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孔公诚极为上道
推荐阅读:全能修真者、剑动九天、封神绝仙、混在隋唐、弑邪、黑暗裁决、邪宝、我的超级异能、君仙、无上真仙、
三天后,皇帝下旨,令孔公诚承爵奉圣公,世袭罔替,并且重申南北孔家世系,定南孔为大宗,而北孔为旁系。
只是为了表示皇家优待孔圣之后,孔彦缙极其先祖的衍圣公爵位没有被官方宣布剥夺。
孔公诚谢恩受爵,随后又投桃报李,主动上疏——
“皇恩浩荡,臣不胜惶恐。”
“然北孔之事在前,臣亦忧虑子弟教诲道德……今天子英武仁爱,太子孝悌友善,天下皆知,顾臣自请,后承爵奉圣公者,当有朝廷考核其品行道德,再由天子许之。”
总而言之,孔公诚表现的极为上道。
他心里很明白,一笔写不出两个孔字。
北孔搞成那样,那是历朝历代以来被惯的飘飘然了,本来就是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熊孩子,享福以后直接飞起来了。
南孔发展到现在,也是个大家族,千百族人难保有劣质品,眼下能够比北孔亲戚风评好点,那是因为没有受过北孔那样的优待,还没彻底脱离群众。
孔公诚担心自家在富贵浮华之下,没几代人也堕落下去,然后走上北孔老路。
他是个识时务的人,也的确担得起这一代的南孔长者之名。
不论如何,总得为后代子孙考虑一下。
于是孔公诚主动请求皇帝加强对孔家的管理,每一任奉圣公承爵前要接受考试。
他真的很担心南孔也出一个像孔彦缙那种不读书不修身还不敬上的老不羞。
那种人对于宗族而言,简直是个杀伤力巨大的灾难!
除此之外,孔公诚还提议,孔家之事为天下的读书人敲响了警钟,为了防止他们学着孔家那样堕落,请皇帝下令恢复唐宋之时的某些制度。
科举上,八股文还是要考的,毕竟这是一种做题套路,方便了很多不善于写文章的人,真正的人才也不会因为区区八股文而停止上升的步伐。
君不见后世高考作文也都快混成“八股”了?
此外,要增设算术、策论、明法等科目,以便国家选拔有用之人才。
这种话,如果让朝廷自己提出,难免有喜欢叛逆的家伙反对,但让南孔当家人,身负天下名望的孔公诚说出,即便有抵制者,可也会引出支持派。
北孔的脸面丢尽,他们支持不了,可南孔还行啊!
反正孔夫子后人说的话还是很有用的。
对此,景泰帝欣然笑纳,然后又命孔公诚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当个清贵的官员。
谁让孔公诚也老了?
而且这老头还自述此前从未当官,贸然参与政务,只怕手忙脚乱事倍功半,如果皇帝要给他官做,就去翰林院看书修书的好。
对于科举上的变化,景泰帝为了安抚一下民间的学子,后面也和儿子商量了一番,规定了章程。
他特意下旨强调,“科举之事,非同小可,凡有改动,需仔细斟酌……”
明年就增加数学考试明显是不可能的,那太匆忙了,朱见济也不可能安排一些“1+1”的算法上去充场面。
所以按照官方的意思,会试在四年后才会正式增设数算项目的有关考试,但这几年里,像童生试、乡试这等考试,也会逐渐出现一些算学题,难度应该还会逐年增加。
所以趁着还有时间,大明的读书人们要自己努力努力,把理科成绩赶上来。
“照此看来,以后科举,岂不是要考一些算学?”
当旨意传达到外面,有不少学子哀声连连。
京城这边还好。
有钱的早就在京城这边或租或买好了房子,就为了在好好读书准备科举之余,探听下朝廷的最新动向,了解国家政策,为自己考场上写文章积累素材。
能够从童子试一路爬到会试的地步,大多学子都是脑袋灵敏的做题家。
他们待在京城,自然能够感觉到这几年的动向。
太府寺和皇庄各种业务的开办,
东宫还曾经特意颁发告示,招收民间善于算账的人才,让北京城里的计算机们活动频繁。
而且农会推广后,在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中,也有着算术部分,很明显透露出皇家对于数学的重视。
如果人脉再大一点,在朝廷下旨重新印刷各种数学著作,并且要求大明官方学校将之列为必学科目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所以像《九章算术》和《四元玉鉴》这种书,在各种书店里被人搜刮一空,甚至还有京城学子去拜访了皇庄用来培训人才的地方,企图混入其中,学习学习。
这样一来,明年考不上不算什么,四年后再考一次,把数学学好了,也是一条晋升之路。
反正谁也别拦着自己当官!
