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太学开学了
推荐阅读:体坛之重开的苏神紫锋01、苏神林燕芳、体坛之重开的苏神、分身万界的我加入了聊天群陈雪、奶爸戏精面包不如馒头、豆豆、奶爸戏精、重生八零锦绣盛婚姜筱孟昔年、重生八零锦绣盛婚幽非芽、姜筱孟昔年、
二年的三月中。
地方上面又有受灾的消息传过来,朱见济照例安排人手和物资前去救灾。
才刚刚忙完这件事,他又听到了一个不是很好的消息——
安远侯柳溥病重。
作为他伴读小伙伴柳承庆的爸爸,柳溥的存在感还没他儿子强大。
但柳溥长年执掌神机营,一直兢兢业业,少有出错,也算是一个好用的手下了。
可惜,柳溥从去年开始就得病不起,在各种药物治疗下拖到了今年,最后倒春寒一吹,直接让他病上加病,一只脚踏进了阎王殿。
柳承庆早就从甘肃那边打马回来,陪着父亲养病。
奈何天意如此,终究是没能阻止柳溥的壮年而逝。
“陛下……”
当朱见济前来看望的时候,柳溥的精神还算振作,正拉着一大家子说遗嘱。
柳承庆眼睛通红的站在一边,鼻子被搓破了皮。
见到皇帝亲临,柳家人就要跪下行礼。
“不必了!”
朱见济给了柳承庆一个眼神,想问他柳溥眼下还能撑多久,结果让那小子又是一顿大哭。
二十出头的年纪,经历的事情多,塞北江南都曾去过,柳承庆本来都快混成老狗比了,在亲人离世这件事上,却还是没能忍住。
“我要跟陛下说说话!”
柳溥让拦在床前的儿子走开,请朱见济过来。
“臣这些年……多谢陛下扶持柳家!”
朱见济一过去,就听到柳溥如此说道。
柳溥自己心思清楚,作为勋二代,他的才能远远不及祖先,长的也毫无将门子弟的英武之气,反而像个书生。
也先兵临城下时,作为定远侯的自己也只敢缩在城里做些防护的工作。
当初先帝还有意调动他去广西平叛暴动的土司,柳溥自觉得受苦受累,给祖宗摸黑了,却是被朱见济给打断了施法,留在了京城继续执掌神机营。
当时的北京防卫已经成了以团营为主,原来的三大营在精锐被抽调离去之后,便大为衰败,很多的将官都变成混日子的了。
柳溥管理神机营,除了努力的维持原来的体面,帮皇家剔除一些实在过分的人物,别的也没能耐做了。
可后面他儿子柳承庆被选为太子伴读,又有燧发枪等等新装备配给,让柳溥不由得多了几分威风。
其他跟他情况类似的勋贵也是一样的待遇。
柳溥清楚,这是朱见济有意扶持他们。
“诸位的先祖为大明立下过汗马功劳,朕不过是做了些应该做的事罢了。”
朱见济轻声说道,让柳溥不必挂怀。
“臣子年少,又跟随陛下多年,难免跳脱骄横……还望陛下日后能严加看管,莫让其走上歪路。”
“爹!”柳承庆忍不住喊了一句。
“安远侯说得对,听说你在南京的时候,还跟着别人天天跑青楼楚馆去?”朱见济反过去对着人哼了一声,“亏你在京城的时候,朕让你带着人去扫黄过几次,还多次强调朝廷官员勋贵,不可以混迹花柳之地,怎么着?”
“你去照顾别人生意,得把自己扫进去了?”
柳承庆嘴巴动动,不敢吭声了。
“现在好好听你爹说,以后就没机会了。”
朱见济也是心疼小伙伴,转而又叹息一声。
柳溥继续说道,“我儿曾带回家一副地图,上面载有寰宇列国,也曾说过陛下宏志……臣没有随陛下开创盛世的命,但求到了下面,能随大明的诸位先帝继续驰骋……”
“承庆,你要好好辅佐陛下,知道吗!”
柳承庆跪地发誓,“柳家必然为皇帝马首是瞻!”
