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卷·词条释义

推荐阅读:我竟穿越成了反派开消防车救援的我,惨遭戏子封路长生路行阿白吃从作曲人到文娱巨星观云海重生后我成了拼爹界杠把子林星洁竺清月徐向阳我体内有仙府战争游戏指挥官赵天宇夏方莺汪希儿凌天剑神凌尘夏云馨徐若烟重生航空强国拳行天下

    【潜意识论】
    本书杜撰部分。
    潜意识一直以来,都是被认定为是理智思维的一部分,就像是电脑里的程序规则。但问题是,潜意识可以主动启动,而且管理的优先级高过理智本身。因为这个规则,所以你无法用命令电脑自爆。或者说,你可以用一个特别大的游戏让电脑的显卡烧坏,但是你无法用知识把你的大脑给挤爆,因为到了极限,你自己会昏倒。昏厥是对人体和精神的一种保护。你无法控制潜意识。
    这就像小时候上微机课,你可以用你的电脑打游戏,但是老师在讲台上可以控制你的电脑,让你不能打开游戏。潜意识现在就是这样的存在,不是理智的附属品,甚至比理智本身更像身体的主人,连身体要不要发烧都能控制,这种事超级管理员的权限,这种囚徒一样的设定,有些让人绝望。
    【意识矛盾】
    本书杜撰部分。
    有很多的心理疾病,是人的潜意识和意识不协调造成的。意识就是理智,潜意识就是本能。当本能和理智开始冲突,人就会有纠结的情绪。
    就像是捡到了一个钱包,理智告诉你要还给失主,但潜意识却告诉你占为己有。很多人就在这种纠结中,心情郁郁寡欢。
    有的身体疾病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情绪引起的。就是因为压抑的情绪,导致出现内分泌失调、失眠的等情况,时间久了,身体也会生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忧思成疾。
    【记忆植入】
    德国有心理学家做过相关实验,成功对实验者编造了一段完全不存在,但是他们相信发生过的童年回忆。
    所以记忆是可以被篡改的!只要满足三大条件。
    第一个条件,想篡改的记忆必须合理。也就是必须要用共通性,让人觉得是可以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合理性非常重要!如果编出来什么遇见神仙之类的,肯定没人信!
    第二个条件,必须有信得过的人帮助确认真实性。一个陌生人跟你说过去的事情,你不会相信。但是这个人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特别信任的人,那么你就不会有怀疑。因为你信任他们。
    第三个条件,重复。在不断的重复之后,印象加深,虚假的记忆才会开始重构。
    【真实痛苦与思维痛苦】
    本书杜撰部分。
    人痛苦的根源,仅仅是来自于思维的矛盾。这个世界上,除了身体受伤以外的一切痛苦,都来源于人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说,除了身体的痛苦是真实的,其余的痛苦,什么爱恨情仇,都是不真实存在的痛苦。
    一个人因为一件事痛苦,但是如果失忆了,是不是马上就不痛苦了?但如果一个人骨折了,就必须要老老实实的治好,不可能一下子就变好了。这是真实的生理痛苦。
    所以说,只有生理上的痛苦是真实的,其余的痛苦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真实,都是大脑自我矛盾的产物。思维是痛苦。
    【阈值】
    阈值又叫临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此一名词广泛用于各方面,包括建筑学、生物学、飞行、化学、电信、电学、心理学等。
    越是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人,越会做出格的事情。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的享受,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见得太多,得到太多,阈值太高了,需要更强烈的刺激。
    【智力相容性】
    其实恋爱关系中,两个人的智力其实是有关联性的。因为人和人之间智商差距太大,是很难沟通的。所以人们通常都会和自己智商差不多的人在一起,这就是智力相容性。
    【恋爱与隐性人格】
    一般来说,你喜欢的某个人,其实对应的恰恰是你的隐形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两个人相爱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种非你不可的笃定,其实是来源于潜意识的熟悉感。