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的嘛。
皇帝要我学啥,那就学啥!
了解到这个情况的小太子只是微微一笑,并不限制这群人,唯一的条件,就是让他们交学费。
毕竟,朝廷培训基层干部,那是得自己掏钱的。
这对于国库而言,又是一笔从未有过的支出,也让户部尚书张凤暗自念叨了很久。
以前哪有朝廷教导人还给他补贴的事?
小太子做什么都老成,就是太大方了,好不容易充足起来的国库,没多久就会被他大手大脚的花出去。
朱见济被人打小报告,知道了张凤暗地的小抱怨后,只是嘻嘻一笑,没有理会。
现在让学子们掏点钱出来,也能堵一下张凤的嘴。
反正在这样的年头,能够读上书的,家里都不怎么缺钱。
而其他地方,为了照顾到全国各地的学子,朝廷还用专门驿站和快船去那里下了通知,不管是公办还是私立,学校都得跟着安排来。
不然以此时的消息传递能力,等外地学子进了考场之后才知道要考数学,他们不得应激了?
杭皇后养的那只肥猫应激后尚且会不吃不喝,炸毛半天,更何况士人学子?
也的确有些人反对,但朝廷下了旨,孔圣后裔做保,像于谦这样的大臣默认,区区学子又能做什么?
除非他们再来一次南北榜案。
可惜,这次的科举变化幅度并不是很大,最主要的进士科保持原样,只是增设一些科目,或者多出一两道算术题而已。
听吏部那边透露的消息,等到明年正式科举,还会有更具体的举措出来,反正对于接受旧有教育的学子来说,冲击也不是很大。
想搞事的人是没有足够的基础去发动读书群众的。
所以他们念叨了几句,也就没声了。
君子六艺嘛,礼乐射御书数。
孔圣人都说了要学,你不想学,那又是何居心?!
是不是想学北孔那群人了!
反对的学子呐呐,最后低头不语,只能去找人教自己数学了。
只是为了表示皇家优待孔圣之后,孔彦缙极其先祖的衍圣公爵位没有被官方宣布剥夺。
孔公诚谢恩受爵,随后又投桃报李,主动上疏——
“皇恩浩荡,臣不胜惶恐。”
“然北孔之事在前,臣亦忧虑子弟教诲道德……今天子英武仁爱,太子孝悌友善,天下皆知,顾臣自请,后承爵奉圣公者,当有朝廷考核其品行道德,再由天子许之。”
总而言之,孔公诚表现的极为上道。
他心里很明白,一笔写不出两个孔字。
北孔搞成那样,那是历朝历代以来被惯的飘飘然了,本来就是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熊孩子,享福以后直接飞起来了。
南孔发展到现在,也是个大家族,千百族人难保有劣质品,眼下能够比北孔亲戚风评好点,那是因为没有受过北孔那样的优待,还没彻底脱离群众。
孔公诚担心自家在富贵浮华之下,没几代人也堕落下去,然后走上北孔老路。
他是个识时务的人,也的确担得起这一代的南孔长者之名。
不论如何,总得为后代子孙考虑一下。
于是孔公诚主动请求皇帝加强对孔家的管理,每一任奉圣公承爵前要接受考试。
他真的很担心南孔也出一个像孔彦缙那种不读书不修身还不敬上的老不羞。
那种人对于宗族而言,简直是个杀伤力巨大的灾难!
除此之外,孔公诚还提议,孔家之事为天下的读书人敲响了警钟,为了防止他们学着孔家那样堕落,请皇帝下令恢复唐宋之时的某些制度。
科举上,八股文还是要考的,毕竟这是一种做题套路,方便了很多不善于写文章的人,真正的人才也不会因为区区八股文而停止上升的步伐。
君不见后世高考作文也都快混成“八股”了?