朱见济见状,只能继续叹气。
……
“处理完了这些事,还回甘肃吗?”
等柳溥的精神头淡下去后,朱见济出去跟柳承庆对坐,问他道。
柳承庆点头,“去!”
“我爹以前就不停让我跟着西宁侯学,也不让我……为他多服丧……”
说到后面,柳承庆声音低了下去。
“而且陛下之后不是要对西域下手吗?我早点过去,也能早作准备。”
“今年倒也不着急,关西七卫从来不是问题。”
朱见济打算再让北边那些用新的操练方法训练出的军队打打草原部落的草谷,练兵磨刀,最后结合梁白开收集的情报,一口气打服他们。
跨过关西七卫,就要跟东察合台这个老派的蒙古汗国正式碰面了。
那些才是大明真正的对手。
而且在经济方面,海关初开,是需要呵护和完善管理的,不能等几年过去才想起亡羊补牢,却发现东南已经出现了难以控制的庞大财团。
本来东南的士绅就是条大肥虫,让他们钻朝廷管理的漏洞吃着海贸利润,指不定就提前破茧成大扑棱蛾子来恶心人了。
朱见济需要在那边加强些管理,扩张南京都察院的权力,顺便在那边也设立太府寺,各州府则是建起来工商所。
还要培训原来的收税机构“税课司”的职工,升级他们的收钱能力,以防某些人偷税漏税。
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除此之外,朱见济还要给新建立的太学和工科院编修教材,小小年纪,已经活成了大人忙碌的模样。
“应该要等到明年才会有新的大仗。”
“那就等明年!”
柳承庆看着某个角落里隐隐约约的白布,情绪又低落下去。
在他爹宣布病重后,其实已经在为之准备后事了,也许再过两三天,整个安远侯府都会挂上白布。
“如果我以后立下功劳,能让我爹进英烈祠吗?”柳承庆忽然问道。
朱见济摇头,“不行,英烈祠是给为国捐躯的战士建的,你父亲……不一样。”
“那还是等以后我进去吧,能进英烈祠也算给柳家争光了。”柳承庆失望的低下脑袋。
朱见济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能跟着一块沉默对视,随后返回宫廷。
过了两天,柳家公布了柳溥病逝的消息,朱见济让礼部为其选了个中上的谥号,谥为“武肃”,命马冲以天子名义前去吊唁,以示哀荣。
等到五月份,柳承庆结束了他短暂的孝期,就打马往甘肃而去,继续暗中帮助还挣扎在混乱局势之中的梁白开。
京城里面,则是迎来了一件新的大事——
教育改革后的新太学终于重新营业,宣布开学了。
作为大明朝的最高学府,太学的校区规模其实一直很大。
毕竟它每年都要从地方上面招来很多学子,平时还有不少各种捐款入学的捐生和凭借祖先恩荫入学的荫生,以及仰慕天朝上国风范的留学生在校读书。
永乐时期的太学规模到达了巅峰,根据记载,曾有九千多名太学生在南京国子监,也就是太学中读书,之后的几朝虽然因为大明国情从昂扬开放走向内敛,但太学生的规模还是稳定在了六七千人左右。
北京这边的太学略少一些人物,可也有四五千学子之多。
这么多人,意味着他们会占据很大一块地方,也难免出现管理混乱。
谁让学生的成分太复杂呢!
像一些出生于富贵家庭的学生,要么直接回家去住,要么会在学校范围内为自己修一个小院子“占山为王”。
普通学生的校舍则是年久失修,即便在北方,木制房屋也难免阴暗潮湿,长出一些奇怪的小动物。
而且学习的地方也四处分散,逼的学生跑来跑去,浪费了不少学习时间。
朱见济作为一名前世受过十九年完整教育的文科生,对这样的学习环境感到非常不满。
于是在宣布教育改革之后,他便命工部赶紧的抽调人手对太学校区进行改建。
这些年制造出的水泥不论产量还是质量都有所提升,朱见济还大为豪迈的自掏腰包,从鼓囊囊的内帑里给工部批了一笔资金,让他们用水泥给太学生修建新房屋。
至于修成什么样子……
直接按着后世的学校模样来安排!
