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平南· 三新年6
推荐阅读:黑夜眷者中二的菌菇、农家团宠六岁半、快穿被男主养大的那些日子、苏尔曼·斯图亚特伊碧丝·克里斯蒂雪莉尔·伯莎、黑夜眷者、明末亲军锦衣卫、我得到了地府礼包、我从天上来、宿主她只想当女王、桔梗王座、
三天以后,杨炎又在晚上暗中来到了信王府,摸上赵倩如的绣楼上。两人见面,自然又是一番热恋中的亲热。赵倩如固然是面红耳赤,娇喘吁吁,连一向定力颇足的杨炎也好不到那里去,只顾着抱紧赵倩如动人的娇躯,亲吻着她火热的双唇,双手也毫不客气的侵略着赵倩如美好的身体,几乎忘了来这里的真正目地。
过了好一阵子,两人才平静下来,赵倩如早被杨炎逗得全身酥软无力,缩在杨炎怀中,喘着气一动也不动。杨炎轻轻搂着怀中的美丽公主,想着两人经过了几番波拆之后,连自己都不作希望了,但赵倩如乃对自己痴心不变,终于还是能够结合到一齐,心中也充满了温馨蜜意。
赵倩如将螓首埋在杨炎怀中,呼吸终于平静了一些,回味着刚才杨炎侵犯自己身体时的感觉,脸上又是一阵发烧,忍不任轻轻捶打着杨炎的胸膛,道:“都是你不好,晚上一来就使坏,把人家弄成这个样子,如果让别人瞧见了,还不羞死了。”
杨炎双手轻轻用力,把她搂得更紧了一些,道:“除了我以外,还有谁能瞧见我们的永宁公主这么美丽动人的样子呢?这可是我一个人的特权啊。”
赵倩如抬起头来,白了他一眼,在他腰间狠狠拧了一把,然后道:“这几天你在干什幺?听说二哥又请了你一次,好像又闹得不很愉快。”
杨炎苦笑着摇摇头道:“岂只是不很愉快,简直就是不欢而散。”然后就把去水纹园的经过说了一遍。皱着眉道:“不知为什么,那个宗天玄似乎是有意要跟我过不去。要不是他,也不会弄成这个样子。”
赵倩如眼珠一转,似笑非笑道:“说不定他是把你当成情敌了,你不是说那个叶沐雪一直在帮你说话吗?他自然不会给你好脸色看。”
杨炎怔了一怔,这到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虽然他对叶沐雪可从来没有什么男女之间的想法,不过叶沐雪和宗天玄怎么想那就很难说了。毕竟从一开始叶沐雪就对自已表示了亲近的意思,这到是容易让人误会。虽然叶沐雪和宗天玄之间的关系怪怪的,但这说不定是两人刻意弄成的气氛。只好又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道:“要真是这样可就太冤了。”
赵倩如“哼”了一声,道:“不过你也够可以了,这一回把宗天玄连带二哥都损得不轻,二哥自然不用说了,就是宗天玄到了临安以后,什么人见他也都恭恭敬敬的,他们两个到现在恐怕都还没有这样被人挖苦过。看不出你平日好像木头木脑,挖苦别人到还是一套一套的。”
杨炎也不禁笑了,道:“你没有听听他们两个是怎么一唱一喝的说我,来而不往而礼也,而且本来他们两个就是纸上谈兵,却硬以为自己是孙武吴起,我自然也不会给他们好脸色看了。”
赵倩如也忍不住笑了,过了一会儿才道:“其实这样也好,借这个理由你以后少和二哥,宗天玄他们来往就是了。”
杨炎微微一怔,觉得她这话里有话,道:“他们两个怎么了?难到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吗?”
赵倩如微微笑道:“天机宫虽然有几十年没有传人出现于世了,但毕竟当年曾经为太祖皇帚登基造过势的,后来太宗皇帝也对陈抟老祖礼遇有加,这样一来虽然他们本是方外之人,但又显得地位尊崇,身份特殊。好在后几代的天机宫传人行事小心谨慎,保持低调,才使大宋皇室一直保持对天机宫的尊敬。”
杨炎点点头,他有些明白了,天机宫在太祖、太宗皇帝的继位上,都扮演着代天传言的角色。在无形中也使天机宫在人们心目中蒙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芒。但随着大宋统治的渐渐稳定,逐渐深入人心之后,天机宫的存在反而对于大宋又隐隐成了一个危胁。假如突然那一天,天机宫的传人突然宣称大宋天数以尽,或是指定另一人是天命之君,这一点无疑是那一种大宋的皇帝都不愿见到的。虽然不见得就能危胁到大宋的统治地位,但却毕境给了那些怀有野心的人一个有力的借口。
赵倩如道:“所以从真宗皇帝泰山封禅之后,自仁宗皇帝开始,皇室就对天机宫就开始采用敬而远之的态度了,虽然仍然在表面上保持着对天机宫的尊敬,但除了世袭的尊号之外,再也没有给他们加封过别的尊号了。好在后来历代天机宫传人也不欲张扬,双方才就这么保持着一个微妙的和气局面。”
杨炎道:“你的意思是说宗天玄在临安表显得有些过份吗?我看也没什么呀,不过是和一些名士、学者一到交流的多一些,这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地方。难道是怕他另有目地吗?”
赵倩如轻轻叹了一口气,道:“到不是说他另有目地,但毕竟天机宫的传人有四十多年没有出现过了。当年微宗皇帝接见过的那一位天机宫的传人早已作了古,太上皇一朝就从来没有天机宫的人出现。谁知道这四十多年里天机宫又会发生些什幺变化。而宗天玄出现在临安之后,行事又完然不像以前的传人那么底调,虽然说结交名士学者并不是错,但宗天玄毕竟是身份特殊的人。”
这一点杨炎也是懂的,像宗天玄这样身份特殊的人,确不是什么事都能做。即使有些是在常人看来很平常很普通的事情。
赵倩如接着道:“更何况这一段时间以来,二哥就和宗天玄走得十分近密,虽然说二哥一向喜欢结交奇人异士,但像宗天玄这样的人,可不是能随意结交的。”
杨炎暗吃了一惊,他到还从来没有朝这方面去想过,道:“难道说邓王……”
赵倩如摇了摇头,道:“到不是说二哥真的有什么打算,也许他就是真喜欢结交奇人异士。不过身为太子的三哥一向体弱多病,群臣中又传言太子妃李妃的品行不佳,难以母仪天下。而二哥偏偏又有喜交名士,礼贤下士之名。何况二哥的父亲恩平郡王当年本来和官家一样,都是太上皇收养的继子,现在又加上一个身份特殊的宗天玄,你叫官家怎么能放下心来。”
杨炎点点头,赵倩如说的确实有道理。赵恺的父亲赵璩当初也是皇位的继承人之一。赵构是在赵眘和赵璩之间犹豫了好夂才选择了赵眘继承自已的皇位。现在明摆着太子赵惇的名望,条件都不及赵恺,唯一的选势就是他是赵眘的亲生。而且现在赵构也还没有死,假如在这个时候,宗天玄如果宣称赵恺才是真命天子,赵眘恐怕就要真的为难了。而且现在偏偏又不能把宗天玄如何了。想到这里杨炎不禁又摇了摇头,苦着脸道:“原来这里面的事情这幺复杂。”
赵倩如看着他的样子,又忍不住笑了,道:“复杂也罢,简单也罢,总之你少掺和就行了。所以说你这一次和他们闹翻了,也未必就是不好。反正以后尽量不要和他们来往就是了。还有以后也不许你在打那个叶沐雪的主意,你最好死了这份心。”
杨炎举起双手作投降的姿式道:“天地良心啊,我可是从没想过叶沐雪什么?”
赵倩如在他腰上狠狠拧了一把,道:“说得好听,当初你不是也和严蕊没什幺吗?现在怎么样,不是一梓被你收回家里了吗?你那点心思以为我不知道吗?”
杨炎冲她翻了翻白眼,女人吃起醋来真是可怕,忽然想起叶沐雪拜托自己的事情,道:“说正事吧,叶沐雪想见一见你和永安公主,你看你们方便见她吗?”
赵倩如想了一想,道:“这个我可要和姐姐商量一下再说吧。”她从杨炎怀里坐起身来,从书案上抽出一册书递给杨炎,道:“平乱的奏策我帮你写好了,你回玄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自己修改一下,我想就可以呈上去了。”
杨炎接过了册子,赵倩如又道:“其实你这次去广南到真的没有白去,想不到这次广南之乱的背景比我们想像的要复杂得多了,远远不是一个摩尼教这么简单。如果不是你去广南这一趟,许多事情我们在朝里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所以这份奏策交上去,我想官家看了以后,一定会任用你的。李道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这样的奏策。”
杨炎“哼”了一声,道:“李道算什么?”
赵倩如也笑了,道:“你提出的平乱必须剿抚并行,水陆齐进,既除摩尼教,兼灭海盗这些秩失都是正确的,我也都写进去了,不过向一些要求全面负责,详致的人事安排,如何进军用兵,我可都没有写进去了。”
杨炎道:“那为什么呢?”