此外,要增设算术、策论、明法等科目,以便国家选拔有用之人才。
这种话,如果让朝廷自己提出,难免有喜欢叛逆的家伙反对,但让南孔当家人,身负天下名望的孔公诚说出,即便有抵制者,可也会引出支持派。
北孔的脸面丢尽,他们支持不了,可南孔还行啊!
反正孔夫子后人说的话还是很有用的。
对此,景泰帝欣然笑纳,然后又命孔公诚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当个清贵的官员。
谁让孔公诚也老了?
而且这老头还自述此前从未当官,贸然参与政务,只怕手忙脚乱事倍功半,如果皇帝要给他官做,就去翰林院看书修书的好。
对于科举上的变化,景泰帝为了安抚一下民间的学子,后面也和儿子商量了一番,规定了章程。
他特意下旨强调,“科举之事,非同小可,凡有改动,需仔细斟酌……”
明年就增加数学考试明显是不可能的,那太匆忙了,朱见济也不可能安排一些“1+1”的算法上去充场面。
所以按照官方的意思,会试在四年后才会正式增设数算项目的有关考试,但这几年里,像童生试、乡试这等考试,也会逐渐出现一些算学题,难度应该还会逐年增加。
所以趁着还有时间,大明的读书人们要自己努力努力,把理科成绩赶上来。
“照此看来,以后科举,岂不是要考一些算学?”
当旨意传达到外面,有不少学子哀声连连。
京城这边还好。
有钱的早就在京城这边或租或买好了房子,就为了在好好读书准备科举之余,探听下朝廷的最新动向,了解国家政策,为自己考场上写文章积累素材。
能够从童子试一路爬到会试的地步,大多学子都是脑袋灵敏的做题家。
他们待在京城,自然能够感觉到这几年的动向。
太府寺和皇庄各种业务的开办,
东宫还曾经特意颁发告示,招收民间善于算账的人才,让北京城里的计算机们活动频繁。
而且农会推广后,在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中,也有着算术部分,很明显透露出皇家对于数学的重视。
如果人脉再大一点,在朝廷下旨重新印刷各种数学著作,并且要求大明官方学校将之列为必学科目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所以像《九章算术》和《四元玉鉴》这种书,在各种书店里被人搜刮一空,甚至还有京城学子去拜访了皇庄用来培训人才的地方,企图混入其中,学习学习。
这样一来,明年考不上不算什么,四年后再考一次,把数学学好了,也是一条晋升之路。
反正谁也别拦着自己当官!
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的嘛。
皇帝要我学啥,那就学啥!
了解到这个情况的小太子只是微微一笑,并不限制这群人,唯一的条件,就是让他们交学费。
毕竟,朝廷培训基层干部,那是得自己掏钱的。
这对于国库而言,又是一笔从未有过的支出,也让户部尚书张凤暗自念叨了很久。
以前哪有朝廷教导人还给他补贴的事?
小太子做什么都老成,就是太大方了,好不容易充足起来的国库,没多久就会被他大手大脚的花出去。
朱见济被人打小报告,知道了张凤暗地的小抱怨后,只是嘻嘻一笑,没有理会。
现在让学子们掏点钱出来,也能堵一下张凤的嘴。
反正在这样的年头,能够读上书的,家里都不怎么缺钱。
而其他地方,为了照顾到全国各地的学子,朝廷还用专门驿站和快船去那里下了通知,不管是公办还是私立,学校都得跟着安排来。
不然以此时的消息传递能力,等外地学子进了考场之后才知道要考数学,他们不得应激了?
杭皇后养的那只肥猫应激后尚且会不吃不喝,炸毛半天,更何况士人学子?
也的确有些人反对,但朝廷下了旨,孔圣后裔做保,像于谦这样的大臣默认,区区学子又能做什么?
除非他们再来一次南北榜案。
可惜,这次的科举变化幅度并不是很大,最主要的进士科保持原样,只是增设一些科目,或者多出一两道算术题而已。
听吏部那边透露的消息,等到明年正式科举,还会有更具体的举措出来,反正对于接受旧有教育的学子来说,冲击也不是很大。
想搞事的人是没有足够的基础去发动读书群众的。
所以他们念叨了几句,也就没声了。
君子六艺嘛,礼乐射御书数。
孔圣人都说了要学,你不想学,那又是何居心?!
是不是想学北孔那群人了!
反对的学子呐呐,最后低头不语,只能去找人教自己数学了。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3/3874/138325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