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新政的快速推进
推荐阅读:全职灵尊刘昊、史上最强捡漏王、诸天重生、末世城下之钢铁洪流、仙帝归来、从绿毛虫开始的末世生活、方块求生:开局,被女仆踢飞、全职灵尊润德先生、刘昊、帝国之时代霸主、
抄家之事,如火如荼。
邓健亲自带着大量的人手,从大同到京城,再从京城至北通州,又从北通州到天津卫。
这七家人藏匿钱财的花样,实在让人佩服。
可是这么多的钱财,还有房产与土地,想要清点出来,却不是这样容易的。
大量的财会人员,单凭这教导队,已经没有办法供应了。
要查的账目太多,要清点和折算的东西也太多。
不得已之下,只好招募能写会算之人,为了加快进度,给的是高薪。
如此一来,京城里倒是有不少人开始意识到,原来算术,竟也如此有前途。
当然,这一次平乱的影响,远不只如此。
真正的影响,在于平乱带来的人心震撼。
接近两万京营精锐,一夜之间被消灭了个干净。
单单俘虏,就有接近一万四五千人,如今统统关押在各大营里待罪。
可怕的还不只如此,这军校几乎没有什么伤亡。
火器的利用,士兵的训练有素,大大地震动了朝中衮衮诸公。
其实这朝中百官,也不是傻瓜。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以前那一套走不通了。
那是死胡同!
于是兵科给事中上奏,奏言了兵事十疏。
此奏递了上去,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张静一没有闲着,处在这旋涡的中心,他不得不一次次参加御前的会议。
谁让你能呢?
而御前的朝会,其实是十分辛苦的,一站就是几个时辰,还不能赐座。
大家站在这里,听到有人摇头晃脑,之乎者也,譬如一位老翰林,就围绕着兵事十疏之乎者也了足足一个时辰。
张静一分明听到对方的意思,是新政有初见成效,理应支持。可是……看着这老古董用这种犹如跳大神一般的言辞说出这‘新潮’的话,却禁不住傻眼。
然后绝大多数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示新政绝大多数都是好的,再不支持,说不过去,大家都表示支持。
说来也有意思,这一次,几乎是一面倒的支持,无论是阉党,还是清流,还有那些打酱油的,都非常难得的达成了一致。
经过了足足半个多月,十三次的御前会议,五十八个时辰的朝会时长,以及内阁、兵部、户部关起门来的其他小会之后,终于,一本关于新政的章程,总算是火热出炉。
消息一出,用那些翰林们的话来说,叫做振奋人心。
依着兵政十疏,章程大抵的内容如下,大家纷纷表示,新政是好的。
在占用了绝大多数的篇幅,描述了新政的必要性之后,后头有个豆腐块文章,总算是进入了正题。
兵部将带人前往军校考察一月。
此后,兵部设京师讲武堂,并且令所有新晋武进士与武举人入学,采用军校教授之法。
裁撤所有作乱的京营,裁撤五军都督府,而只设都督府,管理军户。
裁撤神枢营,重建神机营,神机营的武官,由讲武堂的武官们充任,招募力士,建立神机营新军。
神机营所有的操练,与教导队同例,给养也与教导队同例,除此之外,所采用的枪炮,与教导队相同。
这个新政,可谓是破天荒的事。
其实百官们也不傻。
都到了这个份上了,不支持新政是不成的。
傻子都明白京营已经烂透了,以前虽是大家都知道,但是谁也不好说。
现在有了机会,自然将这京营狠狠地踩上一脚。
这章程送到了天启皇帝这儿,天启皇帝看过之后,大抵还是觉得满意的,于是又召内阁大臣,辽国公,兵部尚书、侍郎、给事中人等,至御前。
天启皇帝拿着奏疏道:“奏疏,朕已是大抵看过了,现在朝野内外都有呼声,要练新军。可见……张卿的练兵之法,已是深入人心了。”
张静一心里不禁想,这肯定是深入人心的,把人都打死了,不就深入人心了吗?
