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乾圣五年底的辽东

推荐阅读:剑动九天全能修真者封神绝仙混在隋唐弑邪黑暗裁决邪宝我的超级异能君仙无上真仙

    辽东,
    洪涛正迎着入冬后的寒风瑟瑟发抖中。
    东北本来就严寒难忍,等到了小冰河期,这情况更让人难受。
    尤其是对来自彩云之南的洪涛来说,辽东的冬天简直是噩梦般的存在。
    不过像他这样的西榜掺水进士,在就业方向上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吏部分到哪里就是哪里。
    为了前程,洪涛再怎么不抗冻,也得咬牙接受朝廷安排。
    不过比起以前,现在官员的待遇已经好很多了。
    起码为了鼓励新进官员主动就任东北、西南等偏远地方,皇帝定了规矩,在关外的冬日会发放“冬补”,为官员和随同而来的妻子免费置办两身棉毛衣物御寒,分发一定量的火炭。
    南边的夏天会有“夏补”,用硝石制冰法弄一些冰块出来分人……
    算是慰劳下在极端天气里努力办公的打工人们。
    当然,这和皇帝提高官吏待遇的目的一样——
    朕对你们这么好,再搞贪污腐败,懒政怠政,那犯事抓到后,朕把你全家都处理掉,也是正常的吧?
    在乾圣朝打工,作风出问题后被抓起来的官员也是不少的。
    毕竟要求严格了,御史们也有动力了。
    而且朱见济为了尽可能的打压官僚集团的特权,还把“连坐”这种古老的惩罚方式发扬光大,力求做到一人犯错,全族受苦。
    哪怕没有采取朱太祖指定的“剥皮萱草”酷刑,但这种大规模的打击,也让官老爷们回忆起了高皇帝那碾压一切的威严。
    一手萝卜一手大棒,这让官员在掌权已久,每每临近上头之时,一想到自家几百口的族人,大多会变得冷静下来。
    “洪大人,这么冷的天你还亲自吃东西,真的是太辛苦了!”
    在把自己包裹成一个棉球的洪涛旁边,一个归化汉人觍着脸凑过来,跟他套近乎,汉话说的并不顺溜,想到什么词就硬套上去了。
    洪涛啃着被冻的冰冷的肉饼,并不是很想搭理他。
    什么叫亲自吃东西?
    难不成他和老婆睡觉,也得请别人来帮忙?
    “你话又说错了,哪里能随便叫别人‘大人’!”
    艰难的咽下去,洪涛还是没能抵过对方的臭不要脸,回了一句。
    说话之间,吐气成雾,让人仿佛升了仙。
    “大人”一词,在传统的汉家用法里,可是指代家中父母的。
    随意用之,岂不就是到处认爹?
    但在三辽这种少数民族数量居多的地方,对那些努力学汉话,让自己融入诸夏的蒙古、达斡尔、鄂伦春等族少民来说,能用汉话说出来就好,具体的含义没必要太过纠结。
    而且随便认爹,这本来就是少民们的优良传统,在乾圣朝的代表人物,就是已经被大明册封为归义王的瓦剌首领达巴拉干。
    在他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二世祖的地位,不要脸的强行比他还小十几岁的朱见济为干爹时,达巴拉干的名声,就已经传遍五湖四海。
    虽然很无耻,但效果的确很突出。
    就达巴拉干那水平,都能在大明的扶持下,稳稳当当的坐了小十年的瓦剌统治者,还通过兜售羊毛奴隶发了财……更加表明了,大明在养狗方面的用心。
    所以引得不少人都对“认爹”一事很热衷。
    但皇帝不是你想认就能认的,起码得是达巴拉干这种地位的人才行。
    像三辽这边的普通部落首领,大多选择了驻守附近的主要将领当义父,意图借机打入大明的上流圈子。
    就算皇帝讨厌这种风气,禁止过其流行,也耐不住人舌头厚。
    而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洪涛在辽东当了一年多的官,也成了当地少民眼里的好靠山。
    第一次被人这么叫的时候,洪涛还很惊讶,生怕传到老婆耳朵里,引起家庭矛盾,破坏夫妻关系,于是很严肃的指出了对方的语法错误。
    结果这个汉名叫刘大志的,当场就给他跪了下来,眼含热泪,用磕绊的汉语说他是这里的父母官,本来就值得他们喊爸爸,自己也是真心认同这个说法,所以才会忍不住叫他“大人”的。
    被如此对待了几次,洪涛也习惯了。
    如今再听刘大志喊爸爸,他也就是轻声提醒一下,不再浪费时间去纠结。
    “你是来办理开厂手续的吗?”