赵倩如道:“你就听我的好了,有些事情是不能写在奏策里面的。如果官家真的启用你了,那么他自然再会问你这些,你也可以如实回复。还有些要求你也可以向虞相公去提,但是千万不能写在纸上。”
杨炎只好点点头,道:“好吧,我就按你说的去做吧。”
赵倩如道:“好了,时候也不早了,你也早些回去休息吧。”
杨炎点点头,站起身来,又吻了赵倩如一下,然后打开窗子,飞身掠过去了。
赵倩如看着他消失在黑暗之中,才关上窗子,轻轻叹了一口气。如果赵眘真的选用杨炎,那么过完年以后,杨炎马上就要出征了。两人岂不是又要分开。虽然两人的婚事以经确定,但杨炎这一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最好……最好在杨炎出征以前两人就先成亲。想到这里,赵倩如的脸上一阵烧红,但这话只能藏在她的心里,能向谁去说呢?饶是她一向聪颖睿智,头脑灵活,遇到了这自己的终身大事,也不禁忐忑不安,患得患失起来。
回到家里,以是二更时分。流苏知道他是去见赵倩如,因此也不为他但心,早已安睡。杨炎并无睡意,也不想惊醒流苏,索性就来到书屋里看赵倩如帮他写的奏策。
赵倩如的文笔果然不凡,写得字字珠玑,笔笔生辉。将杨炎所列的零乱题纲组织得措词得当,文理通顺。比自己写得要胜强得多。杨炎看了二遍,觉得并没有多少地方需要修改,这才把册子放了下来。
这时二更己过,杨炎仍然无意睡眠,他从书房走出来,在院子里随便走了几步,忽然发现有间房里还点着灯火。仔细一看,原来是严蕊的房间。
“这么晚了,她还没有休息吗?”杨炎忽然想起,严蕊的事情,在赵倩如却里是解决了,但是自己还没有对严蕊说过,如果现在严蕊还没有休息,到是可以乘着这个机会,去向严蕊说明,也好让她安心。
于是杨炎来到严蕊的房门前,轻轻搞了搞门,道:“严蕊姑娘,你休息了吗?”
过了一会儿,只见房门一开,严蕊正站在门后,有些惊讫道:“大人,这个晚了,你还没有休息吗?”
杨炎点点头,道:“我刚从外面回来,见你的房间里还亮着灯火,所以就过来看看,还有些事情要对你说。”
严蕊嫣然一笑,道:“大人,外面冷,还请进来说话吧。”
杨炎随她进屋,严蕊请他在桌前坐下,然后亲手到了一杯茶,递给他道:“大人,小芸以经安睡了,我不想叫她起来,待候不周还大人见谅。”
杨炎接过茶杯,道:“用不着那么客气,严蕊姑娘,你也坐吧。”
严蕊在杨炎对面坐下,道:“这么晚了,大人有什么事情要说吗?”
杨炎张了张嘴,忽然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总不能直接了当对严蕊说要纳她为妾室吧。怔了好一会,杨炎才道:“这些日子,严蕊姑娘在这里住得还习惯吗?”
严蕊也怔了一怔,一时也弄不懂杨炎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是什幺意思。其实这些天以来,严蕊心里也一直不安,自从被杨炎接回杨府来之后,她就一直有将自己终身托给杨炎的想法,那怕只是做妻妾也愿意。后来知道杨炎和永宁公主的婚事取消以后,让严蕊更觉得有了希望。虽然杨炎家里还有流苏,不知道她是做何想法。而且和流苏桐处久了,严蕊也了解流苏心地善良,并不是善嫉的人,因此也十分安心。后来杨炎去了广南以后,私下里流苏也对严蕊说过两次,并不介意杨炎收严蕊做妾室。
但杨炎从广南回来以后,当天就被官复原职了,严蕊心里就有了个疙瘩:杨炎和永宁公主的婚事会不会也重新确定呢。果然仿佛像是要印证严蕊的猜测一样,第二天赵倩如的弟弟就来找杨炎,还一口一个姐夫何叫杨炎。这一下严蕊肯能确定:看来杨炎和永宁公主的婚事果然就是真的了。
虽然严蕊对赵倩如的印像很好,但也不敢确定永宁公主是否能像对待流苏那样,接纳自己。因为流苏是和杨炎青梅竹马长大的,并且是由杨炎的母亲在临死前指定的婚姻。而自已却是一个**出身,更关建的是上一次就是因为自己,才差一点弄得他们就此无缘,因此严蕊心中一点底也没有。偏偏这几天杨炎为了写奏策,也没有来见严蕊,也更令严蕊坐卧不宁,六神无主。偏偏这一肚子苦闷却也无法和别人去说,只能闷在心里。
而这时杨炎突然问了她这么一句,严蕊心里猛然想到:难到他这是要赶我走吗?忍不住问道:“大人和公主的婚事是不是己经定下来了?”
杨炎点点头,道:“虽然没有定俱体的日子,但确实以经定下来了。”
严蕊心中一阵凄苦,低下头去,道:“大人我都知道了,这几个月以来,我确实在府上打搅了多时,现在严蕊的伤势以经全愈,也就不会再继续打搅大人,明天我就和小芸收拾东西,离开……”说着,她忍住泪水,站起身来了。
杨炎怔了一怔,立刻明白,严蕊是误会了自己的意思,忙一把拉住了严蕊的衣袖,道:“严蕊姑娘,你误会了,我不是要你走,你住在这里往多久都可以。”
严蕊怔了一怔,还是有些不敢相信道:“大人,你说什么?”
杨炎抓住了她的手,微笑道:“我是说,你可以住在这里,住多久都可以。如果你愿意,就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一样吧。”
严蕊全身一颤,心头却一陈狂喜,一头扑到在杨炎怀中,道:“大人,你……你说的是真的吗?”
杨炎将她抱住,想到她自幼家破人亡,父亲双丧,只剩她孤身一人,又被充作了营妓,遭遇凄惨,为了不w诬陷自己,甘受酷刑,几乎损命。心中忍不住怜意大增,生出了一股爱惜和保护她的念头来。轻轻抚摸着她的后背道:“当然是真的,如果你不嫌弃这里,就在杨家住一辈子都行。”
严蕊将头枕在杨炎的肩头,咬了咬牙,低声道:“但是……但是永宁公主那里怎么办呢?”
杨炎这才明白,原来严蕊最但心的事情是赵倩如是不是能按纳她,在她耳边轻轻道:“你放心吧,她也是同意的。”
严蕊听了,心里一松,整个身子才算完全放松了下来。这时虽然冬季,但屋内星着火碳,十分温暖,严蕊并没有穿着厚厚的冬衣。杨炎这才感觉到怀中的娇躯丰腴滑腻,触手温软,柔若无骨一般。忍不任心中一荡,在她耳重上轻轻吻了一下。
严蕊全身一震,猛然将头抬起,一双玉臂搂住了杨炎的脖子,动人的娇躯紧贴在杨炎身上,火热的香唇也印在杨炎的嘴上.丁香小舌也探入杨炎的口中,挑逗着杨炎的唇齿。
杨炎只觉得头脑中“轰”的一下子,在赵倩如那里被压下去的**,一下子又全部被严蕊的娇媚热情点燃。双手紧抱着怀中温香软玉一般的动人,双唇也紧紧吮住了她的樱唇,贪婪得追逐着嫩滑的香舌。
也不知过了多久,两人的唇舌才分开。严蕊己是云髻散乱,绣眉微促,星眸半睁半合,娇研上一片红晕的颜色。软玉一般的香肩从半解的罗衫里露了出来,肌肤晶莹雪白,在烛光的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一抹鲜红的裹胸,半隐半露着一对玉雪双峰,光滑莹洁,像羊脂美玉一般。还在不住的起伏,颤巍巍,菌蕴绰约。
严蕊的双肩轻轻一耸,外袍己滑落到地上,身上只剩一件贴身的中衣。粉缗的双臂举过头顶,拔下盘头的银钗,一头乌黑的绣美长发自由的披散在双肩、胸前。动作娇美慵懒,姿态柔媚可人。灯光夜影之下,更形诱惑之色。
严蕊的年纪是杨炎所接触的女子中最大的,比杨炎还要大三四岁,身材发育也更为丰腴成熟。如果论相貌,严蕊不但不及赵倩如那般倾国倾城,也不见得就能胜过流苏,但她却胜在风情万种,妩媚动人的成熟气质。这时虽然还穿着一件贴身的中衣,却以掩不住腰胸腿股之间,修长圆润的曲线。令人荡魂落魄。连杨炎都不禁看得呆了。
严蕊看着杨炎灼热的目光,“嘤咛”一声再次投入到杨炎的怀中,双臂再度勾上杨炎的脖子,在他耳边吐出阵阵香热的气息,道:“大人,今夜就请大人好好怜惜人家吧……”
******************************
就在鞭炮声中,新年来临,大宋的乾道四年终于过去了。
转过了年,临安全城庆贺了三天,一直到征月初四,赵眘才招集执政大臣,商议平定广南的事宜。
杨炎和李道两人所写的平乱奏策在年前就以经交呈给赵眘了,在金殿上赵眘将两份奏策出示给五位执政大臣观看。五位大臣一面翻阅奏策,在心里暗暗比较两份奏策的优劣,一面在心里揣摩皇帝的意图。一时间大殿上鸦雀无声,只能听到微微的呼吸声,和书页翻动的声音。
过了好一会儿,几位大臣都以经看完了这两份奏策,几位大臣都重新站好了。不过由于虞允文和龙大渊是杨炎和李道的推荐人,因此他们两人一时都还不好开口。大殿上沉默了好一阵子,韩彦直才开口道:“陛下,微臣以为杨炎深通兵法,善于用兵,而且曾深入广南,熟悉那里的情况,他所写的奏策微臣也以为可行,因此臣以为杨炎可以胜任。”
赵眘点点头,也不置可否。
史浩道:“陛下,以臣看来杨炎的奏策写得虽然不错,但他的实际能力是否能够胜任也未可知,焉不知是纸上谈兵呢?何况杨炎毕境太过年轻,此番广南平乱,事关我大宋的根本,臣以为还是任用老诚持重的人为好。”史浩原是赵眘为太子时的老师,对赵眘能够继位是立过大功的,同时他也和龙大渊、曾赎、张说等人关系不错,见龙大渊不便开口,便主动站出来帮龙大渊说话。不过他也知道,从这两伤奏策上看,李道是显然不及杨炎,于是另避心机,抓往杨炎年轻这个弱点来说事。
韩彦直微微一笑,道:“史相此言差矣,用人唯材,又岂以年纪大小而论高低,有人少年成名,有人大器换成,甘罗十二岁为将,霍去病十八岁为将,而冯唐年介九旬才得受招,岂能都一概而论呢?若说杨炎的能力是否胜任,远征黑阳山暂且的不说,从静江府发来的公文上看,这次广南之乱,如果不是杨炎,不要说静江府,只怕连广州都被叛军所占了,这样的能力史相公以为如何呢?而又有什么实绩能够正明李道的能力呢?”