天启皇帝又道:“现如今,朝中经过了这么多日子,商议出了一个兵部新政之策,内阁这边,是核准了的,兵部这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见,那么张卿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张静一便回道:“臣也已是看过,这章程,倒是挑不出什么毛病,不过臣以为,无论是新政还是旧政,其本质还是人的问题,人是一切的根本。”
“当初太祖高皇帝横扫天下时,却也没有用什么新政,成祖文治武功,也未曾用了今日的新政,所以臣以为,选用良才,才是根本。”
天启皇帝听罢,便点点头,觉得很有道理。
刘鸿训此时便活跃气氛地道:“辽国公的意思,臣是明白了,这新政的本质,在于有辽国公这样的人才。”
“哈哈……”
大家都不禁笑了。
张静一在大家都笑了之后,也战术性地干笑一声。
当然,这种战术性的干笑,其实是掩饰内心里,想要打破刘鸿训狗头的真实想法。
这家伙,似乎还有怨气,想碰瓷呢。
此时,天启皇帝笑过后,便道:“朕觉得张卿说的对,若无良才,只怕新政无用,诸卿可有合意的人选?”
“有一人。”黄立极道,他似乎察觉到殿中的微妙气氛。
他是内阁首辅大学士,说穿了,就是朝中的老大哥,还是要维护大家的团结的。
于是立即道:“人选方面,百官已进行了廷推,最后得出,陕西筹粮参政洪承畴,倒是一个文武全才。”
顿了顿,他便接着道:“去岁,关中大旱,到了今年,流寇四起,洪承畴以筹粮参政,先是召集了一支军马,斩杀敌兵三百人,解了韩城之围,顿时名声大噪。此后,又大力剿贼,据闻,死在他手里的流寇,足有数万人,他带兵所过之处,贼寇丧胆,这样的人,实为不可多得的人才。此时他已升任延绥巡抚,陛下……此人既知兵法,又有实战经验,更有战功,若令此人督学京师讲武堂,操练神机营,必见成效。”
百官们对这件事都很是看重,尤其是在人选方面,这朝中百官争议很大。
好在大家也不是糊涂虫,虽说谁都想选自己的心腹之人来负责这新军的事宜,可问题就在于,一般人都没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漂亮履历。
之所以会选择洪承畴,其实一方面此人的功绩是拿得出手的,关中大乱,只有这么一个人立下了大功。四处斩杀流寇,可谓凶悍无比。
听闻这洪承畴清剿流寇,最是凶狠,朝廷虽已有了招抚并用的战略,可此人对待流寇,即便对方肯降,也一并统统坑杀!
这不免让关中、山西和河南各省的朝中大臣,对他印象都极好。
毕竟,流寇伤害最大的,就是这几个籍贯的大臣,这些人和流寇之间,可谓是不共戴天。
除此之外,洪承畴毕竟是进士,他乃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
这在进士之中,也是难得的。
所以在几次磋商之后,大家便很快地定下了这个人选。
天启皇帝则是略带犹豫地道:“洪承畴吗?”
不过天启皇帝对这个人倒是颇有印象,禁不住点点头道:“朕也听闻过他的事迹,确实是个干练之人……”
他沉吟了一下,却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
现在满朝文武都在说新政好,倒是让天启皇帝的心里有所疑虑。
不为别的,这些家伙态度转变之大,让天启皇帝有些不大适应,怀疑他们是不是想联手骗自己的银子。
天启皇帝想了想,便抬头看向张静一,道:“张卿,你擅长练兵,这事,朕还想听听你的意思。”
张静一一听洪承畴这三个字,心里便苦笑起来了。
这位……可是明末历史上的一个大汉奸啊!
在投降建奴之后,为建奴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功劳,甚至远在吴三桂之上,为了帮助建奴人争取人心,洪承畴几乎到处奔走,可谓是为建奴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现在居然要让这么一个玩意入京来?
虽然这个时候的洪承畴,还没有投降建奴,而且此时剿匪有功,张静一心里却依旧有些不自在。
顿了一下,他道:“陛下,洪承畴此人,当真合格吗?臣以为,还是要甄别一下为好。”
这话,显得话里有话了。
天启皇帝道:“是吗?张卿知道什么?”