    你可以迫于现实和一个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即使你们没有任何的矛盾,甚至生活越来越好,但后面的日子还会非常煎熬。这种煎熬不是来源于现实伤害,而是心理的伤害。除了生理受伤以外,其他任何的痛苦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虚假的。所以这就从侧面证明了,你的潜意识在抵触这个人。
    当你的理智思维无法控制自己去想念一个人的时候,那就是爱上了那个人。而这种感觉的初始,一定是某种让你心动的感觉。这种感觉被文学家和诗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抽象概念,但是在心理学家的角度里,这其实是一种熟悉感。
    你在对方的举手投足之间,看到深埋在潜意识中的另一个自己,也就是被自己潜意识压抑的隐性人格。
    【完美心理与完整感】
    强迫症一种。其实每个人都有完美心理,这种心理包含着每个人的方方面面,就算不是处女座,也会如此。就像有的人定期剪头发,剪指甲,就是因为多余的头发和指甲,对他来说是多余的,不能忍耐的,所以必须要把身体多余的部分给清理掉,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完整感。
    【躯体完整性认知】
    每个人都有一种身体完整性的认知,超过这个认知的部分,就是多余。而多余的部分,必须清理。
    就像有很多人,喜欢在网上看牙齿矫正、智齿拔牙、清理黑头、可视掏耳、骨骼矫正,甚至是脚部甲沟炎清理的视频。这种视频内容有时候会血腥甚至污浊,但看这种视频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爽快和舒适感。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视频满足了潜意识中的那种身体完整性的认知。就像是强迫症看到不规整的东西被清理一样,很爽。
    【启动效应】
    primingeffect,启动效应。人会因为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从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这也是潜意识的一种体验。人会被自我没有意识到的周边刺激所影响,从而改变行为。
    比如一家超市,只要让面包的香味充斥整个空间,人们就会不知不觉的买更多的东西。再或者,酒吧里都是劲爆的音乐。但只要在喝酒前,听到劲爆的摇滚乐,人们就会觉得这杯酒的酒劲比平时都要大。
    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说闻到面包的香味,大脑会倾向于发出和食物有关的信息或者指令,让你购买更的东西。还有很多人喝酒要看气氛,自己一个人在家喝,就喝不下去。但是有人陪着,就喝得下去,其实也是有道理
    【双相情感障碍】
    又名双相障碍、躁郁症,是一种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
    当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而当抑郁发作时,患者又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
    其临床表现复杂,其复杂性体现在情绪低落或者高涨、反复、交替、不规则呈现的同时,伴有注意力分散、轻率、夸大、思维奔逸、高反应性、睡眠减少和言语增多等紊乱症状。还常见焦虑症、强迫症、滥用金钱,还会出现幻听、被害妄想症、精神高度紧张等精神病症状。
    其病因多形演变,发作性、循环往复性、混合迁徙性、潮起潮落式病程不一而足,比如3个抑郁期跟着2个躁狂期。间歇期或长或短,间歇期社会功能相对正常,但会对大脑的功能损害,反复发作后,会出现发作频率越快、病情越发复杂的情况。
    【过去回避心理】
    本书杜撰。小时候做了很蠢的事情,长大后没有记得,你混的风生水起,你正开心的时候却发现人群中有一个你小时候的玩伴,这个玩伴如今已经和你很陌生了,但是他却知道你所有的糗事。
    这个时候,人最正常的心理是努力回避,回避不了就交好,试探询问,总之是避免自己曾经的糗事再公之于世。甚至连带着你看向这位玩伴,心理也是有些不喜的。
    【心理学善恶论】
    本书杜撰。在心理学研究这个维度,用社会上简单的善恶去判断正确与否,根本是不可理喻的,因为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就和正常人无关!