    洪涛啃完了饼,又给自己灌下一碗热汤,才撑起滚圆的身体,挪到摆了各种档案的桌子边,“东西给我!”
    “是的是的,这是大宁和通辽那边的大人给我打的证明……我祖上真是八代良民,当初女真野人祸害辽东,我家也从未参与过!”
    刘大志从鼓囊囊的棉衣里掏出几卷盖了公章的文书,递给洪涛看。
    他来这边,是为了开水泥厂的——
    三辽地广人稀,而且气候严寒,搞基建对于官府来说,是个极大的负担。
    明朝政府的动员能力,到底比不上后世,就算朱见济再想一手包办,把地方安排的明明白白,也得向现实低头。
    加上其他地区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于是朱见济在今年决定先在辽东省试点,开放建厂限制,允许一些符合条件的人承办,但其发展,也需要在官府的指定范围内。
    比如说搞私人水泥厂的,只能承办一些民居,大工程如修路等,关系重大,还是不放心让资本插手进来。
    但给百姓修房子也够人赚的了。
    东北三省多冷啊!
    以前是没有条件,还有女真做恶,让当地人只能抱住瑟瑟发抖的自己。
    现在环境稳定了,女真被杀的销声匿迹,朝廷的扶持日益加大,也让三辽百姓动了心思,想帮自己提高下生活质量。
    修一座墙体厚实的水泥屋,装个玻璃窗,再盘个火炕,准备一身轻便的毛衣和狗皮帽子,已经成了这边小康之家的标配。
    这一年来,通过圈养绵羊、采集辽东大山里的珍贵药材和矿物,也的确催生出了一些手里有点闲钱的人。
    市场还是有点的。
    于是如刘大志这样的人就动了心思,想要在这太平年景里做点生意。
    他本是蒙古族的一个小部落主,原籍在兀良哈三卫的。
    但景泰朝时候,大明不就在那边搞起了经济渗透嘛。
    在羊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下,不少蒙古权贵在自家主动展开了圈地运动,然后愈演愈烈,进化成了侵占别的部落地盘,以扩大自己的养殖场。
    被夺取领土的蒙古人,要么沦为农奴,要么就是跑了出来,自谋生路。
    刘大志就是后者。
    对此,大明是持默认态度的。
    反正明朝对兀良哈这种最早依附的蒙古势力进行了长久的“归化”,让习惯游牧的蒙古人慢慢的接受了半定居的生活,也为之做好了户籍登记。
    刘大志他们放弃原有部族跑来辽东,就跟关内在原籍混不下去,外出谋求发展打工的汉人一样,没必要多讲究。
    甚至分化蒙古上下阶级,让其离散无法有效整合,本来就是朱见济削弱蒙古的计划之一。
    刘大志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只是茫然的带着残余的部落同伴迁移来了辽东,然后趁着女真被清洗后留下的势力空缺,迅速的跳上了官府的船,立稳了跟脚,然后走到了开厂这一步。
    他现在好不容易攒下来了一点资本,手下也有几十个原部落的青壮,开个小水泥厂,当一个房地产商还是很有前途的。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3/3874/138348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