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穆顺送密信
推荐阅读:王觉、炼气之修真者、无限世界的老司机、生活法则、玉仙缘、血滴子、啸剑天河、青芫世家、校园“黑帮”、亡灵之眼、
孙权得知曹操再度南下的消息后,急忙传令都督鲁肃,先不要急着去讨要荆州,立刻率领屯扎在陆口的大军,向合淝、濡须一带进军并布下防线。
江东这边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其实曹操这边虽然已经有了南征的意向,暂时却并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
而曹军之所以未能大举南下,归根结底是源于参军傅干的一封谏书。
“干闻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相济,而后王业成。
(我听闻使用武力必须具有威慑力,使用文治必须施以恩德,只有威德相济,才能成王者大业。)
往者天下大乱,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耳。
(往昔天下大乱,主公用武力平复,十成之中平复了九成,如今还剩下不肯听从王命的势力,只有东吴和西蜀。)
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胜。
(东吴有长江之险,西蜀有群山阻路,仅仅靠威德是不能取胜的。)
愚以为且宜增修文德,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
(我认为应该加强文治,广施恩德,休养军队,等待时机。)
今若举数十万之众,顿长江之滨,倘贼凭险深藏,使我士马不得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天威屈矣。惟明公详察焉。”
(若是带领几十万大军停顿在长江岸边,万一敌人倚靠天险固守不出,使我军兵马无法施展能力,计谋也无从用起,岂不是影响主公的威望,还请明察。)
曹操看完谏书之后深以为然,于是不再有南征的念头,开始在属地兴建学校,并大量聘请文士。
又有侍中王粲、杜袭、卫凯、和洽四人,迎合上意,准备发动群臣推举,尊曹操为“魏王”。
荀彧的侄子中书令荀攸对此明确表示反对:“不可,丞相已经官至魏公,荣加九锡,已经是到了人臣的极限。如今若是再升为王爵,实在于理不合!”
这话很快被有心人传到了曹操的耳中,后者顿时大怒:“此人是想要仿效荀彧么?”
荀攸听到曹操这句诛心之话后,一时间忧愤成疾,在床上卧病十多天之后,终于不治而亡,时年五十八岁。
不过他也没有白死,曹操得知他的死讯之后,为了避免落人口舌,还是让群臣停止了推举他为“魏王”的举动。
某日曹操带剑入宫,献帝正和伏皇后坐着闲聊,皇后看见曹操上殿,急忙起身躲到屏风后,只剩下献帝一人,战战栗栗地站在原地。
曹操问献帝道:“孙权和刘备割据一方,不遵朝廷法令,应当如何处置?”
献帝一时吃不准他的用意,只能含糊回了一句:“一切皆由魏公裁决。”
谁知曹操却变了脸色,怒道:“陛下说这句话,若是被外人听见,岂不是要说我欺君?”
献帝听完后苦笑不已,壮着胆子回了一句:“若是魏公肯好好辅佐朕,自然是最好;若是不愿,还请开恩放过朕。”
这句话一出,曹操顿时吃瘪,毕竟从名义上来说,他只是个臣子,若是将献帝逼得太狠,难免会落入天下人的口舌。
所以他只能狠狠瞪了献帝一眼,随即用力一挥衣袖,也不行礼告退,就这么大步流星地走出了殿门。
献帝痴痴呆呆地看着曹操离去,当皇帝当到自己这个份上,也实在是凄惨到了极致。
身边一名亲近的宦官又神色隐秘地说道:“宫外都在传言,说魏公想要自立为王,只怕他已经有了篡位之心。”
此时伏皇后又从屏风后走了出来,听见宦官的话后,献帝顿时和皇后四目相对,最后忍不住抱头痛哭起来。
伏皇后哭了半天,突然想起一件事:“妾父伏完,常有诛杀曹操之心,我这就修书一封,与父亲再商量此事。”
献帝却有些拿捏不定:“昔日董承办事不密,反遭大祸,全家都被曹操诛杀,皇后所说之事若是再度泄露,朕与你恐怕都要小命不保。”
伏皇后咬牙道:“与其这般早晚提心吊胆、如坐针毡地活着,倒不如干脆死去!妾看宦官中也有忠义可托付者,比如穆顺,可让他前去送信。”
献帝这才下定决心,命将穆顺召来,随后屏退无关人等,面色沉痛地哭诉道:“曹操贼子,想要自立为魏王,早晚必然会行篡位之事。朕想要让皇后之父伏完秘密诛杀此贼。只是这皇宫之中,多是曹操心腹,难以托付。朕想要将皇后密信,寄给伏完,此信只能让你去送,想必你不会辜负朕之信任。”