虽然没有钢筋做骨和高质量的水泥,让房子难以修个四五楼高,但二三层楼是可以的。
一些显得混乱的地方被推平,开辟出空地来撒上了草籽,没几天就长出了青青小草,周边用细细的沙石围了一圈,压平以后就呈现出了一个标准操场的模样——
这是用来给太学生跑马锻炼的地方。
还新建了一个食堂,为的就是提高寒门学子的生活水平。
校舍内部,也是套用了后世的模板,搞了上床下桌,安装了玻璃窗户,扑了地龙,使得房间大为敞亮。
唯一的不好之处,便是下水道设施还没弄起来,学生还是只能去公共厕所方便。
教室也是一样规制,里面还装了黑板,以供老师能够更好的传达他的教学思想。
为了陶冶情操,朱见济还让人在学校的道路旁边放了古往今来名人的雕塑,以供学子瞻仰。
话说这件事还让一些学者闹了起来,不但在《文政杂谈》上大放厥词,还通过各种门路,希望皇帝能把自己这个学派的先人安排进去。
朱见济起初没想明白,毕竟他忙着编书呢,后面了解情况后,不由得哑然失笑。
原来在世人眼里,学校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是教书育人的伟大场所。
而能在其中占据一个角落,树立起自己或者自己先辈的塑像,对于任何一个读书人而言都是无比的荣耀。
为了能给师门争光,读书人是能给朱见济摆出很多姿势的。
可惜,朱见济心里已经决定好了把这些荣耀归于何人,他们的闹腾只能算是无用之功。
打着“尊孔复古”的招牌,孔夫子终于从被人供养香火的庙宇里面回到了他最喜欢待的校园中,其他的先贤也随之被请进了新的太学。
比如张衡,比如郑和。
前者还让人说不出多大的反驳点,但后者却是又引起了骚动。
区区一个太监,凭什么进入那么神圣的地方?!
太学生们也非常愤怒,觉得皇帝这是在故意侮辱自己,差点集结起来在皇宫门前跪成一片,请求将郑和雕像撤出。
但当朱见济将世界地图和郑和船队走过的航程摆出来后,这群人的声音就小了很多。
“郑和虽为宦官,可出使列国,功勋卓著,不仅传我大明天威,更于海外开疆拓土,扫除海寇!”
“时至今日,尤有余威震于海外,海上列国如琉球者年年来供……”
“此等事业,自成大丈夫之气概!天下英雄若以出身残缺而论,自恃清高而蔑视于他人,则太史公如何?左丘又是如何?”
这两个人,一个同样被阉,一个则是传说中的瞎子,但都成了此时读书人眼里的贤人。
“眼高手低,不足以成事;困于外物,不足以为贤。”
朱见济在给太学生的口谕里面,让他们好好的思考一下。
反正郑和的雕像,
他朱见济,
立定了!
当皇帝下定决心的时候,读书人靠一张嘴是阻止不了的。
像朱见济他大伯复位后给王振跟也先立庙供奉,谁拦住了?
于京中百姓看来,这群学子更是没事找事。
皇帝自己掏钱给他们修学校已经是无比恩德的,结果还找茬起来了?!
简直是恩将仇报!
要是自个儿,这群学子直接全给劝退,宁愿拿钱喂猪都不愿意给他们白嫖。
不过这等风雨终究是会平静的。
四五个月过去,在徐有贞的亲自监督之下,太学改造完成。
皇帝亲自到来,参与开学大典。
太学生们都穿着统一发放的校服,坐着小板凳在巨大的操场上,等着仰望皇帝的龙颜,聆听天子训示。
可惜放在后排学子的眼里,他们只能看到一个穿着红色常服的人球在高台之上,自成风景。
“今日朕也没什么话可以跟大家说的。”
朱见济为了表示自己的重视,没有坐下,而是提着腰带站在台子上面,朗声说道,“读书,是自己的事。”
“圣贤之言自在书中,各位可自去取那颜如玉、黄金屋。”
“朕希望你们学的,也自在那着人编修好的教材之中了。”
“不过还是要强调一番,今时不同往日!”
