,问题是他们是否应该和其他士兵得到一样的赏赐。问题提交到了李渊那里。李渊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答复:“打仗的时候不分贵贱,论功勋的时候,也不能分等级。”
明白的告诉手下的人,奴隶和其他士兵要同等赏赐。李渊的这个命令。也是使得唐军的战斗力高于其他诸侯军的原因之一。毕竟奴隶在军队中不是少数,李渊的公平赏赐能够激发他们作战的积极性。
他们知道勇猛杀敌能够证明自己。霍邑的守将宋老生是个二杆子,被人骂两句就受不了了。李渊拿下霍邑很容易,下一站西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因为驻守西河的是隋朝的名将屈突通。屈突通被称为名将绝对不是吹的,那可是靠实力说话才得来的名头。
李渊前进吧,下一站还有个更强大的敌人等着你呢。八月二十五日,李渊帅军抵达龙门,这个时候。李渊的老战友——刘文静回来了。还带了一个人,突厥始比可汗的大将康鞘利,外加五百名士兵和两千匹马。李渊很高兴,当即夸奖刘文静:“突厥人来的这么晚。就不怕他们抢战功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刘文静嘴上很谦虚的说:“我也没做什么。”其实心里非常高兴,默默的算着自己为李渊立了多少功劳。算上作战方针总路线,应该两个了。
而且这两个功劳都是别人无法比拟的。刘文静很骄傲。他认为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够成为李渊建国的第一功臣,像汉朝丞相萧何一样。名垂后世。
但是他不知道,他最终只能算个韩信式的人物,挺悲哀的,而且很勉强才能算上。他对未来很有信心,这个信心来源于他那无人可以比拟的功劳。他想李渊是不会亏待他的。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不懂。
他不懂为什么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泛舟太湖;他不懂为什么张良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归隐山林。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没有错。
有些人,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共富贵,这句话也没有错。在龙门有三件事令李渊高兴,第一件,刘文静回来了;第二件,刘文静这么晚才回来;第三件,不仅刘文静回来了,还带来了突厥的两千匹马。
当时李渊的部队,不缺士兵,因为不断有隋朝的散兵游勇前来投靠,不断有吃不上饭的普通百姓从军,不断有黑社会组织集体前来混饭。李渊的部队最缺的就是马,准确的说,是缺少有着很高战斗力的骑兵部队。
有了这些马,李渊就可以建立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没有坦克,没有三八大盖,士兵们作战只能靠刀枪剑戟,斧钺勾岔等冷兵器。在那样的情况下,运动速度极快的骑兵部队,就显现出来了他的威力。骑兵刚一出现,对方的士兵,刀还没有拔出来,就被骑兵砍了脑袋。虽然有点夸张,不过足以说明骑兵对步兵作战的优势。
在冷兵器时代的名将多能够独立灵活运用骑兵作战,包括:李世民、李靖、李勣(就是民间传说的徐茂公,历史上的本人虽然不如民间传说的那么神机妙算,却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侯君集等人都是此道的高手。
在以后的漫长的大唐王朝统一战争中,会上演一幕幕名将灵活运用骑兵作战的大戏,主角当然是上面提到的几位了。李渊对于建立一支独立的正规的骑兵部队是非常渴望的,但是当突厥人送来两千匹马的时候,李渊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举动,只要了一半,就是一千匹,剩下的一千匹,怎么办?
送回去。对于李渊的举动很多人不了解,当然包括他手下的士兵,有的士兵也许是太想建功立业了,非常激动的对李渊说,要用自己的钱买突厥人的马。这时李渊才不得不说出谜底。谜底很简单。
原来这些马,不是白送的,而是要花钱买的,这可以理解,毕竟人家突厥人也不是活雷锋,凭什么将辛辛苦苦的养的马白送给你李渊呢。
对于满脑子琢磨事的李渊,意识到一点,突厥人的马是无限的,而自己的钱是有限的,如果自己把这些马都买了下来,那么下次突厥再送马来,自己怎么办?怎么办都不好办,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这次不全部买下他们的马,告诉他们自己现在很穷,已经没有多余的钱买剩余的马了。
据我分析,也有可能是,李渊和突厥人做的买卖并不公平。李渊扮演的当然是不利的角色。谁让你有事求人家了,就得吃点亏。偏偏李渊又不想吃亏,于是李渊就想出了这样一个计谋,只买一半。不得不佩服李渊的小聪明。(未完待续。。)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4/4003/296621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