    人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心理学很正常正统的研究,所以稍微有一点出格就无法忍耐。但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不要用完美的角度去看待心理学,如果说现代医学是建立在无数人的白骨上,那么心理学其实也差不多如此。真的不是那么伟光正,必然要伴随黑暗。
    【盖奇的头骨】
    神经学历史上最有名的病人,盖奇。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被一根铁棍穿破了头骨,铁棍从头顶向下贯穿,从左侧脸部穿出。但是在这样的重伤下,他居然活了下了。可是从此以后,性情大变。原本是彬彬有礼的绅士,变成了粗俗无力,无视规则。
    就是因为他,神经学家们才发现,原来盖奇被铁棍贯穿损害的大脑前额皮质,原来和理性规划与自控有关。所以在这部分被损伤后,整个人性情大变。这也开启了一个新篇章,生理医学和心理医学的结合,从这里开始。
    【无畏者的潜能激发】
    1796年的德国歌廷根大学,有一很有数学天赋的个19岁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青年做着做着,感到越来越吃力。他觉得这是导师给自己提升了难度,于是认真的研究,可还是毫无进展。但是这却激起了青年的斗志,他开始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用了整整一夜,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第二天,他对导师说第三道题对自己来说太难了,辜负了导师对他的期望。但是导师看到那第三道题后,当场惊呆了。因为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是昨天导师自己钻研无果后,不小心夹在青年的作业里。这道题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这个青年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
    这个青年,就是有数学王子之称的高斯。多年后他回忆起这件事,总是说当时如果有人告诉他,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他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这道题。
    【心理暗示的恋爱锚点】
    发自肺腑真诚的夸对方,然后注意对方的表情,如果发现你夸到了点子上,接下来马上进行你的心理暗示,让你的存在和对方刚刚被夸的愉悦心理达成被动的连锁反应。比如你夸对方很好,对方很开心,你马上就要说,我觉得你和我在一起之后才这么好了,你和我在一起总是这么开心。时间久了,对方就会在潜意识里,把开心的心情和你连接在一起。你就成功了。
    【青蛙效应】
    把活青蛙放进热水锅,它会迅速跳出。但把它放进冷水里慢慢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等水温高到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于是被活活煮死。
    越是突变事件,就越容易引起人们警觉,反而不易对人造成真正的威胁。真正容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恶化无法察觉。
    【电梯镜子效应】
    名称为杜撰,效应内容为真实。
    人在观测或者感知到自己所处环境的时候,或者说观察到自己形象的时候,会变得克制冷静。而如果观测不到,就会变得极端。
    电梯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镜子的。早期的美国很多人都选择在电梯里作案。警方破获了一些案子之后,发现这些犯罪的人,都有自己体面的工作,而且也没有犯罪前科。
    但是在电梯狭小封闭的环境,人和人的距离又比较近的时候,人的理智思维会被慢慢消退,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就开始逐渐充斥大脑。当然最多的就是关于艳遇的幻想。
    同时,人是一种很容易被情绪操控的生物。理智思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都是很罕见的。很多人认为自己理智,其实完全不理智。
    只要有一些让人感兴趣的东西,人的情绪就会变得不可控,理智会被瞬间抛弃。
    而电梯犯罪案也就是这么产生的,可能你本来就是一个好人,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下,那样的空间下,在情绪的撩拨之下,瞬间上头,然后在一秒钟内铸成大错。
    当你理智思维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你已经做完了犯罪的启动环节,这时候紧张、害怕、兴奋的心情交杂,情绪再上头,就不管不顾了。
    在心理学家发现了这个原因之后,警方尝试了播出广告,张贴警示,增加人手等方式,但都不能减少电梯里的犯罪率。最后,在心理学家的建议下,电梯了摆放了镜子。随后,犯罪率直线下降。
    原因就是当人情绪上头,有犯罪冲动的时候,会从电梯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样子。这种直视自己的感觉,会在潜意识提醒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增强对犯罪的羞耻心理。
