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2 钱塘潮信
推荐阅读:网游之箭神无双、神医傻妃狠嚣张、叶辰萧初然、重生七零:糙汉老公掐腰宠、龙腾兵王、赘婿神皇、皇帝卸磨杀驴,从边疆开始造反、我以道种铸永生、替嫁新婚夜,植物人老公要离婚、修仙从神秘小鼎开始、
随着局势的剧烈变化,京口便又成了能够左右江东局面的重要焦点,但是作为京口镇将的徐度却并没有因此而感觉到自身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和显赫,反而心情倍感焦灼。
让徐度心情变得无比恶劣的,自然也是南川变乱迅速平定一事。这件事在不同的人看来是有不同的意义,王琳投降之后,侯瑱因为担心唐军矛头会直接指向自己,乖乖选择低头。陈蒨则担心吴兴人心或会受此震慑而产生什么摇摆动荡,便也放弃北进吴郡,选择返回吴兴坐镇。
眼下的京口,看似是朝廷和陈蒨都想要拉拢的对象,但对徐度而言,同样有一个致命的隐患让他寝食不安,那就与他仅有一江之隔、如今已经被唐军驻守的广陵!
所以眼下摆在徐度面前就有一个问题,唐军与朝廷联合解决南川变乱只用了这么短的时间,那么来日解决京口又要多久?
大概朝廷也有了这样的一个觉悟和猜想,陈昌似乎笃定徐度会受此震慑,不敢再违抗朝廷的命令,故而在派出吴明彻前往吴郡定乱后,又派遣使者传信给徐度着其策应配合吴明彻的行动,根本就没考虑到徐度一旦率军离开京口,那么广陵方面的唐军一旦有什么异动,南陈这里又该如何应对。
朝廷没有考虑到,或者刻意的忽略这个问题,徐度对此却不能不考虑,因为京口乃是他安身立命所在。一旦此地发生什么动荡,他的权势地位和利益便都要受到最为直接的影响。
相较于朝廷漫不经心的指令,临川王的态度又要端正得多,除了频频派遣心腹前来游说交流之外,更是在朝廷命令下达不久,便又命人送来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些财货数量之大,饶是见多了大场面的徐度都不由得为之色变。
不过以如今徐度的身份地位,单纯的货利往来也不足以让他做出什么重要的决定,相较于这些财货,更让他感到欣慰的还是由此所体现出来临川王的诚恳态度。
“临川王如此重礼相赠,实在让我受之有愧。尤其如今吴郡正为乱众所据,一路行来想必蜿蜒难行,大王又何必如此大费周章啊!传情寄意,一言即可,重货输赠,也让来回奔走的使员凭添风险!”
尽管心中对临川王的态度很满意,但徐度还是没有直接将真实心意表达出来,望着负责前来拜访的到仲举笑语道:“大王如此豪礼相赠,想必有事相托,到君直言无妨。”
到仲举听到徐度此言,便不由得苦笑一声,旋即便又向徐度抱拳说道:“大王今遣下官前来拜访徐公,确有一事相告,便是吴郡此番事情。实不相瞒,此番入据吴郡之乱众,多半都是自吴兴走出的狂悖游食。
大王原本打算圈禁境中,劝善教化、勒其归乡,却不想这些游食因惧大王威严,竟然出走吴郡,更是直接进犯郡城。而今事态蔓延扩大,也让朝廷震怒,想已有定乱之举待施。
因为事涉吴兴群徒,故而大王希望能由吴兴出兵消弭此乱,避免被朝野有心之人再作利用,更加离间之计、使朝廷疏远大王。徐公国之柱臣,想必能识当中利害,若肯出手相助,大王亦必感激不尽、另有重谢。”
吴郡方面是什么情况,徐度当然也明白,甚至可以确定送来的这些礼货想必就是在吴郡的战利品。
此时听到到仲举这么说,他也没有急于答应或拒绝,而是又笑语问道:“原来事中还有这样的隐情,那么大王希望我能怎么配合?眼下大王想必已经将近吴郡了罢?”
到仲举闻听此言,脸色便不免有些尴尬,略作沉吟后才又说道:“因为未得朝廷所命,大王眼下仍在吴兴……”
徐度听到了这里,本来还有些热情的笑脸顿时便冷了下来,对于到仲举后面的话语也不再认真倾听,随口敷衍几句之后,便借口军务繁忙,着员将到仲举给引出堂去,至于其人所作请求,则就没有什么明确的回应。
“陈氏小儿,当真骄狂自负,大亏父风!以我为呼喝即用的走狗,还是些许货利便可驱用性命的匹夫!”