史浩一时语塞,免强笑了笑,道:“韩枢密,老夫这不也是考虑周全一些。”
赵眘的目光转向梁克家,道:“梁卿,你又以为如何呢?”
梁克家道:“从奏策上看,杨炎所说的自然较为丰富,也更为务实。不过臣对杨炎为人所知不多,他的实际能为如何臣也不大清楚,不敢随意妄言。”梁克家在持政大臣中一向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现在赵眘问他,也具实回答,两边都不得罪。
赵眘的目光又落在龙大渊身上,道:“龙卿,是你向朕推荐的李道,现在你看了他们两人所写的奏策,以为如何呢?”
其实龙大渊早就想好了说辞,只是不好主动提出,现在赵眘问到他,正中下怀,道:“陛下,微臣也以为杨炎所言比李道稍胜一筹,不过……”他顿了一顿,接着道:“但诚如史相所言,他为人毕竟太过年轻,虽然将材,但仍需磨励方可成大器,而李道到底老诚持重一些,依臣之见,到不如命两人一起领军雄平定广南,他们正好可以相互补充,岂不更好。”
原来龙大渊看了奏策之后,也觉得李道明显不及杨炎,因此才提出由两人一道领军,平定广南的建议。李道的资历,年龄,官职远在杨炎之上,一但两人一同领军,当然是以李道为主将,这样一来其实就是启用了李道。去年在杨炎的官司中,李道一直躲在幕后,没有露面,只有杨沂中和杨炎才知道,因此在别人看来李道和杨炎并无矛盾。因此龙大渊这个意见到也不无道理。
赵眘听了,点了点头,目光又落到虞允文身上,道:“龙卿所说,虞卿以为如何呢?”
虞允文道:“臣以为不妥,如此安排只会误事。”
赵眘微徵一怔,道:“这又是为何呢?虞卿能够说得明白一些吗?”
虞允文道:“陛下,如果让李道和杨炎一同去平乱,那么以何人为正,何人为副呢?如果以杨炎为正李道为副,而李道的官职高于杨炎,岂能安服于杨炎之下,若是以李道为正杨炎为副,而杨炎的能力强于李道,李道又岂能御之。如此一来,岂不是主从不定,上下不分,岂不是要误了大事吗?愿陛下详查。”
赵眘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刚听龙大渊所说,他到是有些动心。但听了虞允文的话之后,也觉得这样做确实不妥。他捶了捶头,苦笑道:“这可真有些难办了。”
虞允文接着道:“臣方才所听,所言杨炎不能胜任的原因,无非就是说他太年轻了。然而刚才韩枢密所言及是,用人唯才,又岂在年纪大小。何况还有中书在朝中遥度指挥,必然不会误事的。”
韩彦直也道:“依臣看来,杨炎虽然年轻,却也不是轻孚燥进之人,臣请陛下不可犹疑,当早作决断。”
其实这过年的三天,赵眘每天都在宫里仔细的看这两份奏策,甚至到了逐字逐句的比较的地步。平心而论,赵眘也觉得杨炎对广南局势的了解程度,广南之乱暴发的深程原因,以及平乱的方针和策略都比李道所写的要深刻的多。而且杨炎这一年多来的实绩,都让赵眘对杨炎的军事能力也十分认可。其实在问这些宰辅大臣之前,赵眘在心里以经有些偏向杨炎了。
赵眘也知道,李道早年虽曾是岳飞的部将,但他在岳家军中始终都是一个不显头角的普通将领,能力远不及岳家军中的张宪、牛皋,董先,徐庆、王贵、李宝等人。他现在虽然也当上了庆远军节度使,但其实是一步一步熬上来的,至今为此,李道拿得出手的战绩就是绍兴三十一年的茨湖之战,这一仗其实只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还是沾了采石矶大捷的光,才被列为赵构列为中兴十三大捷之一。而杨炎却不同,无论是在北伐,还是这次在广南,都显出了及强的军事能力,而且战功绰著。对于这一点,赵眘是十分放心的。
而且赵眘在过年其间,还特意召见了在临安养病的吴拱,询问他的意见,结果吴拱也认为,如果是用李显忠或韩彦直自然是合适的,但除了他们之外,在临安的诸将中,还是杨炎更为合适一些。因此又坚定了赵眘的决心。
不过赵眘唯一但心的就是杨炎的年纪,毕竟才只有二十一岁,实在是太年轻了。而目也从没在独当一面的经历,因此赵眘还有些犹豫不决,才想听一听宰辅大臣们的意见。
赵眘沉思了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对韩彦直道:“子温,你明日领杨炎到武英殿来见朕,朕要当面询问以后再作定夺。”然后又转向虞允文道:“虞卿,明天你也一齐来旁听吧。”
虞允文和韩彦直齐声道:“臣尊旨。”
其时这时几位执政大臣心里都明白了,赵眘是选定了杨炎。所谓‘当面询问以后再作定夺’不过是一句过场话。只要明天杨炎的回答没有什么大纰漏,这个决定就不会再有变化了。
而虞允文是当朝首相,又是杨炎的推荐人,韩彦直是知枢密院事,主管军事,因此要他们两人来旁听对杨炎的询问也是合理的。同时这也表明,如果使用杨炎平定南方,将由他们两人在朝中调度。一但平乱成功,两人也有一份功劳。
第二天,杨炎就由韩彦直领着,来到武英殿上,面见赵眘。
施礼以毕,赵眘赐杨炎平身,然后道:“子昊,朕如果用你为将,平定广南之乱,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平乱成功呢?”
杨炎道:“回禀陛下,需要三年可平。”
赵眘微微一皱眉,道:“三年?要这么长的时间吗?当年李顺、王小波在四川作乱,方腊在江南作乱,朝庭大军平定也不过只用了数月即可,虽然如今广南之乱声势浩大,犹有过之,但也不需要这么长的肘间吧?”
杨炎道:“回禀陛下,此一时彼一时也,王小波、李顺、方腊等人作乱,不过是承势而启,虽然一时声势浩大,但毕竟根基不足。因此朝庭大军一到,即可平灭。然而如臣在奏策中所言,摩尼教在南方潜伏四十余年,假借传教之名,广收信徒弟子,盘根错节,已是根深蒂固。非一时一刻可以铲除干净。何况广南地处偏远,朝庭政令一时不及,遂使官府肆噫横征暴掠,渔肉百姓之事常见,民间怨声载道,以至蒙憧百姓,无知村夫才对摩尼教光明救世,之类歪理邪说真信不疑,亦非一时所能铲除干净。趟若只为平灭摩尼教或者不难,朝庭只需征集大军,至多半年即可将所失之地夺回。然而如不能斩草除根,则朝庭大军一足,贼势必复发,广南永无宁日。”
赵眘沉默了一会儿,才道:“所以你在奏策中才说,平定南方,当务之急乃是一面出兵征剿,一面安抚百姓,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自然就可将摩尼教的遗患消灭殆尽了。”
杨炎道:“陛下圣明,只是这样一来时日久长,欲速而不达,非三年为期不可。而虽以三年为期,但先以武力征剿为主,第一年可初见成效,而后两年则当以安抚百姓,整顿吏治,兼行平灭海盗之患,以保正广南沿海的安全,保正海路畅通,商船无忧。如此才能使广南之地永久太平,繁荣富足。”
赵眘点点头,海盗为患,自古历代都有。想要完全剿灭干净也是不可能的。只要不闹出大乱子来,一般也就算了。但赵眘却没有想到,广南一带沿海的海盗势力不仅不小,居然还形成了官盗勾结,蒙上压下,来往的商旅除了要向市泊司交税,居然还要向海盗交钱。而有一些不向市泊司交税走私货船也要向海盗交税。如果不是杨炎从南方带回来广州的消息,临安朝庭恐怕还不会知道。
自从大宋南渡之后,广州市泊司历来都是大宋的关税重要来源,每年可获利达二三百万贯钱。但现在赵眘才知道,原来海盗收去的钱居然也不比市泊司少。如果真能解决了广南沿海的海盗之患,那么广州市泊司每年的关税收入还可以增加一倍,这样的事情赵眘想着也感觉得兴奋。
赵眘道:“你说的有理,既然如此,朕就许你三年时间,到时候你就给朕一个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的广南。”这意思以经表明,赵眘决定启用杨炎了。
杨炎忙又叩首道:“臣当竭尽所能。定不负陛下重托。”
赵眘又道:“那么你需要动用多少人马,平定广南?五万人马够不够?”需要多少人马也是一个很关健的问题,因为在不抽调各支御前驻军的情况下,驻守在临安的三衙禁军中马军司有三万多人,虽然目前还驻守在前线,但这是可以调回来的,而军力最强的殿前司有七万三千多人马,由于还要保卫临安,因此出动五万大军,基本是目前临安可以动用的人马最高数量,如果还需要增加人马,那就只能从各地方军中抽调了。
杨炎道:“回禀陛下,平定南方无需五万大军,臣只需三万人马即可够用。”
赵眘怔了一怔,心里先是一喜,因为少用一些人马自然是好的,但随后有些担心,三万人马是否够用,道:“杨炎,你是说只用三万人马就可以平定广南之乱了吗?”
