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税法

推荐阅读:寂爷的小祖宗又野又撩云梨白敖寂白鹿寂爷的小祖宗又野又撩我忽悠了忍界重生九八做大亨三国吕布之女吕娴吕布三国吕布之女real觅尔吕娴吕布三国吕布之女赶海的小渔夫

    赵煦聪明绝顶智商和王静辉的那个天才学生李慎差不多所以在功课上王静辉倒是没有费多大功夫完全是赵煦学习用功所致。不过正如王静辉经常和赵煦说的那样为政者光是熟读经史典籍还是不够的那样和一个死读书的书生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国君对于百姓和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居住在杭州的这段日子里王静辉经常和赵煦易容乔装深入杭州居民中四处看看周围百姓的生活;也曾到远处的一些村庄中来体验一下农民生活的艰辛。杭州的吏治在前任知州李慎的治理下非常清廉虽说不能村绝底下小吏做手脚但大抵上还不会出现令人指草菅人命的事件不过就是这样也让赵煦对帝国的官员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由于杭州是西湖书院的大本营所以本来读书风气就很浓厚的江浙一带更是文治昌盛也许格物、数学等科目还并不为这个时代的士子所重视但终究还是有很大一部分读书人因为自己的偏好而选择到西湖书院来就读一些冷门科目。当然也有很多人是看在王静辉当初为了培养多种人才而许下的诱人条件而到这里就读不过怎么说这些被当代读书人认为是“小道”的学科也展的蒸蒸日上。
    赵煦在随着王静辉在书院中所见到的一切都令他非常惊奇新的思想和老的观念在这座年轻地书院中不时的生碰撞每个旬日的时候。书院都会安排数个专题的讲演还有辩论这使得西湖书院的学术气氛十分浓厚。赵煦虽然在汴都长大但是却从来没有去过华英书院但是在这里他却能够感受地到华英书院的氛围----天下读书人都知道西湖书院和华英书院乃是一脉相承其办学思想都是继承了王静辉的意愿。若论天下书院资历。大宋许多书院地历史都是在两大书院之上的可是若论到学术水平和思想解放程度这还要数两大书院为最。
    王静辉带给赵煦的不仅仅是观念上的改变。更多的是给他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赵煦的眼界更加宽广对他未来所要统治的帝国有了一个大致的看法----这种看法和观念都是王静辉引导的。每当赵煦提出一些比较尖锐地问题的时候王静辉在心中都是感到非常的兴奋他也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否正确但毫无疑问当赵煦长大后接替赵顼成为大宋皇帝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手腕将会比他父亲的起点更高更好这也让他认识到观念的传承有多么重要比自己以往所做的那些事情更至关重要!
    对于大宋宿敌辽国的战事。王静辉还是非常清楚的这也是大宋皇室授意情报局这么做地。当王静辉知道大宋已经根据当前战事做出了准备出兵燕云地判断后他对此没有表示反对----尽管他提议扶植女真人来骚扰辽国不过现在看来阻卜人的实力不凡在大宋的支持下居然能够重创辽国能够达到这种理想的效果固然有些运气但也不能不说辽国内部虚弱到了何种程度。
    王静辉斟酌了半天最终给司马光和王安石各自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一种新的税法----个人收入所得税!无论什么时候贫富悬殊对于社会和国家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王静辉对后世的这种税法非常感兴趣。不过他对此做了大幅修改。收税地对象只是针对年收入达到五万贯的人税率为三成。使用个人所得税这种方法来平衡贫富悬殊地状况并且使用这些税法所得来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
    王静辉就是想趁着大宋统治高层把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辽国身上的时候暗度陈仓来通过个人所得税税法为此他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一千万贯的战争捐款和河北诸路“食为天”粮仓中三分之二的储备估计合算粮食为一百二十万石。
    由于夺取燕云讨伐辽国只能是突然袭击而且自己又不在汴都开封。所以大宋不能够像征伐西夏那样在短时间内召集商人组成战争投资财团况且在大宋目前也找不出比他更有号召力的人来说服商人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所以王静辉估计这战争费用很可能是从赵顼的内库中拨款。