“朕喜欢务实之人,学了东西,是要你们经世致用的,而不是学东晋的风流,流觞曲水,清谈度日!”
“何以为经世致用?”
“便是要你们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用于实际之处,而不是流于表面!”
“道德之高却不去教化一方,学识广博却不想开门传道,自以为高明不愿于庶民合流,吃着盘中餐,忘却禾下土……这些都是酸腐文人喜欢做的。”
“朕知道,给匠人官爵之位,让你们不怎么满意。”
“可衣食住行,哪样不是匠人所造?”
“前几年扫荡蒙古,非有新式火器而不可得。曲辕犁、水车,哪样不是造福一方?”
“还望各位学子能明白读书的道理,圣贤的知识传承给你,是需要你运用起来的!”
“切不可将其束之高阁以为神明。”
……
皇帝说了这些话,最后又给学子一段开学祝福,让周洪谟上来强调一番校纪校规,方才转回。
只留下数千名学子在下面脚踏实地仰望天空。
“张兄,你觉得陛下此言如何?”有人暗搓搓的问旁边的同学,心情激荡。
他是从乡下一路苦读到太学的年轻人,能听到皇帝的金口玉言,已然让他激动不已了。
张兄拍腿点头,“自然是大善!”
“陛下的话,都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字字珠玑啊!”
“我也一直觉得,读书若是不用来办事,还不如不读书!”
旁边的人惊讶了,“没想到张兄看上去不学无术,心中竟然有这等超然想法?是我之前以貌取人了!”
“日后还请张兄多多指教!若是能分到同一个宿舍,那更是你我缘份!”
张兄摆手笑道,“好说好说……只是我什么都不会,指教就做不来了,你能帮我叠一下被子就好。”
按照太学的最新规定,除了学生,外人是不允许随意进入校区的。
再怎么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少爷,来了这里也要乖乖自食其力。
“啊?这……”旁边的人愣住了。
就听张兄理直气壮的说道,“读书致用嘛,我什么都不会干,自然什么书也不会读喽!”
“那你怎么进的太学?”旁边的人疑惑。
“我是捐生啊,我父亲掏钱送我进来的!”
张兄胸脯一挺,非常自豪。
……
听到这话的人纷纷沉默了起来。
地方上面又有受灾的消息传过来,朱见济照例安排人手和物资前去救灾。
才刚刚忙完这件事,他又听到了一个不是很好的消息——
安远侯柳溥病重。
作为他伴读小伙伴柳承庆的爸爸,柳溥的存在感还没他儿子强大。
但柳溥长年执掌神机营,一直兢兢业业,少有出错,也算是一个好用的手下了。
可惜,柳溥从去年开始就得病不起,在各种药物治疗下拖到了今年,最后倒春寒一吹,直接让他病上加病,一只脚踏进了阎王殿。
柳承庆早就从甘肃那边打马回来,陪着父亲养病。
奈何天意如此,终究是没能阻止柳溥的壮年而逝。
“陛下……”
当朱见济前来看望的时候,柳溥的精神还算振作,正拉着一大家子说遗嘱。
柳承庆眼睛通红的站在一边,鼻子被搓破了皮。
见到皇帝亲临,柳家人就要跪下行礼。
“不必了!”
朱见济给了柳承庆一个眼神,想问他柳溥眼下还能撑多久,结果让那小子又是一顿大哭。
二十出头的年纪,经历的事情多,塞北江南都曾去过,柳承庆本来都快混成老狗比了,在亲人离世这件事上,却还是没能忍住。
“我要跟陛下说说话!”
柳溥让拦在床前的儿子走开,请朱见济过来。
“臣这些年……多谢陛下扶持柳家!”