杨炎道:“三万人马即可,不过如臣在奏策中所言,这次平定南方需水路并进,同时用兵,因此三万人马之中,还有有一半是水军,并且配备相应的战船,武器,装配……”
“且慢。”他的话还没有说完,赵眘就打断了话头,因为刚才所说的三万也好,五万也好,在赵眘看来都是不包括水军的。那么按照杨炎的意思,也就是说平乱只用一万五千人马就够了?不要说赵眘不信,就连虞允文和韩彦直也在为杨炎担心,前面的问题杨炎都答得不错,可不要因为这一个问题出了漏子。但现在杨炎的话已出口,两人现在也无法补救了。
赵眘忍不住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双手扶着书案,道:“杨炎,人马是不是太少了一点,虽然居范成大在公文里说,乱军有三十余万之众,依朕看来纵然有些夸大其辞,但十五万人总是有的。你是说只带一万王千人马就够平乱了吗?”
杨炎微微一笑,道:“回禀陛下,摩尼教在广南一带苦心经营近四十年,教徒众多,说他们聚众有三十余万,并不为过。不过兵贵精而不贵多,将在谋而不在勇,用兵多了,临安的守卫也就空虚了,因此能少用一些就少要一些吧。”
赵眘却不住摇头,道:“话虽如此,但如果不能平定广南之乱,人马留在临安又有何用呢?吴拱领步军司二万五千人马都不能平乱成功,你只用一万五千就行吗?”
杨炎道:“陛下所言及是,不过现在步军司不是就在广南吗?尚有人马不下二万佘众,因此臣只带一万五千人马去广南,合兵一处可有三万五六千人马了,如此一来兵力亦不为少了。而摩尼教早人数虽有三十万,但良莠不齐,不乏老弱病残之辈,真正强壮者最多只有二十万人。而其中大多原来都是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而且武器、装配也不全,其实也只是乌合之众,真正有战斗力的绝不超过十万。而且广西尚有地方厢军不下五六万,可以从中挑选一二万强壮者充用,然后在从当地百姓中招募一二万人,这样一来式得大军七八万人之多,足以平乱。”
赵眘听了,这才有些放心,知道杨炎不是在信口开河,又道:“你说的虽然有理,但是直接从临安多带些兵去不好吗?为何还要在当地整编、招募人马?岂不是自找麻烦吗?”
杨炎道:“一则三衙禁军有保卫临安之责,等闲不可轻易调动,二则调用人马多了,钱粮徭役也会增加,三则广南气候特殊,中原、江淮之兵到了广南往往会因为水土不服,十停之中折去一二停。因此临安之兵当尽量少带。而步军司的人马在广南时日己久己熟悉了当地的气候,其他可多用当地的人包括当地洞蛮,夷人他们既习惯气候水土,又熟悉地历,又能深得民心,一举数得,平乱也就易如反掌了。”
赵眘这才完全明白了杨炎的用意,怪不得韩彦直说他“虽然年轻,却也不是轻孚燥进之人”现在看来他考虑的果然很周全,行事也算成稳,或许还真是用对了人。
杨炎又道:“不过有一点先要向陛下说明。”
赵眘道:“你且说无访。”
杨炎道:“现在摩尼教军气势正锐,这时诚不可与其争锋。而且临安之兵到了广南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气候水土,而整编、招募当地的人马也需要时间来训练。因此最初数月当以坚守为主,尽量不与其交战以骄其心,待其耗尽锐气,兵力彼倦,防卫松懈之时再突然出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可大获全胜。”
赵眘明白杨炎的意思,就是开始可能还会打败仗,让自己耐心一些。想了一想,道:“那幺你打算坚守到什么时候方才出战。”
杨炎道:“居微臣预计,等到七八月份,诸事都可以齐备,便可以出战了。不过临阵之际,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这时间提前、后退一些也都不定。”
赵眘皱了皱眉头,道:“七八月份正是盛夏,广南气候本就炎热,那时势必热不可挡,岂是用兵之时,你是不是在考虑一下,等到九月再出兵。”
杨炎摇摇头,道:“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七八月自然非是用兵之际,臣知道,乱军也会知道。故此才会反其道而为之,才算是出奇制胜,李愬雪夜取蔡州,便是如此。”
赵眘这才完全放下心来,杨炎的那些战绩果然不是侥幸得来的,用兵之奇果然与众不同。他这才坐回到龙椅上,道:“杨炎,你还有什幺要求没有。”
杨炎道:“臣有两个要求,一这次平定广南,当以征抚并行,臣是武将,行军打仗是臣专长,但于安抚百姓,治理民生之事不甚精通,应有这样一位官员协助方才可行。”
赵眘点点头,道:“那么你可以合适的人选吗?”
杨炎道:“如果由臣来选,臣当选建康府通判辛弃疾。”
赵眘道:“辛幼安少负才气,康概豪迈,有报国之志,假以他日,必是宰辅之材。现在任一个建康府通判确实存些委曲了他。不过他还年轻,还可以再历练几年,这次平定南方正好可以让他施展一下。”
说到这里赵眘自己也笑了,因为说到年轻,没有人比杨炎更年轻了。又问道:“还存一个要求是什么?”
杨炎道:“如果用臣平定广南,则广南一应事宜当可由臣自行专处,而且必须能够节制两广,方可成行。”
赵眘听了,微微存些沉思。杨炎接着道:“广东、广西虽为两路,但民风、习俗相近,边界相邻。摩尼教作乱,虽然主要是在广西,但随时可以窜到广东,上一次他们就曾进攻过广州。如果不能节制两广地方,臣恐怕到时候摩尼教进攻广东,不好处置。”
虞允文也道:“陛下,臣以为杨炎之言有理,想要平定广南之乱,必须一并节制两广,方才能做到令进禁止。”
赵眘点头头,道:“好,朕己知道了。杨炎你先则过去,听候调用吧。”
杨炎谢恩之后,退下殿去了。
赵眘道:“来人,宣梁克家,龙大渊,史浩进见。”
不多时,三人都来到了金殿上,施礼己毕,赵眘道:“朕意已决,就任命杨炎为广南西路制置使,并节制广西、广东各府州人马,主管平乱事宜。中书立即拟旨,交朕御批。”
赵眘刚说完,史浩立即出列,道:“皇上且慢,臣有一言。”
赵眘道:“史卿,你有什么话要话吗?”
史浩道:“陛下选用杨炎为将,慧眼识人,不以年犯长幼为异,臣等甚是佩服。不过我大宋自开国以来,历来都是以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节制武将。前者广西制置使也用的范成大,岂能因杨炎而废。因此臣以为还是从朝中大臣中选一人为正,以杨炎为副方才符合祖制,还望陛下三思。”
原来昨天以经可以预料赵眘会选择杨炎,因此龙大渊、史浩、曾赎、张说等人聚一齐又想了个办法,就用“文官节制武将”这一祖制为借口,来劝说赵眘另选他人。一但赵眘问起选用什么人?龙大渊就会推荐曾赎或是张说。一来是为争权夺利,二来他们都知道,这一次平定广南,需要调动大军,其中粮钱物资不在少数,大有油水可捞。何况到了广南还有地方官的孝敬,实在是个肥缺,因此他们削尖脑袋也想要把自己人塞进去一个,分一杯羹。
赵眘听了,又沉思起来。
虞允文一见,立刻也出列,道:“陛下,史相之言差矣,不可听信。”
史浩一侧脸,看着虞允文道:“虞相公,你这是什么意思,‘文官节制武将’乃是我大宋祖制,太祖皇帝订下来的规矩,难到你不知道吗?”