    而就是这种“提醒”出来的羞耻心理,会让人瞬间冷静。在这种心理作用的影响下,这种因为情绪失控导致的突发行为,直接被有效遏制。后来随着科技发展,电梯里的镜子少了,但是电梯墙壁一定是可以反光的。
    【习惯性脑补】
    本书部分杜撰。潜意识对自我认知的事物,是有一种盲目自信的。整体性知觉优于细节。在熟悉的领域,人的大脑会进行习惯性脑补。
    之所以会这样,也是潜意识的一种自我保护。因为大脑虽然是最精密的仪器,但是信息处理能力也是有限的。大脑的运算能力有限,如果同时进行逐字分析和整体分析,会造成不必要的精力损耗。这个可以参考电脑CPU的处理运算能力。所以在‘节能’的前提下,在处理一些信息的时候,大脑会自动调整模式。陌生一点的东西,会注重细节。而熟悉的东西,则是整体优于细节。
    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人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最开始得到的消息,其实是细节的,碎片化的。而多次阅读,熟悉之后,才能以更加整体的角度,去认知这本书的内容。
    潜意识永远是以保护自身为第一准则。潜意识永远不会破坏这一点。所以这种大脑阅读模式的切换,本身只是潜意识为了保护大脑的处理器,所以采取的降温手段。所以习惯性的脑补,本质上是一种保护。当你获得了一段内容后,大脑不会凭空生成内容,而是会先从大脑已经存在的记忆中挑选合适的片段,进行补充。这种补充就是脑补。这也是节省大脑的算力。记忆不是毫无用处的,而是作为大脑处理信息的素材补充。
    【错字效应】
    本书杜撰。
    一本书,一篇论文,或者是写的任何东西,这都是自己的作品,是你自己思想的凝结。所以每一个字都是你自己写出来的,你肯定对每一段每一句都无比熟悉。以至于你在检查的时候,其实是很难一字一句的看,因为太熟悉了,你潜意识在脑补正确答案,因此你的视线会忍不住的快速往下飘。
    因为在作者本人的大脑里,这不是一个一个的汉字,而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大脑会注重全体性,而不是细节。这就是整体性知觉会优先于细节。所以当自己去检查的时候,一些看起来很明显的少字、缺词、错字,却因为大脑对剧情的完整性脑补,而直接忽略,根本看不出有什么问题,甚至觉得完全没错。
    而读者或者旁观者,因为没看过这些内容,阅读的时候自然会很慢,先在脑海中有每个字,然后是一句话,然后是一段剧情,才有的画面。因此,能很快的看到书中的错别字。
    【吊桥效应补充】
    如果一个人在与别人会面时精神处于非常激动的状态,那就会大幅增加其获得浪漫感觉的机会。也表明,在惊慌、激动和爱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当人居于危险的情境中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应的恐惧之情,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时候,人的潜意识为了安慰惊慌失措的自己,潜意识会对自己的生理表现寻求一个合适的解释,这时候是会避免“吊桥”环境的危险性刺激,从而微量的麻痹自己。于是爱情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对于潜意识来说,就是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潜意识宁愿让你陷入一场无疾而终,甚至痛苦万分的恋爱,都不会让你的在生理上有损伤。因为潜意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首先保护的身体而非灵魂。
    潜意识在危险情况下,直接对生理唤醒进行了错误归因,即对于吊桥上的一些人,本来是危险的环境致使他们心跳过速,但是他们却将这错误地理解为是另一个人的魅力所致了。
    所以很多女生在理智的时候,是不会选择那种不良选项的,甚至她内心也是下意识觉得危险,害怕的。但恰恰是这种下意识的危险害怕,导致她慢慢以为这是一种心动。
    【巴纳姆效应】
    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比如算命先生还有星座,都是这个原理。
    【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这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
    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与幸存者偏差类似,数据的筛选还导致“伯克松悖论”,以及电话民调偏差等。
    为什么这种不好事偏偏落到自己的身上?如果有这种错觉,是因为当自己获得好处的时候,自己从来不觉得那是意外,只觉得那是自己应该的。只有遇见坏事,才觉得这原本是可以避开的。这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追星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粉丝追星的根源其实是一种自我潜意识的弥补心理。比如喜欢打篮球的人就喜欢一个球星,或者一个明星长得好看符合粉丝潜意识的择偶标准。这就是一种需求关系,自我的认同感,贩卖一个美梦。
    【语言改变与人格转换】