朱见济一过去,就听到柳溥如此说道。
柳溥自己心思清楚,作为勋二代,他的才能远远不及祖先,长的也毫无将门子弟的英武之气,反而像个书生。
也先兵临城下时,作为定远侯的自己也只敢缩在城里做些防护的工作。
当初先帝还有意调动他去广西平叛暴动的土司,柳溥自觉得受苦受累,给祖宗摸黑了,却是被朱见济给打断了施法,留在了京城继续执掌神机营。
当时的北京防卫已经成了以团营为主,原来的三大营在精锐被抽调离去之后,便大为衰败,很多的将官都变成混日子的了。
柳溥管理神机营,除了努力的维持原来的体面,帮皇家剔除一些实在过分的人物,别的也没能耐做了。
可后面他儿子柳承庆被选为太子伴读,又有燧发枪等等新装备配给,让柳溥不由得多了几分威风。
其他跟他情况类似的勋贵也是一样的待遇。
柳溥清楚,这是朱见济有意扶持他们。
“诸位的先祖为大明立下过汗马功劳,朕不过是做了些应该做的事罢了。”
朱见济轻声说道,让柳溥不必挂怀。
“臣子年少,又跟随陛下多年,难免跳脱骄横……还望陛下日后能严加看管,莫让其走上歪路。”
“爹!”柳承庆忍不住喊了一句。
“安远侯说得对,听说你在南京的时候,还跟着别人天天跑青楼楚馆去?”朱见济反过去对着人哼了一声,“亏你在京城的时候,朕让你带着人去扫黄过几次,还多次强调朝廷官员勋贵,不可以混迹花柳之地,怎么着?”
“你去照顾别人生意,得把自己扫进去了?”
柳承庆嘴巴动动,不敢吭声了。
“现在好好听你爹说,以后就没机会了。”
朱见济也是心疼小伙伴,转而又叹息一声。
柳溥继续说道,“我儿曾带回家一副地图,上面载有寰宇列国,也曾说过陛下宏志……臣没有随陛下开创盛世的命,但求到了下面,能随大明的诸位先帝继续驰骋……”
“承庆,你要好好辅佐陛下,知道吗!”
柳承庆跪地发誓,“柳家必然为皇帝马首是瞻!”
朱见济见状,只能继续叹气。
……
“处理完了这些事,还回甘肃吗?”
等柳溥的精神头淡下去后,朱见济出去跟柳承庆对坐,问他道。
柳承庆点头,“去!”
“我爹以前就不停让我跟着西宁侯学,也不让我……为他多服丧……”
说到后面,柳承庆声音低了下去。
“而且陛下之后不是要对西域下手吗?我早点过去,也能早作准备。”
“今年倒也不着急,关西七卫从来不是问题。”
朱见济打算再让北边那些用新的操练方法训练出的军队打打草原部落的草谷,练兵磨刀,最后结合梁白开收集的情报,一口气打服他们。
跨过关西七卫,就要跟东察合台这个老派的蒙古汗国正式碰面了。
那些才是大明真正的对手。
而且在经济方面,海关初开,是需要呵护和完善管理的,不能等几年过去才想起亡羊补牢,却发现东南已经出现了难以控制的庞大财团。
本来东南的士绅就是条大肥虫,让他们钻朝廷管理的漏洞吃着海贸利润,指不定就提前破茧成大扑棱蛾子来恶心人了。
朱见济需要在那边加强些管理,扩张南京都察院的权力,顺便在那边也设立太府寺,各州府则是建起来工商所。
还要培训原来的收税机构“税课司”的职工,升级他们的收钱能力,以防某些人偷税漏税。
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除此之外,朱见济还要给新建立的太学和工科院编修教材,小小年纪,已经活成了大人忙碌的模样。
“应该要等到明年才会有新的大仗。”
“那就等明年!”