虞允文徵微一笑,道:“史相公,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之,所谓事请从急,特殊事情还当特殊对待。当年狄青平定侬智高,王韵开拓西河,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不都是由武将全权节制全军吗?难道说仁宗皇帝,神宗皇帝,太上皇都有讳祖制不成。”
史浩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虞允文转向赵眘道:“陛下,若是要安抚地方,捕获盗贼,那怕是戎边保境,都可以由文官居中策划,将士在外效命。而摩尼教作乱广南,诽比寻常。虽然是征抚并行,但还是以征剿叛乱为急,战场上变化万千,临阵决机,当随机应变,不可受制肘。岂是一般文官所能经划的吗?非以能征惯战之将,受于专权,以武征之,以力剿之而不能行也。趟若定要文官节到武将,一但双方意见冲突,各执已见岂不误了大事。还望陛下三思。”
赵眘又沉思起来,史浩的意见确实令他动了一下心,但虞允文的意见也不可谓不中肯。毕竟目前广南还是以用兵为主,一般的文官确实很难胜任这个职务。而且目前广南的局势也容不得这一次征剿再有什么失误。必须要为杨炎创造最好的条件才行。
不过赵眘也知道,史浩此举也不是没有道理。将两广这么大的地方都交给一个武将节制,确实有些不妥。不过一来通过几次接触,赵眘还不相信杨炎会有二心。二来想要节制杨炎还有许多别的办法。因此赵眘沉思了良久,终于道:“朕意以定,拟旨,任命杨炎为广南西路制置使,主管平乱事宜。”
赵眘说完,龙大渊又出列道:“陛下,如果一定要以杨炎全权节制地方全军,在此非常时期也无不可。不过臣以为杨炎此番出征,责权太大,若是完全无人节制亦为不妥,臣以为还是当设监军,以来节制杨炎。”
他这话一说,众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是要任命宦官为监军,监视杨炎的行动。虽然设立监军对龙大渊、史浩一伙没有什么好处,但龙大渊见杨炎独自领军己成定局,于是本着我没有好处,也不让你好过的原则,一定要给杨炎设置一些障碍。
不过在军中设制宦官为监室也是大宋的惯例。由其是在南渡之前,更为普遍。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由宦官直接领军出征的事情。如太宗皇帝时期的宦官王继先,神宗皇帝时期的宦官李宪,微宗皇帝时期的宦官童贯,都曾经率领过大军。因此龙大渊提出用宦官当监军,是很合情理的事情。对于这一点,连虞允文也不能再反对了。
赵眘听了,想了一想,忽然笑了起来,道:“卿之言朕己尽知,不必再多言了。中书立即拟旨,交由朕御批。”
五位执政大臣听了,也不敢在多言了,齐声道:“臣等尊旨。”
过了好一阵子,两人才平静下来,赵倩如早被杨炎逗得全身酥软无力,缩在杨炎怀中,喘着气一动也不动。杨炎轻轻搂着怀中的美丽公主,想着两人经过了几番波拆之后,连自己都不作希望了,但赵倩如乃对自己痴心不变,终于还是能够结合到一齐,心中也充满了温馨蜜意。
赵倩如将螓首埋在杨炎怀中,呼吸终于平静了一些,回味着刚才杨炎侵犯自己身体时的感觉,脸上又是一阵发烧,忍不任轻轻捶打着杨炎的胸膛,道:“都是你不好,晚上一来就使坏,把人家弄成这个样子,如果让别人瞧见了,还不羞死了。”
杨炎双手轻轻用力,把她搂得更紧了一些,道:“除了我以外,还有谁能瞧见我们的永宁公主这么美丽动人的样子呢?这可是我一个人的特权啊。”
赵倩如抬起头来,白了他一眼,在他腰间狠狠拧了一把,然后道:“这几天你在干什幺?听说二哥又请了你一次,好像又闹得不很愉快。”
杨炎苦笑着摇摇头道:“岂只是不很愉快,简直就是不欢而散。”然后就把去水纹园的经过说了一遍。皱着眉道:“不知为什么,那个宗天玄似乎是有意要跟我过不去。要不是他,也不会弄成这个样子。”
赵倩如眼珠一转,似笑非笑道:“说不定他是把你当成情敌了,你不是说那个叶沐雪一直在帮你说话吗?他自然不会给你好脸色看。”
杨炎怔了一怔,这到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虽然他对叶沐雪可从来没有什么男女之间的想法,不过叶沐雪和宗天玄怎么想那就很难说了。毕竟从一开始叶沐雪就对自已表示了亲近的意思,这到是容易让人误会。虽然叶沐雪和宗天玄之间的关系怪怪的,但这说不定是两人刻意弄成的气氛。只好又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道:“要真是这样可就太冤了。”
赵倩如“哼”了一声,道:“不过你也够可以了,这一回把宗天玄连带二哥都损得不轻,二哥自然不用说了,就是宗天玄到了临安以后,什么人见他也都恭恭敬敬的,他们两个到现在恐怕都还没有这样被人挖苦过。看不出你平日好像木头木脑,挖苦别人到还是一套一套的。”
杨炎也不禁笑了,道:“你没有听听他们两个是怎么一唱一喝的说我,来而不往而礼也,而且本来他们两个就是纸上谈兵,却硬以为自己是孙武吴起,我自然也不会给他们好脸色看了。”
赵倩如也忍不住笑了,过了一会儿才道:“其实这样也好,借这个理由你以后少和二哥,宗天玄他们来往就是了。”
杨炎微微一怔,觉得她这话里有话,道:“他们两个怎么了?难到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吗?”
赵倩如微微笑道:“天机宫虽然有几十年没有传人出现于世了,但毕竟当年曾经为太祖皇帚登基造过势的,后来太宗皇帝也对陈抟老祖礼遇有加,这样一来虽然他们本是方外之人,但又显得地位尊崇,身份特殊。好在后几代的天机宫传人行事小心谨慎,保持低调,才使大宋皇室一直保持对天机宫的尊敬。”
杨炎点点头,他有些明白了,天机宫在太祖、太宗皇帝的继位上,都扮演着代天传言的角色。在无形中也使天机宫在人们心目中蒙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芒。但随着大宋统治的渐渐稳定,逐渐深入人心之后,天机宫的存在反而对于大宋又隐隐成了一个危胁。假如突然那一天,天机宫的传人突然宣称大宋天数以尽,或是指定另一人是天命之君,这一点无疑是那一种大宋的皇帝都不愿见到的。虽然不见得就能危胁到大宋的统治地位,但却毕境给了那些怀有野心的人一个有力的借口。
赵倩如道:“所以从真宗皇帝泰山封禅之后,自仁宗皇帝开始,皇室就对天机宫就开始采用敬而远之的态度了,虽然仍然在表面上保持着对天机宫的尊敬,但除了世袭的尊号之外,再也没有给他们加封过别的尊号了。好在后来历代天机宫传人也不欲张扬,双方才就这么保持着一个微妙的和气局面。”
杨炎道:“你的意思是说宗天玄在临安表显得有些过份吗?我看也没什么呀,不过是和一些名士、学者一到交流的多一些,这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地方。难道是怕他另有目地吗?”
赵倩如轻轻叹了一口气,道:“到不是说他另有目地,但毕竟天机宫的传人有四十多年没有出现过了。当年微宗皇帝接见过的那一位天机宫的传人早已作了古,太上皇一朝就从来没有天机宫的人出现。谁知道这四十多年里天机宫又会发生些什幺变化。而宗天玄出现在临安之后,行事又完然不像以前的传人那么底调,虽然说结交名士学者并不是错,但宗天玄毕竟是身份特殊的人。”
这一点杨炎也是懂的,像宗天玄这样身份特殊的人,确不是什么事都能做。即使有些是在常人看来很平常很普通的事情。
赵倩如接着道:“更何况这一段时间以来,二哥就和宗天玄走得十分近密,虽然说二哥一向喜欢结交奇人异士,但像宗天玄这样的人,可不是能随意结交的。”
杨炎暗吃了一惊,他到还从来没有朝这方面去想过,道:“难道说邓王……”
赵倩如摇了摇头,道:“到不是说二哥真的有什么打算,也许他就是真喜欢结交奇人异士。不过身为太子的三哥一向体弱多病,群臣中又传言太子妃李妃的品行不佳,难以母仪天下。而二哥偏偏又有喜交名士,礼贤下士之名。何况二哥的父亲恩平郡王当年本来和官家一样,都是太上皇收养的继子,现在又加上一个身份特殊的宗天玄,你叫官家怎么能放下心来。”
杨炎点点头,赵倩如说的确实有道理。赵恺的父亲赵璩当初也是皇位的继承人之一。赵构是在赵眘和赵璩之间犹豫了好夂才选择了赵眘继承自已的皇位。现在明摆着太子赵惇的名望,条件都不及赵恺,唯一的选势就是他是赵眘的亲生。而且现在赵构也还没有死,假如在这个时候,宗天玄如果宣称赵恺才是真命天子,赵眘恐怕就要真的为难了。而且现在偏偏又不能把宗天玄如何了。想到这里杨炎不禁又摇了摇头,苦着脸道:“原来这里面的事情这幺复杂。”
赵倩如看着他的样子,又忍不住笑了,道:“复杂也罢,简单也罢,总之你少掺和就行了。所以说你这一次和他们闹翻了,也未必就是不好。反正以后尽量不要和他们来往就是了。还有以后也不许你在打那个叶沐雪的主意,你最好死了这份心。”
杨炎举起双手作投降的姿式道:“天地良心啊,我可是从没想过叶沐雪什么?”
赵倩如在他腰上狠狠拧了一把,道:“说得好听,当初你不是也和严蕊没什幺吗?现在怎么样,不是一梓被你收回家里了吗?你那点心思以为我不知道吗?”
杨炎冲她翻了翻白眼,女人吃起醋来真是可怕,忽然想起叶沐雪拜托自己的事情,道:“说正事吧,叶沐雪想见一见你和永安公主,你看你们方便见她吗?”
赵倩如想了一想,道:“这个我可要和姐姐商量一下再说吧。”她从杨炎怀里坐起身来,从书案上抽出一册书递给杨炎,道:“平乱的奏策我帮你写好了,你回玄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自己修改一下,我想就可以呈上去了。”
杨炎接过了册子,赵倩如又道:“其实你这次去广南到真的没有白去,想不到这次广南之乱的背景比我们想像的要复杂得多了,远远不是一个摩尼教这么简单。如果不是你去广南这一趟,许多事情我们在朝里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所以这份奏策交上去,我想官家看了以后,一定会任用你的。李道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这样的奏策。”
杨炎“哼”了一声,道:“李道算什么?”
赵倩如也笑了,道:“你提出的平乱必须剿抚并行,水陆齐进,既除摩尼教,兼灭海盗这些秩失都是正确的,我也都写进去了,不过向一些要求全面负责,详致的人事安排,如何进军用兵,我可都没有写进去了。”
杨炎道:“那为什么呢?”
赵倩如道:“你就听我的好了,有些事情是不能写在奏策里面的。如果官家真的启用你了,那么他自然再会问你这些,你也可以如实回复。还有些要求你也可以向虞相公去提,但是千万不能写在纸上。”
杨炎只好点点头,道:“好吧,我就按你说的去做吧。”
赵倩如道:“好了,时候也不早了,你也早些回去休息吧。”
杨炎点点头,站起身来,又吻了赵倩如一下,然后打开窗子,飞身掠过去了。
赵倩如看着他消失在黑暗之中,才关上窗子,轻轻叹了一口气。如果赵眘真的选用杨炎,那么过完年以后,杨炎马上就要出征了。两人岂不是又要分开。虽然两人的婚事以经确定,但杨炎这一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最好……最好在杨炎出征以前两人就先成亲。想到这里,赵倩如的脸上一阵烧红,但这话只能藏在她的心里,能向谁去说呢?饶是她一向聪颖睿智,头脑灵活,遇到了这自己的终身大事,也不禁忐忑不安,患得患失起来。
回到家里,以是二更时分。流苏知道他是去见赵倩如,因此也不为他但心,早已安睡。杨炎并无睡意,也不想惊醒流苏,索性就来到书屋里看赵倩如帮他写的奏策。
赵倩如的文笔果然不凡,写得字字珠玑,笔笔生辉。将杨炎所列的零乱题纲组织得措词得当,文理通顺。比自己写得要胜强得多。杨炎看了二遍,觉得并没有多少地方需要修改,这才把册子放了下来。
这时二更己过,杨炎仍然无意睡眠,他从书房走出来,在院子里随便走了几步,忽然发现有间房里还点着灯火。仔细一看,原来是严蕊的房间。
“这么晚了,她还没有休息吗?”杨炎忽然想起,严蕊的事情,在赵倩如却里是解决了,但是自己还没有对严蕊说过,如果现在严蕊还没有休息,到是可以乘着这个机会,去向严蕊说明,也好让她安心。
于是杨炎来到严蕊的房门前,轻轻搞了搞门,道:“严蕊姑娘,你休息了吗?”