待到仲举被引走之后,徐度独坐堂中,脸色阴沉的拍案怒声说道,这番话直将随口使派他的陈昌与相凭财货贿结驱使的陈蒨都给骂了一遍,可见这两人的态度做法全都让徐度视为了对自己的冒犯。
由于朝廷罔顾徐度自身的安危诉求,直将广陵让给唐军,此番又强要徐度放弃对江北的防备而配合吴明彻平乱,这让徐度对朝廷颇感失望,心里是真的想联合临川王一起对抗朝廷。
可是当他听到陈蒨如今仍然还龟缩在吴兴老巢、根本就没有北上吴郡,心内顿时便意识到陈蒨进据吴郡可能都是一时过激的冲动之举,根本没有立足吴郡长久经营的打算。
既然如此,地处更加北面的京口自然也就难以与之相互呼应,纵然自己选择与其合作,充其量也不过只是吸引朝廷仇恨、为之分担压力的靶子罢了!
如此一来,京口方面看似左右逢源,但其实无论左右都根本没有将京口作为关乎他们核心利益的盟友来看待,反而被排斥到了权力和矛盾的核心之外。
意识到自身在国中真实的处境之后,徐度心情顿时变得越发恶劣。就在打发过到仲举之后,又有访客来到了京口,乃是自建康而来的蔡景历。
“卿为何人来做说客?”
见到蔡景历之后,徐度有些态度冷淡的开口问道。
蔡景历之前在京口被陈霸先招至麾下,便一直负责掌管军机诏命,也是其心腹之一。只是在后来陈霸先去世后,蔡景历却选择配合临川王陈蒨执掌朝政,只是后来陈蒨受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乖乖交出权柄而前往吴兴,蔡景历并没有选择跟随,而是留在了京中。
之前的蔡景历也算是陈蒨的人,只是上次徐度入京与之会面交谈时,却察觉到蔡景历对时事的一些看法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倾向于临川王。所以此番其人来访,他才会作此发问。
“下官无为谁来,只是心忧使君,正逢闲逸无事,所以离京来访。请问使君当此局势,对于前景后路有何高见?”
蔡景历望着徐度,口中微笑着回答道。
徐度听到这话后脸色才稍微缓和一些,转又叹息道:“逢此艰难世道,谁又有什么谋事的高见,无非且行且思罢了。茂世若无别处高就,不嫌我幕府简陋,不妨留此盘桓些许时日,遇事后我也能不失商讨的对象。”
“使君若是立身迷茫,下官倒有一孔之见,斗胆言于使君以供参详。”
蔡景历并没有回答徐度的招揽,而是又开口说道:“人谓世道艰难,是当真处境苦困、无以谋生,使君作此言论,则不免给人以自夸卖弄之嫌。使君如今位高权重、颐指气使,若仍自谓艰难,则天下谁人可言安定?”
听到蔡景历这么说,徐度先是微微一笑,转又叹息道:“茂世今来笑我矣!外人或是不知我处境如何,难道你也不知?我今远于朝堂、难为肱骨,看似位高权重,实则内外交困,以至于寝食不安。愁困难解,故作颓言,可不是为的夸耀势位。你若有计只需道来,不必做什么夸奇称异的言客姿态。”
“下官所言,诚是发于肺腑,绝非调戏之言。使君所言忧困,实在是让人难以领会,或是心有执迷、不见周全。京口自古以来便为江东首重之地,旧者先主据此而西,遂成霸业。前数历代英主,谁不是据守于此而名着于史?使君据此,竟言愁困,却不知江东多少壮志之士,皆欲以身相代,譬如在下,未知使君肯否?”
蔡景历又望着徐度说道,甚至还配合着做出一个跃跃欲试的表情。
徐度听到这里后,眉头顿时皱的更深,低头沉默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来凝视着蔡景历,口中则厉声喝道:“我以故人相待,蔡某却以危言试探,何也?莫非是欲教我悖反朝廷、作祸江东!”
“使君此言差矣,这才是真正自取灭亡的愚蠢之计!京口重在地势,重镇得遇英主,才能相得益彰。使君虽亦一时名将,较之先主仍然远甚,虽然不足谋江东大势,但既然恃此,却仍然可以谋于一身。”
蔡景历连连摆手说道,表示自己绝没有鼓动徐度犯上作乱的意思,甚至直言徐度也没有相匹配的能力,转而又继续说道:“使君所忧何者,下官略有所知,无非朝野难寄,不知前路从谁。但使君据此南北要冲之地,所望又何必只局限于一江东。
钱塘潮信望似壮阔,较于天下不过微澜,虽趁时而起,亦必随时而消。天下大势渐见分晓,使君前得遇先主遂有半生功勋,而今又逢大势交冲,得享顺逆之时机,顺则同势而兴,逆则随潮而覆。单此一事勇作取舍,使君又何忧之有?”