柳承庆看着某个角落里隐隐约约的白布,情绪又低落下去。
在他爹宣布病重后,其实已经在为之准备后事了,也许再过两三天,整个安远侯府都会挂上白布。
“如果我以后立下功劳,能让我爹进英烈祠吗?”柳承庆忽然问道。
朱见济摇头,“不行,英烈祠是给为国捐躯的战士建的,你父亲……不一样。”
“那还是等以后我进去吧,能进英烈祠也算给柳家争光了。”柳承庆失望的低下脑袋。
朱见济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能跟着一块沉默对视,随后返回宫廷。
过了两天,柳家公布了柳溥病逝的消息,朱见济让礼部为其选了个中上的谥号,谥为“武肃”,命马冲以天子名义前去吊唁,以示哀荣。
等到五月份,柳承庆结束了他短暂的孝期,就打马往甘肃而去,继续暗中帮助还挣扎在混乱局势之中的梁白开。
京城里面,则是迎来了一件新的大事——
教育改革后的新太学终于重新营业,宣布开学了。
作为大明朝的最高学府,太学的校区规模其实一直很大。
毕竟它每年都要从地方上面招来很多学子,平时还有不少各种捐款入学的捐生和凭借祖先恩荫入学的荫生,以及仰慕天朝上国风范的留学生在校读书。
永乐时期的太学规模到达了巅峰,根据记载,曾有九千多名太学生在南京国子监,也就是太学中读书,之后的几朝虽然因为大明国情从昂扬开放走向内敛,但太学生的规模还是稳定在了六七千人左右。
北京这边的太学略少一些人物,可也有四五千学子之多。
这么多人,意味着他们会占据很大一块地方,也难免出现管理混乱。
谁让学生的成分太复杂呢!
像一些出生于富贵家庭的学生,要么直接回家去住,要么会在学校范围内为自己修一个小院子“占山为王”。
普通学生的校舍则是年久失修,即便在北方,木制房屋也难免阴暗潮湿,长出一些奇怪的小动物。
而且学习的地方也四处分散,逼的学生跑来跑去,浪费了不少学习时间。
朱见济作为一名前世受过十九年完整教育的文科生,对这样的学习环境感到非常不满。
于是在宣布教育改革之后,他便命工部赶紧的抽调人手对太学校区进行改建。
这些年制造出的水泥不论产量还是质量都有所提升,朱见济还大为豪迈的自掏腰包,从鼓囊囊的内帑里给工部批了一笔资金,让他们用水泥给太学生修建新房屋。
至于修成什么样子……
直接按着后世的学校模样来安排!
虽然没有钢筋做骨和高质量的水泥,让房子难以修个四五楼高,但二三层楼是可以的。
一些显得混乱的地方被推平,开辟出空地来撒上了草籽,没几天就长出了青青小草,周边用细细的沙石围了一圈,压平以后就呈现出了一个标准操场的模样——
这是用来给太学生跑马锻炼的地方。
还新建了一个食堂,为的就是提高寒门学子的生活水平。
校舍内部,也是套用了后世的模板,搞了上床下桌,安装了玻璃窗户,扑了地龙,使得房间大为敞亮。
唯一的不好之处,便是下水道设施还没弄起来,学生还是只能去公共厕所方便。
教室也是一样规制,里面还装了黑板,以供老师能够更好的传达他的教学思想。
为了陶冶情操,朱见济还让人在学校的道路旁边放了古往今来名人的雕塑,以供学子瞻仰。
话说这件事还让一些学者闹了起来,不但在《文政杂谈》上大放厥词,还通过各种门路,希望皇帝能把自己这个学派的先人安排进去。
朱见济起初没想明白,毕竟他忙着编书呢,后面了解情况后,不由得哑然失笑。
原来在世人眼里,学校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是教书育人的伟大场所。
而能在其中占据一个角落,树立起自己或者自己先辈的塑像,对于任何一个读书人而言都是无比的荣耀。
为了能给师门争光,读书人是能给朱见济摆出很多姿势的。
可惜,朱见济心里已经决定好了把这些荣耀归于何人,他们的闹腾只能算是无用之功。
打着“尊孔复古”的招牌,孔夫子终于从被人供养香火的庙宇里面回到了他最喜欢待的校园中,其他的先贤也随之被请进了新的太学。
比如张衡,比如郑和。
前者还让人说不出多大的反驳点,但后者却是又引起了骚动。
区区一个太监,凭什么进入那么神圣的地方?!
太学生们也非常愤怒,觉得皇帝这是在故意侮辱自己,差点集结起来在皇宫门前跪成一片,请求将郑和雕像撤出。
但当朱见济将世界地图和郑和船队走过的航程摆出来后,这群人的声音就小了很多。
“郑和虽为宦官,可出使列国,功勋卓著,不仅传我大明天威,更于海外开疆拓土,扫除海寇!”