过了一会儿,只见房门一开,严蕊正站在门后,有些惊讫道:“大人,这个晚了,你还没有休息吗?”
杨炎点点头,道:“我刚从外面回来,见你的房间里还亮着灯火,所以就过来看看,还有些事情要对你说。”
严蕊嫣然一笑,道:“大人,外面冷,还请进来说话吧。”
杨炎随她进屋,严蕊请他在桌前坐下,然后亲手到了一杯茶,递给他道:“大人,小芸以经安睡了,我不想叫她起来,待候不周还大人见谅。”
杨炎接过茶杯,道:“用不着那么客气,严蕊姑娘,你也坐吧。”
严蕊在杨炎对面坐下,道:“这么晚了,大人有什么事情要说吗?”
杨炎张了张嘴,忽然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总不能直接了当对严蕊说要纳她为妾室吧。怔了好一会,杨炎才道:“这些日子,严蕊姑娘在这里住得还习惯吗?”
严蕊也怔了一怔,一时也弄不懂杨炎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是什幺意思。其实这些天以来,严蕊心里也一直不安,自从被杨炎接回杨府来之后,她就一直有将自己终身托给杨炎的想法,那怕只是做妻妾也愿意。后来知道杨炎和永宁公主的婚事取消以后,让严蕊更觉得有了希望。虽然杨炎家里还有流苏,不知道她是做何想法。而且和流苏桐处久了,严蕊也了解流苏心地善良,并不是善嫉的人,因此也十分安心。后来杨炎去了广南以后,私下里流苏也对严蕊说过两次,并不介意杨炎收严蕊做妾室。
但杨炎从广南回来以后,当天就被官复原职了,严蕊心里就有了个疙瘩:杨炎和永宁公主的婚事会不会也重新确定呢。果然仿佛像是要印证严蕊的猜测一样,第二天赵倩如的弟弟就来找杨炎,还一口一个姐夫何叫杨炎。这一下严蕊肯能确定:看来杨炎和永宁公主的婚事果然就是真的了。
虽然严蕊对赵倩如的印像很好,但也不敢确定永宁公主是否能像对待流苏那样,接纳自己。因为流苏是和杨炎青梅竹马长大的,并且是由杨炎的母亲在临死前指定的婚姻。而自已却是一个**出身,更关建的是上一次就是因为自己,才差一点弄得他们就此无缘,因此严蕊心中一点底也没有。偏偏这几天杨炎为了写奏策,也没有来见严蕊,也更令严蕊坐卧不宁,六神无主。偏偏这一肚子苦闷却也无法和别人去说,只能闷在心里。
而这时杨炎突然问了她这么一句,严蕊心里猛然想到:难到他这是要赶我走吗?忍不住问道:“大人和公主的婚事是不是己经定下来了?”
杨炎点点头,道:“虽然没有定俱体的日子,但确实以经定下来了。”
严蕊心中一阵凄苦,低下头去,道:“大人我都知道了,这几个月以来,我确实在府上打搅了多时,现在严蕊的伤势以经全愈,也就不会再继续打搅大人,明天我就和小芸收拾东西,离开……”说着,她忍住泪水,站起身来了。
杨炎怔了一怔,立刻明白,严蕊是误会了自己的意思,忙一把拉住了严蕊的衣袖,道:“严蕊姑娘,你误会了,我不是要你走,你住在这里往多久都可以。”
严蕊怔了一怔,还是有些不敢相信道:“大人,你说什么?”
杨炎抓住了她的手,微笑道:“我是说,你可以住在这里,住多久都可以。如果你愿意,就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一样吧。”
严蕊全身一颤,心头却一陈狂喜,一头扑到在杨炎怀中,道:“大人,你……你说的是真的吗?”
杨炎将她抱住,想到她自幼家破人亡,父亲双丧,只剩她孤身一人,又被充作了营妓,遭遇凄惨,为了不w诬陷自己,甘受酷刑,几乎损命。心中忍不住怜意大增,生出了一股爱惜和保护她的念头来。轻轻抚摸着她的后背道:“当然是真的,如果你不嫌弃这里,就在杨家住一辈子都行。”
严蕊将头枕在杨炎的肩头,咬了咬牙,低声道:“但是……但是永宁公主那里怎么办呢?”
杨炎这才明白,原来严蕊最但心的事情是赵倩如是不是能按纳她,在她耳边轻轻道:“你放心吧,她也是同意的。”
严蕊听了,心里一松,整个身子才算完全放松了下来。这时虽然冬季,但屋内星着火碳,十分温暖,严蕊并没有穿着厚厚的冬衣。杨炎这才感觉到怀中的娇躯丰腴滑腻,触手温软,柔若无骨一般。忍不任心中一荡,在她耳重上轻轻吻了一下。
严蕊全身一震,猛然将头抬起,一双玉臂搂住了杨炎的脖子,动人的娇躯紧贴在杨炎身上,火热的香唇也印在杨炎的嘴上.丁香小舌也探入杨炎的口中,挑逗着杨炎的唇齿。
杨炎只觉得头脑中“轰”的一下子,在赵倩如那里被压下去的**,一下子又全部被严蕊的娇媚热情点燃。双手紧抱着怀中温香软玉一般的动人,双唇也紧紧吮住了她的樱唇,贪婪得追逐着嫩滑的香舌。
也不知过了多久,两人的唇舌才分开。严蕊己是云髻散乱,绣眉微促,星眸半睁半合,娇研上一片红晕的颜色。软玉一般的香肩从半解的罗衫里露了出来,肌肤晶莹雪白,在烛光的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一抹鲜红的裹胸,半隐半露着一对玉雪双峰,光滑莹洁,像羊脂美玉一般。还在不住的起伏,颤巍巍,菌蕴绰约。
严蕊的双肩轻轻一耸,外袍己滑落到地上,身上只剩一件贴身的中衣。粉缗的双臂举过头顶,拔下盘头的银钗,一头乌黑的绣美长发自由的披散在双肩、胸前。动作娇美慵懒,姿态柔媚可人。灯光夜影之下,更形诱惑之色。
严蕊的年纪是杨炎所接触的女子中最大的,比杨炎还要大三四岁,身材发育也更为丰腴成熟。如果论相貌,严蕊不但不及赵倩如那般倾国倾城,也不见得就能胜过流苏,但她却胜在风情万种,妩媚动人的成熟气质。这时虽然还穿着一件贴身的中衣,却以掩不住腰胸腿股之间,修长圆润的曲线。令人荡魂落魄。连杨炎都不禁看得呆了。
严蕊看着杨炎灼热的目光,“嘤咛”一声再次投入到杨炎的怀中,双臂再度勾上杨炎的脖子,在他耳边吐出阵阵香热的气息,道:“大人,今夜就请大人好好怜惜人家吧……”
******************************
就在鞭炮声中,新年来临,大宋的乾道四年终于过去了。
转过了年,临安全城庆贺了三天,一直到征月初四,赵眘才招集执政大臣,商议平定广南的事宜。
杨炎和李道两人所写的平乱奏策在年前就以经交呈给赵眘了,在金殿上赵眘将两份奏策出示给五位执政大臣观看。五位大臣一面翻阅奏策,在心里暗暗比较两份奏策的优劣,一面在心里揣摩皇帝的意图。一时间大殿上鸦雀无声,只能听到微微的呼吸声,和书页翻动的声音。
过了好一会儿,几位大臣都以经看完了这两份奏策,几位大臣都重新站好了。不过由于虞允文和龙大渊是杨炎和李道的推荐人,因此他们两人一时都还不好开口。大殿上沉默了好一阵子,韩彦直才开口道:“陛下,微臣以为杨炎深通兵法,善于用兵,而且曾深入广南,熟悉那里的情况,他所写的奏策微臣也以为可行,因此臣以为杨炎可以胜任。”
赵眘点点头,也不置可否。
史浩道:“陛下,以臣看来杨炎的奏策写得虽然不错,但他的实际能力是否能够胜任也未可知,焉不知是纸上谈兵呢?何况杨炎毕境太过年轻,此番广南平乱,事关我大宋的根本,臣以为还是任用老诚持重的人为好。”史浩原是赵眘为太子时的老师,对赵眘能够继位是立过大功的,同时他也和龙大渊、曾赎、张说等人关系不错,见龙大渊不便开口,便主动站出来帮龙大渊说话。不过他也知道,从这两伤奏策上看,李道是显然不及杨炎,于是另避心机,抓往杨炎年轻这个弱点来说事。
韩彦直微微一笑,道:“史相此言差矣,用人唯材,又岂以年纪大小而论高低,有人少年成名,有人大器换成,甘罗十二岁为将,霍去病十八岁为将,而冯唐年介九旬才得受招,岂能都一概而论呢?若说杨炎的能力是否胜任,远征黑阳山暂且的不说,从静江府发来的公文上看,这次广南之乱,如果不是杨炎,不要说静江府,只怕连广州都被叛军所占了,这样的能力史相公以为如何呢?而又有什么实绩能够正明李道的能力呢?”