张静一苦笑道:“臣现在当然不知道,只是难保以后……”
“咳咳……”这个时候,其他人终于有些看不过眼了。
许多人认为,张静一这是想要插手讲武堂和神机营,排除异己。
这还了得?这京师讲武堂与神机营是绝不容许辽国公染指的。
就是黄立极,也有些看不过去,于是道:“陛下,洪承畴很有人望,举朝上下,对此人都有极高的期待。若是另委他人,臣只怕……会引起朝中的争议!不如这样,先召洪承畴觐见,陛下观察此人之后,再决定去留也不迟。”
天启皇帝听罢,倒也觉得妥帖,于是道:“那就下诏吧。”
邓健亲自带着大量的人手,从大同到京城,再从京城至北通州,又从北通州到天津卫。
这七家人藏匿钱财的花样,实在让人佩服。
可是这么多的钱财,还有房产与土地,想要清点出来,却不是这样容易的。
大量的财会人员,单凭这教导队,已经没有办法供应了。
要查的账目太多,要清点和折算的东西也太多。
不得已之下,只好招募能写会算之人,为了加快进度,给的是高薪。
如此一来,京城里倒是有不少人开始意识到,原来算术,竟也如此有前途。
当然,这一次平乱的影响,远不只如此。
真正的影响,在于平乱带来的人心震撼。
接近两万京营精锐,一夜之间被消灭了个干净。
单单俘虏,就有接近一万四五千人,如今统统关押在各大营里待罪。
可怕的还不只如此,这军校几乎没有什么伤亡。
火器的利用,士兵的训练有素,大大地震动了朝中衮衮诸公。
其实这朝中百官,也不是傻瓜。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以前那一套走不通了。
那是死胡同!
于是兵科给事中上奏,奏言了兵事十疏。
此奏递了上去,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张静一没有闲着,处在这旋涡的中心,他不得不一次次参加御前的会议。
谁让你能呢?
而御前的朝会,其实是十分辛苦的,一站就是几个时辰,还不能赐座。
大家站在这里,听到有人摇头晃脑,之乎者也,譬如一位老翰林,就围绕着兵事十疏之乎者也了足足一个时辰。
张静一分明听到对方的意思,是新政有初见成效,理应支持。可是……看着这老古董用这种犹如跳大神一般的言辞说出这‘新潮’的话,却禁不住傻眼。
然后绝大多数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示新政绝大多数都是好的,再不支持,说不过去,大家都表示支持。
说来也有意思,这一次,几乎是一面倒的支持,无论是阉党,还是清流,还有那些打酱油的,都非常难得的达成了一致。
经过了足足半个多月,十三次的御前会议,五十八个时辰的朝会时长,以及内阁、兵部、户部关起门来的其他小会之后,终于,一本关于新政的章程,总算是火热出炉。
消息一出,用那些翰林们的话来说,叫做振奋人心。
依着兵政十疏,章程大抵的内容如下,大家纷纷表示,新政是好的。
在占用了绝大多数的篇幅,描述了新政的必要性之后,后头有个豆腐块文章,总算是进入了正题。
兵部将带人前往军校考察一月。
此后,兵部设京师讲武堂,并且令所有新晋武进士与武举人入学,采用军校教授之法。
裁撤所有作乱的京营,裁撤五军都督府,而只设都督府,管理军户。
裁撤神枢营,重建神机营,神机营的武官,由讲武堂的武官们充任,招募力士,建立神机营新军。
神机营所有的操练,与教导队同例,给养也与教导队同例,除此之外,所采用的枪炮,与教导队相同。
这个新政,可谓是破天荒的事。
其实百官们也不傻。
都到了这个份上了,不支持新政是不成的。
傻子都明白京营已经烂透了,以前虽是大家都知道,但是谁也不好说。
现在有了机会,自然将这京营狠狠地踩上一脚。
这章程送到了天启皇帝这儿,天启皇帝看过之后,大抵还是觉得满意的,于是又召内阁大臣,辽国公,兵部尚书、侍郎、给事中人等,至御前。
天启皇帝拿着奏疏道:“奏疏,朕已是大抵看过了,现在朝野内外都有呼声,要练新军。可见……张卿的练兵之法,已是深入人心了。”
张静一心里不禁想,这肯定是深入人心的,把人都打死了,不就深入人心了吗?