让徐度心情变得无比恶劣的,自然也是南川变乱迅速平定一事。这件事在不同的人看来是有不同的意义,王琳投降之后,侯瑱因为担心唐军矛头会直接指向自己,乖乖选择低头。陈蒨则担心吴兴人心或会受此震慑而产生什么摇摆动荡,便也放弃北进吴郡,选择返回吴兴坐镇。
眼下的京口,看似是朝廷和陈蒨都想要拉拢的对象,但对徐度而言,同样有一个致命的隐患让他寝食不安,那就与他仅有一江之隔、如今已经被唐军驻守的广陵!
所以眼下摆在徐度面前就有一个问题,唐军与朝廷联合解决南川变乱只用了这么短的时间,那么来日解决京口又要多久?
大概朝廷也有了这样的一个觉悟和猜想,陈昌似乎笃定徐度会受此震慑,不敢再违抗朝廷的命令,故而在派出吴明彻前往吴郡定乱后,又派遣使者传信给徐度着其策应配合吴明彻的行动,根本就没考虑到徐度一旦率军离开京口,那么广陵方面的唐军一旦有什么异动,南陈这里又该如何应对。
朝廷没有考虑到,或者刻意的忽略这个问题,徐度对此却不能不考虑,因为京口乃是他安身立命所在。一旦此地发生什么动荡,他的权势地位和利益便都要受到最为直接的影响。
相较于朝廷漫不经心的指令,临川王的态度又要端正得多,除了频频派遣心腹前来游说交流之外,更是在朝廷命令下达不久,便又命人送来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些财货数量之大,饶是见多了大场面的徐度都不由得为之色变。
不过以如今徐度的身份地位,单纯的货利往来也不足以让他做出什么重要的决定,相较于这些财货,更让他感到欣慰的还是由此所体现出来临川王的诚恳态度。
“临川王如此重礼相赠,实在让我受之有愧。尤其如今吴郡正为乱众所据,一路行来想必蜿蜒难行,大王又何必如此大费周章啊!传情寄意,一言即可,重货输赠,也让来回奔走的使员凭添风险!”
尽管心中对临川王的态度很满意,但徐度还是没有直接将真实心意表达出来,望着负责前来拜访的到仲举笑语道:“大王如此豪礼相赠,想必有事相托,到君直言无妨。”
到仲举听到徐度此言,便不由得苦笑一声,旋即便又向徐度抱拳说道:“大王今遣下官前来拜访徐公,确有一事相告,便是吴郡此番事情。实不相瞒,此番入据吴郡之乱众,多半都是自吴兴走出的狂悖游食。
大王原本打算圈禁境中,劝善教化、勒其归乡,却不想这些游食因惧大王威严,竟然出走吴郡,更是直接进犯郡城。而今事态蔓延扩大,也让朝廷震怒,想已有定乱之举待施。
因为事涉吴兴群徒,故而大王希望能由吴兴出兵消弭此乱,避免被朝野有心之人再作利用,更加离间之计、使朝廷疏远大王。徐公国之柱臣,想必能识当中利害,若肯出手相助,大王亦必感激不尽、另有重谢。”
吴郡方面是什么情况,徐度当然也明白,甚至可以确定送来的这些礼货想必就是在吴郡的战利品。
此时听到到仲举这么说,他也没有急于答应或拒绝,而是又笑语问道:“原来事中还有这样的隐情,那么大王希望我能怎么配合?眼下大王想必已经将近吴郡了罢?”
到仲举闻听此言,脸色便不免有些尴尬,略作沉吟后才又说道:“因为未得朝廷所命,大王眼下仍在吴兴……”
徐度听到了这里,本来还有些热情的笑脸顿时便冷了下来,对于到仲举后面的话语也不再认真倾听,随口敷衍几句之后,便借口军务繁忙,着员将到仲举给引出堂去,至于其人所作请求,则就没有什么明确的回应。
“陈氏小儿,当真骄狂自负,大亏父风!以我为呼喝即用的走狗,还是些许货利便可驱用性命的匹夫!”