“时至今日,尤有余威震于海外,海上列国如琉球者年年来供……”
“此等事业,自成大丈夫之气概!天下英雄若以出身残缺而论,自恃清高而蔑视于他人,则太史公如何?左丘又是如何?”
这两个人,一个同样被阉,一个则是传说中的瞎子,但都成了此时读书人眼里的贤人。
“眼高手低,不足以成事;困于外物,不足以为贤。”
朱见济在给太学生的口谕里面,让他们好好的思考一下。
反正郑和的雕像,
他朱见济,
立定了!
当皇帝下定决心的时候,读书人靠一张嘴是阻止不了的。
像朱见济他大伯复位后给王振跟也先立庙供奉,谁拦住了?
于京中百姓看来,这群学子更是没事找事。
皇帝自己掏钱给他们修学校已经是无比恩德的,结果还找茬起来了?!
简直是恩将仇报!
要是自个儿,这群学子直接全给劝退,宁愿拿钱喂猪都不愿意给他们白嫖。
不过这等风雨终究是会平静的。
四五个月过去,在徐有贞的亲自监督之下,太学改造完成。
皇帝亲自到来,参与开学大典。
太学生们都穿着统一发放的校服,坐着小板凳在巨大的操场上,等着仰望皇帝的龙颜,聆听天子训示。
可惜放在后排学子的眼里,他们只能看到一个穿着红色常服的人球在高台之上,自成风景。
“今日朕也没什么话可以跟大家说的。”
朱见济为了表示自己的重视,没有坐下,而是提着腰带站在台子上面,朗声说道,“读书,是自己的事。”
“圣贤之言自在书中,各位可自去取那颜如玉、黄金屋。”
“朕希望你们学的,也自在那着人编修好的教材之中了。”
“不过还是要强调一番,今时不同往日!”
“朕喜欢务实之人,学了东西,是要你们经世致用的,而不是学东晋的风流,流觞曲水,清谈度日!”
“何以为经世致用?”
“便是要你们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用于实际之处,而不是流于表面!”
“道德之高却不去教化一方,学识广博却不想开门传道,自以为高明不愿于庶民合流,吃着盘中餐,忘却禾下土……这些都是酸腐文人喜欢做的。”
“朕知道,给匠人官爵之位,让你们不怎么满意。”
“可衣食住行,哪样不是匠人所造?”
“前几年扫荡蒙古,非有新式火器而不可得。曲辕犁、水车,哪样不是造福一方?”
“还望各位学子能明白读书的道理,圣贤的知识传承给你,是需要你运用起来的!”
“切不可将其束之高阁以为神明。”
……
皇帝说了这些话,最后又给学子一段开学祝福,让周洪谟上来强调一番校纪校规,方才转回。
只留下数千名学子在下面脚踏实地仰望天空。
“张兄,你觉得陛下此言如何?”有人暗搓搓的问旁边的同学,心情激荡。
他是从乡下一路苦读到太学的年轻人,能听到皇帝的金口玉言,已然让他激动不已了。
张兄拍腿点头,“自然是大善!”
“陛下的话,都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字字珠玑啊!”
“我也一直觉得,读书若是不用来办事,还不如不读书!”
旁边的人惊讶了,“没想到张兄看上去不学无术,心中竟然有这等超然想法?是我之前以貌取人了!”
“日后还请张兄多多指教!若是能分到同一个宿舍,那更是你我缘份!”
张兄摆手笑道,“好说好说……只是我什么都不会,指教就做不来了,你能帮我叠一下被子就好。”
按照太学的最新规定,除了学生,外人是不允许随意进入校区的。
再怎么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少爷,来了这里也要乖乖自食其力。
“啊?这……”旁边的人愣住了。
就听张兄理直气壮的说道,“读书致用嘛,我什么都不会干,自然什么书也不会读喽!”
“那你怎么进的太学?”旁边的人疑惑。
“我是捐生啊,我父亲掏钱送我进来的!”
张兄胸脯一挺,非常自豪。
……
听到这话的人纷纷沉默了起来。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3/3874/138336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