天启皇帝又道:“现如今,朝中经过了这么多日子,商议出了一个兵部新政之策,内阁这边,是核准了的,兵部这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见,那么张卿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张静一便回道:“臣也已是看过,这章程,倒是挑不出什么毛病,不过臣以为,无论是新政还是旧政,其本质还是人的问题,人是一切的根本。”
“当初太祖高皇帝横扫天下时,却也没有用什么新政,成祖文治武功,也未曾用了今日的新政,所以臣以为,选用良才,才是根本。”
天启皇帝听罢,便点点头,觉得很有道理。
刘鸿训此时便活跃气氛地道:“辽国公的意思,臣是明白了,这新政的本质,在于有辽国公这样的人才。”
“哈哈……”
大家都不禁笑了。
张静一在大家都笑了之后,也战术性地干笑一声。
当然,这种战术性的干笑,其实是掩饰内心里,想要打破刘鸿训狗头的真实想法。
这家伙,似乎还有怨气,想碰瓷呢。
此时,天启皇帝笑过后,便道:“朕觉得张卿说的对,若无良才,只怕新政无用,诸卿可有合意的人选?”
“有一人。”黄立极道,他似乎察觉到殿中的微妙气氛。
他是内阁首辅大学士,说穿了,就是朝中的老大哥,还是要维护大家的团结的。
于是立即道:“人选方面,百官已进行了廷推,最后得出,陕西筹粮参政洪承畴,倒是一个文武全才。”
顿了顿,他便接着道:“去岁,关中大旱,到了今年,流寇四起,洪承畴以筹粮参政,先是召集了一支军马,斩杀敌兵三百人,解了韩城之围,顿时名声大噪。此后,又大力剿贼,据闻,死在他手里的流寇,足有数万人,他带兵所过之处,贼寇丧胆,这样的人,实为不可多得的人才。此时他已升任延绥巡抚,陛下……此人既知兵法,又有实战经验,更有战功,若令此人督学京师讲武堂,操练神机营,必见成效。”
百官们对这件事都很是看重,尤其是在人选方面,这朝中百官争议很大。
好在大家也不是糊涂虫,虽说谁都想选自己的心腹之人来负责这新军的事宜,可问题就在于,一般人都没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漂亮履历。
之所以会选择洪承畴,其实一方面此人的功绩是拿得出手的,关中大乱,只有这么一个人立下了大功。四处斩杀流寇,可谓凶悍无比。
听闻这洪承畴清剿流寇,最是凶狠,朝廷虽已有了招抚并用的战略,可此人对待流寇,即便对方肯降,也一并统统坑杀!
这不免让关中、山西和河南各省的朝中大臣,对他印象都极好。
毕竟,流寇伤害最大的,就是这几个籍贯的大臣,这些人和流寇之间,可谓是不共戴天。
除此之外,洪承畴毕竟是进士,他乃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
这在进士之中,也是难得的。
所以在几次磋商之后,大家便很快地定下了这个人选。
天启皇帝则是略带犹豫地道:“洪承畴吗?”
不过天启皇帝对这个人倒是颇有印象,禁不住点点头道:“朕也听闻过他的事迹,确实是个干练之人……”
他沉吟了一下,却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
现在满朝文武都在说新政好,倒是让天启皇帝的心里有所疑虑。
不为别的,这些家伙态度转变之大,让天启皇帝有些不大适应,怀疑他们是不是想联手骗自己的银子。
天启皇帝想了想,便抬头看向张静一,道:“张卿,你擅长练兵,这事,朕还想听听你的意思。”
张静一一听洪承畴这三个字,心里便苦笑起来了。
这位……可是明末历史上的一个大汉奸啊!
在投降建奴之后,为建奴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功劳,甚至远在吴三桂之上,为了帮助建奴人争取人心,洪承畴几乎到处奔走,可谓是为建奴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现在居然要让这么一个玩意入京来?
虽然这个时候的洪承畴,还没有投降建奴,而且此时剿匪有功,张静一心里却依旧有些不自在。
顿了一下,他道:“陛下,洪承畴此人,当真合格吗?臣以为,还是要甄别一下为好。”
这话,显得话里有话了。
天启皇帝道:“是吗?张卿知道什么?”
张静一苦笑道:“臣现在当然不知道,只是难保以后……”
“咳咳……”这个时候,其他人终于有些看不过眼了。
许多人认为,张静一这是想要插手讲武堂和神机营,排除异己。
这还了得?这京师讲武堂与神机营是绝不容许辽国公染指的。
就是黄立极,也有些看不过去,于是道:“陛下,洪承畴很有人望,举朝上下,对此人都有极高的期待。若是另委他人,臣只怕……会引起朝中的争议!不如这样,先召洪承畴觐见,陛下观察此人之后,再决定去留也不迟。”
天启皇帝听罢,倒也觉得妥帖,于是道:“那就下诏吧。”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3/3878/138582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