穆顺听完,一头磕在地上,颤声道:“臣感念陛下信任,当以死报效,这便去为陛下送信。”
在屏风后听了许久的伏皇后这才现出身影,并将手中的亲笔信递给了穆顺,后者接过信来,见是一张薄薄的白帛。
他微微沉思之后,当着皇帝和皇后的面打散了头发,将白帛折叠起来后藏进发髻中,随后再慢慢将头发盘起,戴上冠帽。
准备妥当之后,他拜别帝、后,找机会偷偷出了皇宫,来到伏完府上,将密信递呈了上去。
伏完看过皇后的密信,沉思许久之后对着穆顺说道:“曹操耳目太多,此事不可操之过急。若是江东的孙权和西川的刘备,能够起兵响应,曹操必然会亲自前往。然后便可乘他不在朝中时,联合那些心存忠义的大臣,一同图谋起事。如此内外夹攻,方有胜算。”
穆顺点点头:“那不如请国丈写信回复陛下与皇后,请陛下降一道密诏,再派人去东吴和西蜀,令孙权和刘备一同起兵,讨贼救主。”
伏完听完后并无疑义,当即也裁剪了一张白帛,写下一封回信,然后穆顺故技重施,将这封回信也藏在发髻中,带回了皇宫。
自从当初董承衣带诏一事之后,在曹操的严令之下,皇宫就被看管的十分严密。
穆顺自以为行事隐秘,谁知他偷偷进出皇宫的事,早已被看守宫门的侍卫报告了上去。
所以当他拿到伏完的回信回宫的时候,就被特意赶来守候的曹操,在宫门口抓了个正着!
曹操冷眼看着神情略显慌张的穆顺,问道:“为何不经禀报,私自出宫?”
穆顺反应倒也不慢,当即答道:“皇后突然有恙,因此命我出宫求医。”
曹操自然不信:“皇后生病,为何不找太医?你去宫外找的医者又在哪里?”
穆顺被他问得难以解释,只能含糊其辞道:“医者尚未到来。”
曹操见他神情紧张,心里更是疑惑,于是命手下对其搜身检查。
两名随从闻声上前,仔仔细细查遍了穆顺全身,却一无所获,甚至曹操还亲自动手,将他的帽子都取了下来细细观看,却也并无发现。
于是曹操顺手将帽子递回,穆顺急忙双手接过,或许是因为紧张过度,竟然将帽子都戴反了。
曹操好笑之下又疑心大起,当即命人将穆顺的帽子再度取下,并强行解开了他的发髻,一张轻薄的白色绢帛从头发中飘落了下来.......
江东这边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其实曹操这边虽然已经有了南征的意向,暂时却并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
而曹军之所以未能大举南下,归根结底是源于参军傅干的一封谏书。
“干闻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相济,而后王业成。
(我听闻使用武力必须具有威慑力,使用文治必须施以恩德,只有威德相济,才能成王者大业。)
往者天下大乱,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耳。
(往昔天下大乱,主公用武力平复,十成之中平复了九成,如今还剩下不肯听从王命的势力,只有东吴和西蜀。)
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胜。
(东吴有长江之险,西蜀有群山阻路,仅仅靠威德是不能取胜的。)
愚以为且宜增修文德,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
(我认为应该加强文治,广施恩德,休养军队,等待时机。)
今若举数十万之众,顿长江之滨,倘贼凭险深藏,使我士马不得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天威屈矣。惟明公详察焉。”
(若是带领几十万大军停顿在长江岸边,万一敌人倚靠天险固守不出,使我军兵马无法施展能力,计谋也无从用起,岂不是影响主公的威望,还请明察。)
曹操看完谏书之后深以为然,于是不再有南征的念头,开始在属地兴建学校,并大量聘请文士。
又有侍中王粲、杜袭、卫凯、和洽四人,迎合上意,准备发动群臣推举,尊曹操为“魏王”。
荀彧的侄子中书令荀攸对此明确表示反对:“不可,丞相已经官至魏公,荣加九锡,已经是到了人臣的极限。如今若是再升为王爵,实在于理不合!”
这话很快被有心人传到了曹操的耳中,后者顿时大怒:“此人是想要仿效荀彧么?”
荀攸听到曹操这句诛心之话后,一时间忧愤成疾,在床上卧病十多天之后,终于不治而亡,时年五十八岁。
不过他也没有白死,曹操得知他的死讯之后,为了避免落人口舌,还是让群臣停止了推举他为“魏王”的举动。
某日曹操带剑入宫,献帝正和伏皇后坐着闲聊,皇后看见曹操上殿,急忙起身躲到屏风后,只剩下献帝一人,战战栗栗地站在原地。
曹操问献帝道:“孙权和刘备割据一方,不遵朝廷法令,应当如何处置?”