史浩一时语塞,免强笑了笑,道:“韩枢密,老夫这不也是考虑周全一些。”
赵眘的目光转向梁克家,道:“梁卿,你又以为如何呢?”
梁克家道:“从奏策上看,杨炎所说的自然较为丰富,也更为务实。不过臣对杨炎为人所知不多,他的实际能为如何臣也不大清楚,不敢随意妄言。”梁克家在持政大臣中一向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现在赵眘问他,也具实回答,两边都不得罪。
赵眘的目光又落在龙大渊身上,道:“龙卿,是你向朕推荐的李道,现在你看了他们两人所写的奏策,以为如何呢?”
其实龙大渊早就想好了说辞,只是不好主动提出,现在赵眘问到他,正中下怀,道:“陛下,微臣也以为杨炎所言比李道稍胜一筹,不过……”他顿了一顿,接着道:“但诚如史相所言,他为人毕竟太过年轻,虽然将材,但仍需磨励方可成大器,而李道到底老诚持重一些,依臣之见,到不如命两人一起领军雄平定广南,他们正好可以相互补充,岂不更好。”
原来龙大渊看了奏策之后,也觉得李道明显不及杨炎,因此才提出由两人一道领军,平定广南的建议。李道的资历,年龄,官职远在杨炎之上,一但两人一同领军,当然是以李道为主将,这样一来其实就是启用了李道。去年在杨炎的官司中,李道一直躲在幕后,没有露面,只有杨沂中和杨炎才知道,因此在别人看来李道和杨炎并无矛盾。因此龙大渊这个意见到也不无道理。
赵眘听了,点了点头,目光又落到虞允文身上,道:“龙卿所说,虞卿以为如何呢?”
虞允文道:“臣以为不妥,如此安排只会误事。”
赵眘微徵一怔,道:“这又是为何呢?虞卿能够说得明白一些吗?”
虞允文道:“陛下,如果让李道和杨炎一同去平乱,那么以何人为正,何人为副呢?如果以杨炎为正李道为副,而李道的官职高于杨炎,岂能安服于杨炎之下,若是以李道为正杨炎为副,而杨炎的能力强于李道,李道又岂能御之。如此一来,岂不是主从不定,上下不分,岂不是要误了大事吗?愿陛下详查。”
赵眘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刚听龙大渊所说,他到是有些动心。但听了虞允文的话之后,也觉得这样做确实不妥。他捶了捶头,苦笑道:“这可真有些难办了。”
虞允文接着道:“臣方才所听,所言杨炎不能胜任的原因,无非就是说他太年轻了。然而刚才韩枢密所言及是,用人唯才,又岂在年纪大小。何况还有中书在朝中遥度指挥,必然不会误事的。”
韩彦直也道:“依臣看来,杨炎虽然年轻,却也不是轻孚燥进之人,臣请陛下不可犹疑,当早作决断。”
其实这过年的三天,赵眘每天都在宫里仔细的看这两份奏策,甚至到了逐字逐句的比较的地步。平心而论,赵眘也觉得杨炎对广南局势的了解程度,广南之乱暴发的深程原因,以及平乱的方针和策略都比李道所写的要深刻的多。而且杨炎这一年多来的实绩,都让赵眘对杨炎的军事能力也十分认可。其实在问这些宰辅大臣之前,赵眘在心里以经有些偏向杨炎了。
赵眘也知道,李道早年虽曾是岳飞的部将,但他在岳家军中始终都是一个不显头角的普通将领,能力远不及岳家军中的张宪、牛皋,董先,徐庆、王贵、李宝等人。他现在虽然也当上了庆远军节度使,但其实是一步一步熬上来的,至今为此,李道拿得出手的战绩就是绍兴三十一年的茨湖之战,这一仗其实只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还是沾了采石矶大捷的光,才被列为赵构列为中兴十三大捷之一。而杨炎却不同,无论是在北伐,还是这次在广南,都显出了及强的军事能力,而且战功绰著。对于这一点,赵眘是十分放心的。
而且赵眘在过年其间,还特意召见了在临安养病的吴拱,询问他的意见,结果吴拱也认为,如果是用李显忠或韩彦直自然是合适的,但除了他们之外,在临安的诸将中,还是杨炎更为合适一些。因此又坚定了赵眘的决心。
不过赵眘唯一但心的就是杨炎的年纪,毕竟才只有二十一岁,实在是太年轻了。而目也从没在独当一面的经历,因此赵眘还有些犹豫不决,才想听一听宰辅大臣们的意见。
赵眘沉思了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对韩彦直道:“子温,你明日领杨炎到武英殿来见朕,朕要当面询问以后再作定夺。”然后又转向虞允文道:“虞卿,明天你也一齐来旁听吧。”
虞允文和韩彦直齐声道:“臣尊旨。”
其时这时几位执政大臣心里都明白了,赵眘是选定了杨炎。所谓‘当面询问以后再作定夺’不过是一句过场话。只要明天杨炎的回答没有什么大纰漏,这个决定就不会再有变化了。
而虞允文是当朝首相,又是杨炎的推荐人,韩彦直是知枢密院事,主管军事,因此要他们两人来旁听对杨炎的询问也是合理的。同时这也表明,如果使用杨炎平定南方,将由他们两人在朝中调度。一但平乱成功,两人也有一份功劳。
第二天,杨炎就由韩彦直领着,来到武英殿上,面见赵眘。
施礼以毕,赵眘赐杨炎平身,然后道:“子昊,朕如果用你为将,平定广南之乱,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平乱成功呢?”
杨炎道:“回禀陛下,需要三年可平。”
赵眘微微一皱眉,道:“三年?要这么长的时间吗?当年李顺、王小波在四川作乱,方腊在江南作乱,朝庭大军平定也不过只用了数月即可,虽然如今广南之乱声势浩大,犹有过之,但也不需要这么长的肘间吧?”
杨炎道:“回禀陛下,此一时彼一时也,王小波、李顺、方腊等人作乱,不过是承势而启,虽然一时声势浩大,但毕竟根基不足。因此朝庭大军一到,即可平灭。然而如臣在奏策中所言,摩尼教在南方潜伏四十余年,假借传教之名,广收信徒弟子,盘根错节,已是根深蒂固。非一时一刻可以铲除干净。何况广南地处偏远,朝庭政令一时不及,遂使官府肆噫横征暴掠,渔肉百姓之事常见,民间怨声载道,以至蒙憧百姓,无知村夫才对摩尼教光明救世,之类歪理邪说真信不疑,亦非一时所能铲除干净。趟若只为平灭摩尼教或者不难,朝庭只需征集大军,至多半年即可将所失之地夺回。然而如不能斩草除根,则朝庭大军一足,贼势必复发,广南永无宁日。”
赵眘沉默了一会儿,才道:“所以你在奏策中才说,平定南方,当务之急乃是一面出兵征剿,一面安抚百姓,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自然就可将摩尼教的遗患消灭殆尽了。”
杨炎道:“陛下圣明,只是这样一来时日久长,欲速而不达,非三年为期不可。而虽以三年为期,但先以武力征剿为主,第一年可初见成效,而后两年则当以安抚百姓,整顿吏治,兼行平灭海盗之患,以保正广南沿海的安全,保正海路畅通,商船无忧。如此才能使广南之地永久太平,繁荣富足。”
赵眘点点头,海盗为患,自古历代都有。想要完全剿灭干净也是不可能的。只要不闹出大乱子来,一般也就算了。但赵眘却没有想到,广南一带沿海的海盗势力不仅不小,居然还形成了官盗勾结,蒙上压下,来往的商旅除了要向市泊司交税,居然还要向海盗交钱。而有一些不向市泊司交税走私货船也要向海盗交税。如果不是杨炎从南方带回来广州的消息,临安朝庭恐怕还不会知道。
自从大宋南渡之后,广州市泊司历来都是大宋的关税重要来源,每年可获利达二三百万贯钱。但现在赵眘才知道,原来海盗收去的钱居然也不比市泊司少。如果真能解决了广南沿海的海盗之患,那么广州市泊司每年的关税收入还可以增加一倍,这样的事情赵眘想着也感觉得兴奋。
赵眘道:“你说的有理,既然如此,朕就许你三年时间,到时候你就给朕一个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的广南。”这意思以经表明,赵眘决定启用杨炎了。
杨炎忙又叩首道:“臣当竭尽所能。定不负陛下重托。”
赵眘又道:“那么你需要动用多少人马,平定广南?五万人马够不够?”需要多少人马也是一个很关健的问题,因为在不抽调各支御前驻军的情况下,驻守在临安的三衙禁军中马军司有三万多人,虽然目前还驻守在前线,但这是可以调回来的,而军力最强的殿前司有七万三千多人马,由于还要保卫临安,因此出动五万大军,基本是目前临安可以动用的人马最高数量,如果还需要增加人马,那就只能从各地方军中抽调了。
杨炎道:“回禀陛下,平定南方无需五万大军,臣只需三万人马即可够用。”
赵眘怔了一怔,心里先是一喜,因为少用一些人马自然是好的,但随后有些担心,三万人马是否够用,道:“杨炎,你是说只用三万人马就可以平定广南之乱了吗?”
杨炎道:“三万人马即可,不过如臣在奏策中所言,这次平定南方需水路并进,同时用兵,因此三万人马之中,还有有一半是水军,并且配备相应的战船,武器,装配……”
“且慢。”他的话还没有说完,赵眘就打断了话头,因为刚才所说的三万也好,五万也好,在赵眘看来都是不包括水军的。那么按照杨炎的意思,也就是说平乱只用一万五千人马就够了?不要说赵眘不信,就连虞允文和韩彦直也在为杨炎担心,前面的问题杨炎都答得不错,可不要因为这一个问题出了漏子。但现在杨炎的话已出口,两人现在也无法补救了。
赵眘忍不住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双手扶着书案,道:“杨炎,人马是不是太少了一点,虽然居范成大在公文里说,乱军有三十余万之众,依朕看来纵然有些夸大其辞,但十五万人总是有的。你是说只带一万王千人马就够平乱了吗?”