    一种语言,就是一种逻辑思维。语言,也是潜意识对人思维施加影响的一种方式。在长久的语言切换中,学习者的思维模式和人格特性会像对应语言的当地人靠拢,认知模式和处理信息的模式都会有所不同,甚至还有性格重新塑造的可能性。
    能自由使用两种语言以上的人,在说不同语言的时候,大脑的思维模式和本身的性格特征,会有不一样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换了一个人格也没问题。这对于其他人来说,当然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这种切换会刺激大脑,让人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聪慧。
    【表演型人格障碍】
    包含癔症型及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女性较多见。
    这种人格障碍以人格的过分感情化,以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征。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常带有挑逗性,以此展现其自信,并且十分关注自己的外表。
    以自我表演,过分的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暗示性和依赖性特别强,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表现高度自我中心,这类人情绪外露,表情丰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娇柔做作,易发脾气,情绪多变且易受暗示,极端情绪化,易激动。不习惯于逻辑思维,言语举止和行为显得天真幼稚。
    在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诸多特征中,有一条是以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表演型人格其实就像是一个生活中的戏精,因为这样的人其实永远在一种演戏的状态中,一次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
    这类人比较喜欢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这是天生的模仿者、表演家,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
    而且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可以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感用事,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感变化无常,容易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高度的自我为中心。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
    【付出型人格】
    付出型人格,顾名思义就是很喜欢帮助别人,能非常敏感的注意到别人的需求,觉得别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只有帮助他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付出型人格的形成和原生家庭是脱不开干系的,这类人小时候得到父母的爱不是无条件,父母给的关注和赞赏都是因为自己做到了什么,比如说成绩优秀,才会得到表扬;所以他们在长大后也相信,自己想要的别人的喜爱,就要先付出,满足对方的需求。
    这种类型的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有偏差,他们觉得自己的价值来自于别人的肯定,而不是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所以在日常的交往中,会格外注意他人的需求,努力满足。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会因为想要紧紧的抓住,去过多的付出,失去自我。
    付出型的人格都是人际关系认知不成熟的人,他们不知道人和人之间的关心,应该是互动的,有来有往,而不是靠一味地付出来维持。
    付出型人格的人会觉得,只要满足别人的需求,就能获得期待的回报,但很多时候是没有回报的。就像孩子可能会听到父母抱怨“我每天这么努力赚钱,不就是为了让你过上好日子吗,你还这个样子做”,付出型人格的思维方式也是这样“我都为你做了这么多了,你不应该对我好吗?为什么还不理我”,因为会对别人的反馈有所期待,所以生活的比较矛盾。其实,在生活中的盲目付出,往往是只感动了自己,别人却无动于衷。
    【泪失禁】
    非心理学词汇,本书杜撰,但现实存在这种情况。
    这并非是心理学的专有名词,但却真实的展现了绝大多数安全感缺失者最真实的状态。
    每逢和人吵架或是情绪稍微激动些时,都会控制不住地想哭。明明不是一件值得哭的事情,自己也没有太委屈,只是据理力争,可嗓门一高情绪一上来,不知道为什么就委屈了,声音慢慢就变成了哭腔。原本台词早早就准备好了,愣是说不出口了,气势荡然无存,整个人不知道怎么应对,看起来非常的......怂!