    王静辉毫不怀疑在这十年之中太上皇赵曙和皇帝赵顼的内库随着大宋财政的好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动这次突袭的目标不比百年前太祖太宗皇帝那么宏大只是夺取燕云若是可以的话顺便将辽国西京道也纳入囊中这样算来整个战争费用完全可以控制在两千万贯之内。两千万贯看似数目庞大但与十年前每年为了应付西夏入侵所花费的军费相比根本不值一提那个时候几乎每年都要在原本庞大的军费开支上在增添一千万贯的军费专门用于西北战场这十年来大宋打仗从来没有亏本过相对节省下来的资金已经是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数字。可以说只要赵顼想要打哪怕是五千万贯的军费他也拿得出来。
    王静辉的这一千万贯战争捐款不过是为了缓解大宋财政在短时间内的困难有了这一千万贯大宋统治高层完全可以不在扰乱民间经济秩序的情况下从容的调兵遣将而且放出这么一个钓饵也是诱导王安石和司马光力主通过这项税法改革。
    当然为了投其所好王静辉也分别向司马光和王安石提出进一步减免天下税务以便求得大宋内部人心的稳定。王静辉在信中向司马光和王安石详细的解释了个人所得税的意义而且也明确的表示个人所得税地征收对象是针对那些收入远在大宋平均收入水平之上的那一小部分人并且他也非常明确的反对将这种新的税法应用到普通百姓身上----在后世的时候王静辉尽管并不是很清楚这种税法地具体情况。但却知道这种税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失去了其原有的初衷国家个人所得税地收税对象主要是中层收入人群而至于原本税法收税的对象高收入人群却没有多大效果。
    司马光和王安石很快便给予了回信在这两封回信当中王静辉不得不佩服这两个老牌政治家的头脑他们对个人所得税法案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尤其是司马光更是如此不过他们也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指个人所得税法中实施的困难----无法确定那些人是该缴税的。哪些人是不该缴税……
    就这么一个问题就把王静辉看得目瞪口呆的确他想得确实是太简单了些不过从这两位大佬回信的口气上来看他们对这种新地税法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只要能够他们在信中所提到的问题提出一个相对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获得了他们的支持还是非常容易的。
    在回信中王安石和司马光对继续减税的答复稍微有些出入----司马光最是赞同减税而王安石对此有些顾虑至于减税到底是减的那些税收两人的答复也不尽相同。王静辉从这两封信中可以看得出这两个党派领袖对与减税在心中还是非常有想法的。王静辉对减税地内容早就有所盘算----中国到底还是个农业国就是在千年以后也是如此毕竟中国地域广博人口众多。再加上现在可没有什么机器重工业这么一说所以目前注定是要划归到农业国地行列之中的。
    减税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社会的平稳状态对于一个农业人口占到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王静辉毫无疑问把减税地目光放在了农民身上不过这样的减税利益也不能白白便宜了地主否则减税地目的就无法达到。这就要求在实施减税的过程中要作出明文的规定对地主的地租有一个硬性的规定这样一来地主和农民也都获得了相应的好处至少不会因为税率过高逼得农民造反。
    王静辉在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回信中把自己对减税的看法详细说明了一番并且也对所谓的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标准提出了一个建议----家有农田三百顷以上或是有商行年赋税在八千贯以上者为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人群。并且王静辉还对这两条分开来进行划分收税标准。农田三百顷以上者缴纳税率是三成。而靠商业或作坊得利者则缴纳两成王----这样的缴税水平可以适当的刺激家底比较厚实的人将资产向手工业商业转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土地兼并。
    王静辉在写好这两封信后对自己所提出的个人所得税缴纳标准也是非常得意如果能够靠这个新税种来对土地兼并加以限制的话那样就可以为大宋指明一条出路----中国历史上的各大王朝到后期灭亡的时候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就是土地兼并严重使得大量农民失去了生活的根本。如果可以的话在这个标准上再次延伸划出多个等级----三百顷者税三成;四百顷者税三成二;五百顷者税三成五……依次叠加终究会让那些手中握有大量农田的地主们因为税收的压力而对是否继续增加手中土地持有量而感到犹豫。
    不过当赵煦帮助蜀国公主研磨誊抄信件的时候随意问了一句:“天下若论谁持有土地最多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比得上先生的这么一来若是王安石和司马光同意促成通过了这条税法天下间第一损失最大的便是先生了----无论是按照土地规模还是按照商业和手工作坊的规模来算都是如此!”