待到仲举被引走之后,徐度独坐堂中,脸色阴沉的拍案怒声说道,这番话直将随口使派他的陈昌与相凭财货贿结驱使的陈蒨都给骂了一遍,可见这两人的态度做法全都让徐度视为了对自己的冒犯。
由于朝廷罔顾徐度自身的安危诉求,直将广陵让给唐军,此番又强要徐度放弃对江北的防备而配合吴明彻平乱,这让徐度对朝廷颇感失望,心里是真的想联合临川王一起对抗朝廷。
可是当他听到陈蒨如今仍然还龟缩在吴兴老巢、根本就没有北上吴郡,心内顿时便意识到陈蒨进据吴郡可能都是一时过激的冲动之举,根本没有立足吴郡长久经营的打算。
既然如此,地处更加北面的京口自然也就难以与之相互呼应,纵然自己选择与其合作,充其量也不过只是吸引朝廷仇恨、为之分担压力的靶子罢了!
如此一来,京口方面看似左右逢源,但其实无论左右都根本没有将京口作为关乎他们核心利益的盟友来看待,反而被排斥到了权力和矛盾的核心之外。
意识到自身在国中真实的处境之后,徐度心情顿时变得越发恶劣。就在打发过到仲举之后,又有访客来到了京口,乃是自建康而来的蔡景历。
“卿为何人来做说客?”
见到蔡景历之后,徐度有些态度冷淡的开口问道。
蔡景历之前在京口被陈霸先招至麾下,便一直负责掌管军机诏命,也是其心腹之一。只是在后来陈霸先去世后,蔡景历却选择配合临川王陈蒨执掌朝政,只是后来陈蒨受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乖乖交出权柄而前往吴兴,蔡景历并没有选择跟随,而是留在了京中。
之前的蔡景历也算是陈蒨的人,只是上次徐度入京与之会面交谈时,却察觉到蔡景历对时事的一些看法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倾向于临川王。所以此番其人来访,他才会作此发问。
“下官无为谁来,只是心忧使君,正逢闲逸无事,所以离京来访。请问使君当此局势,对于前景后路有何高见?”
蔡景历望着徐度,口中微笑着回答道。
徐度听到这话后脸色才稍微缓和一些,转又叹息道:“逢此艰难世道,谁又有什么谋事的高见,无非且行且思罢了。茂世若无别处高就,不嫌我幕府简陋,不妨留此盘桓些许时日,遇事后我也能不失商讨的对象。”
“使君若是立身迷茫,下官倒有一孔之见,斗胆言于使君以供参详。”
蔡景历并没有回答徐度的招揽,而是又开口说道:“人谓世道艰难,是当真处境苦困、无以谋生,使君作此言论,则不免给人以自夸卖弄之嫌。使君如今位高权重、颐指气使,若仍自谓艰难,则天下谁人可言安定?”
听到蔡景历这么说,徐度先是微微一笑,转又叹息道:“茂世今来笑我矣!外人或是不知我处境如何,难道你也不知?我今远于朝堂、难为肱骨,看似位高权重,实则内外交困,以至于寝食不安。愁困难解,故作颓言,可不是为的夸耀势位。你若有计只需道来,不必做什么夸奇称异的言客姿态。”
“下官所言,诚是发于肺腑,绝非调戏之言。使君所言忧困,实在是让人难以领会,或是心有执迷、不见周全。京口自古以来便为江东首重之地,旧者先主据此而西,遂成霸业。前数历代英主,谁不是据守于此而名着于史?使君据此,竟言愁困,却不知江东多少壮志之士,皆欲以身相代,譬如在下,未知使君肯否?”
蔡景历又望着徐度说道,甚至还配合着做出一个跃跃欲试的表情。
徐度听到这里后,眉头顿时皱的更深,低头沉默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来凝视着蔡景历,口中则厉声喝道:“我以故人相待,蔡某却以危言试探,何也?莫非是欲教我悖反朝廷、作祸江东!”
“使君此言差矣,这才是真正自取灭亡的愚蠢之计!京口重在地势,重镇得遇英主,才能相得益彰。使君虽亦一时名将,较之先主仍然远甚,虽然不足谋江东大势,但既然恃此,却仍然可以谋于一身。”
蔡景历连连摆手说道,表示自己绝没有鼓动徐度犯上作乱的意思,甚至直言徐度也没有相匹配的能力,转而又继续说道:“使君所忧何者,下官略有所知,无非朝野难寄,不知前路从谁。但使君据此南北要冲之地,所望又何必只局限于一江东。
钱塘潮信望似壮阔,较于天下不过微澜,虽趁时而起,亦必随时而消。天下大势渐见分晓,使君前得遇先主遂有半生功勋,而今又逢大势交冲,得享顺逆之时机,顺则同势而兴,逆则随潮而覆。单此一事勇作取舍,使君又何忧之有?”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3/3205/241539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