    分明占据了上风,结果一哭就直接输的一塌糊涂,心里那个气呀!可是眼泪怎么都止不住。
    每次争吵结束之后,会懊恼自己怎么控制不住情绪,会懊恼自己为什么在吵架里发挥的如此差。最懊悔的当然是为什么会哭?可就是控制不住!晚上躺在床上越想越气,回想起白天没骂出口的话,收集起来,能骂哭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思维敏捷、心思细腻、有丰富的想象力、情绪体验深刻、缺乏安全感、比较悲观的。
    【屈从心理】
    本书杜撰,来源于屈从性人格。具体释义参考下条“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理论,全称TheEffectofSheepFlock,也称羊群效应,或者更通俗的说,就是从众心理。
    因为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形容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屈从性和从众心理不是一类,但是心理学上的问题从来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问题重合在一起。
    人类是群居动物,虽然本身薄弱,但是漫长的发展史中,依靠团结获得了更强的生存能力,聚集在一起抵抗一切的恶劣条件,成为了地球霸主。所以在潜意识里,跟随大部队前行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屈从团体的心理,更是在进化中成为了人类的本能,深深在潜意识里存在。
    【施虐与受虐】
    有些人渴望对别人施加暴力,满足内心的疯狂,这种就是施虐者。而有些人天生骨子里带着奴性,痛苦会使其感到病态的快乐,甚至这种痛苦不仅仅局限于身体,还有精神,这种就是受虐狂。
    其余.....略。
    【暴露癖】
    略。
    【客体意识】
    书中对潜意识保护的杜撰。
    人的思维就像一个迷宫,有的迷路了,陷入了恐慌。因为受不了这种空旷,在遭受了重大精神打击之后,就会从完整的人格中分裂出一部分,用来承担主体人格无法承受的痛苦。一般情况下人可以控制这部分客体意识,但如果客体意识过于膨胀,主体意识无法控制,那就是精神分裂的一种了。
    【魔鬼实验】
    1938年,一个名叫WendallJohnson的心理学家认为说话结巴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形成的,于是找了几名说话流利的孤儿最为实验对象。
    首先用专业医生的身份去进行明示,告诉孤儿们以后会有患上口吃的风险。随后的一段日子里,这些孤儿只要有一句话说不好,就会被马上指出来,增加心理影响。
    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几乎都在很短的时间变得不爱说话了,哪怕说话也会变得口吃结巴,甚至哆嗦发抖。
    研究人员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开始对这些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但是无论如何,这些可怜的孩子们都无法恢复之前说话流利的状态,这种对语言的恐慌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只要几句话,就让人患上终生不治的心理疾病,一辈子活在阴影中。因此被称为魔鬼实验。
    【欺骗大脑】
    人的本性其实是不喜欢负面的感觉,越是做坏事的人就越迷信,就是因为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心灵寄托,证明自己做的是坏事,是应该的,是替天行道。他们内心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坏人的。所以做坏事的人,总会为在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可能这种理由很荒唐,但是只要能骗过自己的大脑,那么就没问题了。
    无论理由多么的扯淡,只要你自己相信,那么就可以骗过自己的大脑。人的理智和潜意识,从来都不是一致的。潜意识会影响理智,但理智也可以影响潜意识。所以当你自欺欺人之后,做过的坏事就不会有任何的心理负担。这就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机制。人生来不是邪恶,但真的是生来自私。
    【刹那心魔】
    名字为本书所起,实际上对应的是人的愤怒时间。
    人的情绪失控时间,只有十二秒。在这时间里,理智是不可控的。这也意味着在这段时间里,人会控制不住自己做出一些可怕的事情。
    吵架是这样,杀人也是这样。很多行凶杀人,可能都在怒气上头的那一刻,仇人正好在眼前,所以情绪失控直接一把刀捅过去了,于是再后悔就晚了。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在某一刻愤怒之极,恨不得杀人的冲动时刻。但很多人在那一刻眼前没有仇人,或者是在去找菜刀的途中清醒过来,所以避免了一场灾祸。但有些人没控制住,结果犯了罪。
    在那一刻的人,不管多善良多温和,内心都充满了恐怖和黑暗。那是每个人心中恶意的结合。
    所以这十二秒,被称为“刹那心魔”。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11/11464/541162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