杨炎微微一笑,道:“回禀陛下,摩尼教在广南一带苦心经营近四十年,教徒众多,说他们聚众有三十余万,并不为过。不过兵贵精而不贵多,将在谋而不在勇,用兵多了,临安的守卫也就空虚了,因此能少用一些就少要一些吧。”
赵眘却不住摇头,道:“话虽如此,但如果不能平定广南之乱,人马留在临安又有何用呢?吴拱领步军司二万五千人马都不能平乱成功,你只用一万五千就行吗?”
杨炎道:“陛下所言及是,不过现在步军司不是就在广南吗?尚有人马不下二万佘众,因此臣只带一万五千人马去广南,合兵一处可有三万五六千人马了,如此一来兵力亦不为少了。而摩尼教早人数虽有三十万,但良莠不齐,不乏老弱病残之辈,真正强壮者最多只有二十万人。而其中大多原来都是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而且武器、装配也不全,其实也只是乌合之众,真正有战斗力的绝不超过十万。而且广西尚有地方厢军不下五六万,可以从中挑选一二万强壮者充用,然后在从当地百姓中招募一二万人,这样一来式得大军七八万人之多,足以平乱。”
赵眘听了,这才有些放心,知道杨炎不是在信口开河,又道:“你说的虽然有理,但是直接从临安多带些兵去不好吗?为何还要在当地整编、招募人马?岂不是自找麻烦吗?”
杨炎道:“一则三衙禁军有保卫临安之责,等闲不可轻易调动,二则调用人马多了,钱粮徭役也会增加,三则广南气候特殊,中原、江淮之兵到了广南往往会因为水土不服,十停之中折去一二停。因此临安之兵当尽量少带。而步军司的人马在广南时日己久己熟悉了当地的气候,其他可多用当地的人包括当地洞蛮,夷人他们既习惯气候水土,又熟悉地历,又能深得民心,一举数得,平乱也就易如反掌了。”
赵眘这才完全明白了杨炎的用意,怪不得韩彦直说他“虽然年轻,却也不是轻孚燥进之人”现在看来他考虑的果然很周全,行事也算成稳,或许还真是用对了人。
杨炎又道:“不过有一点先要向陛下说明。”
赵眘道:“你且说无访。”
杨炎道:“现在摩尼教军气势正锐,这时诚不可与其争锋。而且临安之兵到了广南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气候水土,而整编、招募当地的人马也需要时间来训练。因此最初数月当以坚守为主,尽量不与其交战以骄其心,待其耗尽锐气,兵力彼倦,防卫松懈之时再突然出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可大获全胜。”
赵眘明白杨炎的意思,就是开始可能还会打败仗,让自己耐心一些。想了一想,道:“那幺你打算坚守到什么时候方才出战。”
杨炎道:“居微臣预计,等到七八月份,诸事都可以齐备,便可以出战了。不过临阵之际,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这时间提前、后退一些也都不定。”
赵眘皱了皱眉头,道:“七八月份正是盛夏,广南气候本就炎热,那时势必热不可挡,岂是用兵之时,你是不是在考虑一下,等到九月再出兵。”
杨炎摇摇头,道:“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七八月自然非是用兵之际,臣知道,乱军也会知道。故此才会反其道而为之,才算是出奇制胜,李愬雪夜取蔡州,便是如此。”
赵眘这才完全放下心来,杨炎的那些战绩果然不是侥幸得来的,用兵之奇果然与众不同。他这才坐回到龙椅上,道:“杨炎,你还有什幺要求没有。”
杨炎道:“臣有两个要求,一这次平定广南,当以征抚并行,臣是武将,行军打仗是臣专长,但于安抚百姓,治理民生之事不甚精通,应有这样一位官员协助方才可行。”
赵眘点点头,道:“那么你可以合适的人选吗?”
杨炎道:“如果由臣来选,臣当选建康府通判辛弃疾。”
赵眘道:“辛幼安少负才气,康概豪迈,有报国之志,假以他日,必是宰辅之材。现在任一个建康府通判确实存些委曲了他。不过他还年轻,还可以再历练几年,这次平定南方正好可以让他施展一下。”
说到这里赵眘自己也笑了,因为说到年轻,没有人比杨炎更年轻了。又问道:“还存一个要求是什么?”
杨炎道:“如果用臣平定广南,则广南一应事宜当可由臣自行专处,而且必须能够节制两广,方可成行。”
赵眘听了,微微存些沉思。杨炎接着道:“广东、广西虽为两路,但民风、习俗相近,边界相邻。摩尼教作乱,虽然主要是在广西,但随时可以窜到广东,上一次他们就曾进攻过广州。如果不能节制两广地方,臣恐怕到时候摩尼教进攻广东,不好处置。”
虞允文也道:“陛下,臣以为杨炎之言有理,想要平定广南之乱,必须一并节制两广,方才能做到令进禁止。”
赵眘点头头,道:“好,朕己知道了。杨炎你先则过去,听候调用吧。”
杨炎谢恩之后,退下殿去了。
赵眘道:“来人,宣梁克家,龙大渊,史浩进见。”
不多时,三人都来到了金殿上,施礼己毕,赵眘道:“朕意已决,就任命杨炎为广南西路制置使,并节制广西、广东各府州人马,主管平乱事宜。中书立即拟旨,交朕御批。”
赵眘刚说完,史浩立即出列,道:“皇上且慢,臣有一言。”
赵眘道:“史卿,你有什么话要话吗?”
史浩道:“陛下选用杨炎为将,慧眼识人,不以年犯长幼为异,臣等甚是佩服。不过我大宋自开国以来,历来都是以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节制武将。前者广西制置使也用的范成大,岂能因杨炎而废。因此臣以为还是从朝中大臣中选一人为正,以杨炎为副方才符合祖制,还望陛下三思。”
原来昨天以经可以预料赵眘会选择杨炎,因此龙大渊、史浩、曾赎、张说等人聚一齐又想了个办法,就用“文官节制武将”这一祖制为借口,来劝说赵眘另选他人。一但赵眘问起选用什么人?龙大渊就会推荐曾赎或是张说。一来是为争权夺利,二来他们都知道,这一次平定广南,需要调动大军,其中粮钱物资不在少数,大有油水可捞。何况到了广南还有地方官的孝敬,实在是个肥缺,因此他们削尖脑袋也想要把自己人塞进去一个,分一杯羹。
赵眘听了,又沉思起来。
虞允文一见,立刻也出列,道:“陛下,史相之言差矣,不可听信。”
史浩一侧脸,看着虞允文道:“虞相公,你这是什么意思,‘文官节制武将’乃是我大宋祖制,太祖皇帝订下来的规矩,难到你不知道吗?”
虞允文徵微一笑,道:“史相公,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之,所谓事请从急,特殊事情还当特殊对待。当年狄青平定侬智高,王韵开拓西河,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不都是由武将全权节制全军吗?难道说仁宗皇帝,神宗皇帝,太上皇都有讳祖制不成。”
史浩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虞允文转向赵眘道:“陛下,若是要安抚地方,捕获盗贼,那怕是戎边保境,都可以由文官居中策划,将士在外效命。而摩尼教作乱广南,诽比寻常。虽然是征抚并行,但还是以征剿叛乱为急,战场上变化万千,临阵决机,当随机应变,不可受制肘。岂是一般文官所能经划的吗?非以能征惯战之将,受于专权,以武征之,以力剿之而不能行也。趟若定要文官节到武将,一但双方意见冲突,各执已见岂不误了大事。还望陛下三思。”
赵眘又沉思起来,史浩的意见确实令他动了一下心,但虞允文的意见也不可谓不中肯。毕竟目前广南还是以用兵为主,一般的文官确实很难胜任这个职务。而且目前广南的局势也容不得这一次征剿再有什么失误。必须要为杨炎创造最好的条件才行。
不过赵眘也知道,史浩此举也不是没有道理。将两广这么大的地方都交给一个武将节制,确实有些不妥。不过一来通过几次接触,赵眘还不相信杨炎会有二心。二来想要节制杨炎还有许多别的办法。因此赵眘沉思了良久,终于道:“朕意以定,拟旨,任命杨炎为广南西路制置使,主管平乱事宜。”
赵眘说完,龙大渊又出列道:“陛下,如果一定要以杨炎全权节制地方全军,在此非常时期也无不可。不过臣以为杨炎此番出征,责权太大,若是完全无人节制亦为不妥,臣以为还是当设监军,以来节制杨炎。”
他这话一说,众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是要任命宦官为监军,监视杨炎的行动。虽然设立监军对龙大渊、史浩一伙没有什么好处,但龙大渊见杨炎独自领军己成定局,于是本着我没有好处,也不让你好过的原则,一定要给杨炎设置一些障碍。
不过在军中设制宦官为监室也是大宋的惯例。由其是在南渡之前,更为普遍。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由宦官直接领军出征的事情。如太宗皇帝时期的宦官王继先,神宗皇帝时期的宦官李宪,微宗皇帝时期的宦官童贯,都曾经率领过大军。因此龙大渊提出用宦官当监军,是很合情理的事情。对于这一点,连虞允文也不能再反对了。
赵眘听了,想了一想,忽然笑了起来,道:“卿之言朕己尽知,不必再多言了。中书立即拟旨,交由朕御批。”
五位执政大臣听了,也不敢在多言了,齐声道:“臣等尊旨。”
一秒记住“书十三免费无弹窗阅读小说网”:www.shu1314.com 手机端:m.shu1314.com
本文网址:https://www.shu1314.com/xs/1/1106/4696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shu131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