    王静辉听后一愣而赵浅予则轻笑出声他没有想到自己想出来的税法居然是给自己上套子的不过他倒是并没有在意:“若是这种税法能够挥我的预想作用那就是征再重的税率我也是不怕的一但土地兼并过了一定的限度必然会威胁到王朝的稳固相对国家地安危我一家损失又有什么。大不了我可以将手中的地产分散出去所获得的金钱恐怕我十辈子也用不完这就足矣了!”
    对于王静辉来说金钱已经对他失去了诱惑的效力要是放在十年前或者是他来到这个时空之前看着满屋子黄灿灿的金条他会兴奋地晕过去的话。现在就是给他一座金山也无法勾起他的**。十年过去他所追求地东西已经远远出了财富的范畴要不然他也不会直接给大宋提供一千万贯的战争经费而没有求任何回报了。在这个时空除了皇帝之外没有人比他更加富有他所向往的生活也并不是金钱所能够给予他的。就算有朝一日他身无分文就凭自己的驸马都尉的头衔大宋皇室还能够让他沿街乞讨?
    王静辉脱离了政坛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好事他完全可能躲在幕后来凭借自己的影响推动事件的展。像这次建议朝廷减税和推出个人所得税法这些事情是极为招人恨地司马光不怕这些是因为他出于一个大臣是同一阵营内的官员也很难左右王安石的决定。当然先前提必须是你能够说明这个倔老头儿才行。
    尽管面临着即将要推出的新的税法会使自己的财富大失血不过王静辉还是说服自己要把眼光放的更加长远一些----大宋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达的时代但它地百姓所承担地税务负担也是历史上排得上号的因为沉重地赋税使得大宋百姓起来造反的事件此起彼伏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也就是这几年来大宋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朝廷接连出台了一系列减税措施才使得现在社会状况稳定了许多。
    不过王静辉也不会白白承受这种损失现在个人所得税法还没有颁布估计以自己提出的条件绝对会打动大宋统治高层实施时间不过是早晚的事情。王静辉便通过徐氏开始对自己手中所持有地农田开始进行运作采用后世的贷款补偿地办法来将手中大部分的农田出售出去。不过因为王静辉比较固执出售农田的对象必须是少田者或是无田者。拒绝地主大量收购。所以这项工作开展起来格外的系琐。
    为了将自己手中的农田赶在新税法实施之前快脱手王静辉决定向朝廷上书----希望朝廷能够出面将他手中分散在各地的农田就地划分给当地的厢军一切制度依照厢军屯田的规则来运行只需要在二十年之内按比例上缴一部分农作物即可至于朝廷也可以得到其中四成的回报。这样的条件在大宋朝廷内部引起了一阵争论不过决议通过还是非常快的。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阴拦便获得了通过。
    不过王静辉也没有把自己的田产真的分得一干二净----他手头上还保留着相当规模的良田总计差不多有两千多顷的样子;并且把手中的一部分田产分别按照地域来充作当地书院的校产。并且还规定接受这项赠予后每个书院还是要从这份财产中拿出一部分钱来开办至少三所萌学收取象征意义的学费办学。
    王静辉如此分配田产大有散财童子的意思不过却直接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资金伴随而来的还有上百所萌学----大宋各地书院对王静辉赠予田产办学都非常欢迎相对于三所萌学与接受的田产相比不值一提这也使得大宋除去最有名的几所书院之外还有大量的二线书院得以正常的维持这些赠予书院的田产是不得变卖的也会持续不断给这些书院提供办学经费。
    相对于田产王静辉对自己手中所持有的地产却没有太多的变动----这些地产是他维持手中各大书院和其他慈善活动的根本所在他是不可能把手中的商业地产出售的况且也滑人能够调集这么多的财富接得下来。
    出售田产是为了防止土地过于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这几年他频繁插手各地赈灾活动之中除了皇帝赏赐之外他手中所购买的田产已经到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地步随着手中所掌握的田产越来越多相比之下麻烦也是越来越多的集中在他的身上。这一次将手中大部分田产散去也是转移一些人的视线况且以徐氏的经营手段他们已经在这些田产上至少把本钱都赚了回来至于以后长达二十年的偿还期就算遇到几年的自然灾害也只是让他们少赚一些而已尤其是将手中田产捐给书院更是为他在各地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这是金钱所不能够买来的!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1/1173/70929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