献帝一时吃不准他的用意,只能含糊回了一句:“一切皆由魏公裁决。”
谁知曹操却变了脸色,怒道:“陛下说这句话,若是被外人听见,岂不是要说我欺君?”
献帝听完后苦笑不已,壮着胆子回了一句:“若是魏公肯好好辅佐朕,自然是最好;若是不愿,还请开恩放过朕。”
这句话一出,曹操顿时吃瘪,毕竟从名义上来说,他只是个臣子,若是将献帝逼得太狠,难免会落入天下人的口舌。
所以他只能狠狠瞪了献帝一眼,随即用力一挥衣袖,也不行礼告退,就这么大步流星地走出了殿门。
献帝痴痴呆呆地看着曹操离去,当皇帝当到自己这个份上,也实在是凄惨到了极致。
身边一名亲近的宦官又神色隐秘地说道:“宫外都在传言,说魏公想要自立为王,只怕他已经有了篡位之心。”
此时伏皇后又从屏风后走了出来,听见宦官的话后,献帝顿时和皇后四目相对,最后忍不住抱头痛哭起来。
伏皇后哭了半天,突然想起一件事:“妾父伏完,常有诛杀曹操之心,我这就修书一封,与父亲再商量此事。”
献帝却有些拿捏不定:“昔日董承办事不密,反遭大祸,全家都被曹操诛杀,皇后所说之事若是再度泄露,朕与你恐怕都要小命不保。”
伏皇后咬牙道:“与其这般早晚提心吊胆、如坐针毡地活着,倒不如干脆死去!妾看宦官中也有忠义可托付者,比如穆顺,可让他前去送信。”
献帝这才下定决心,命将穆顺召来,随后屏退无关人等,面色沉痛地哭诉道:“曹操贼子,想要自立为魏王,早晚必然会行篡位之事。朕想要让皇后之父伏完秘密诛杀此贼。只是这皇宫之中,多是曹操心腹,难以托付。朕想要将皇后密信,寄给伏完,此信只能让你去送,想必你不会辜负朕之信任。”
穆顺听完,一头磕在地上,颤声道:“臣感念陛下信任,当以死报效,这便去为陛下送信。”
在屏风后听了许久的伏皇后这才现出身影,并将手中的亲笔信递给了穆顺,后者接过信来,见是一张薄薄的白帛。
他微微沉思之后,当着皇帝和皇后的面打散了头发,将白帛折叠起来后藏进发髻中,随后再慢慢将头发盘起,戴上冠帽。
准备妥当之后,他拜别帝、后,找机会偷偷出了皇宫,来到伏完府上,将密信递呈了上去。
伏完看过皇后的密信,沉思许久之后对着穆顺说道:“曹操耳目太多,此事不可操之过急。若是江东的孙权和西川的刘备,能够起兵响应,曹操必然会亲自前往。然后便可乘他不在朝中时,联合那些心存忠义的大臣,一同图谋起事。如此内外夹攻,方有胜算。”
穆顺点点头:“那不如请国丈写信回复陛下与皇后,请陛下降一道密诏,再派人去东吴和西蜀,令孙权和刘备一同起兵,讨贼救主。”
伏完听完后并无疑义,当即也裁剪了一张白帛,写下一封回信,然后穆顺故技重施,将这封回信也藏在发髻中,带回了皇宫。
自从当初董承衣带诏一事之后,在曹操的严令之下,皇宫就被看管的十分严密。
穆顺自以为行事隐秘,谁知他偷偷进出皇宫的事,早已被看守宫门的侍卫报告了上去。
所以当他拿到伏完的回信回宫的时候,就被特意赶来守候的曹操,在宫门口抓了个正着!
曹操冷眼看着神情略显慌张的穆顺,问道:“为何不经禀报,私自出宫?”
穆顺反应倒也不慢,当即答道:“皇后突然有恙,因此命我出宫求医。”
曹操自然不信:“皇后生病,为何不找太医?你去宫外找的医者又在哪里?”
穆顺被他问得难以解释,只能含糊其辞道:“医者尚未到来。”
曹操见他神情紧张,心里更是疑惑,于是命手下对其搜身检查。
两名随从闻声上前,仔仔细细查遍了穆顺全身,却一无所获,甚至曹操还亲自动手,将他的帽子都取了下来细细观看,却也并无发现。
于是曹操顺手将帽子递回,穆顺急忙双手接过,或许是因为紧张过度,竟然将帽子都戴反了。
曹操好笑之下又疑心大起,当即命人将穆顺的帽子再度取下,并强行解开了他的发髻,一张轻薄的白色绢帛从头发中飘落了下来.......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2/2964/104915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